龍南客家圍屋

龍南客家圍屋

龍南客家圍屋位於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建造於清嘉慶年間,已有180多年的歷史。新圍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竣工於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歷時29年。因規模宏大、保存完整,是迄今國內外發現保存最為完好、贛南現存500多座客家圍屋中面積規模最大的一座結構功能最為齊全的一處圍屋。是第十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指定參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南圍屋
  • 地理位置:江西省龍南縣
  • 建築類型:客家特色民居
  • 建造年代:明清時期
  • 建築特色:方形四角帶炮樓,防禦性極強
  • 圍屋代表:關西新圍 燕翼圍 魚仔潭圍
  • 所獲榮譽:中國圍屋之鄉
龍南簡介,發展,特點,建築代表,

龍南簡介

龍南位於江西省的最南端,毗鄰廣東和平、連平縣,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縣以來,已有千餘年歷史,是閩、粵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贛粵高速、京九鐵路、105國道三條交通大動脈在此縱橫貫通。全縣人口30萬,國土面積1641平方公里。
龍南客家圍屋
境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山川秀麗、風情醉人。氣勢恢弘壯觀的龍南小武當山99座丹霞峰林綿延不絕,如十里畫卷徐徐展開;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亞熱帶原始森林旖旎迷人,珍禽異獸出沒其中,享有“南嶺翡翠”、“動植物王國”之美譽;玉石仙岩(陽明書院)碑林重現了王陽明等先哲前賢們傳學布道的身影;龍頭灘瀑布飛流直下,可與廬山三疊泉相媲美;具有濃郁客家風韻的“土圍子”令人生髮無限遐思……在這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悠久的人文歷史,造就了許多神奇峻美的自然景觀和客家文化風情。

發展

2017年12月8日,中國·龍南客家圍屋高峰論壇在江西省龍南縣舉辦。該論壇是全球首個對話圍屋論壇,主題為對話龍南圍屋。此次論壇由主持人以訪談形式向專家學者提出問題,專家學者圍繞訪談主題進行發言、研討,論壇活動穿插對話圍屋宣傳片以及互動環節。論壇分“圍屋之問、圍屋之思、圍屋之變”三大版塊,圍繞圍屋與客家人的文化創造、龍南圍屋的獨特個性和價值、客家圍屋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等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和論證。論壇上,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萬建中等各界專家學者闡述了視角獨特的觀點,對新時期客家圍屋的保護開發和旅遊發展提出了建設性思路。
圍屋發展初期的代表——西昌圍圍屋發展初期的代表——西昌圍

特點

龍南客家圍屋是頗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之一,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它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築藝術,不僅被建築學家譽為民俗建築史上的奇蹟,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內涵,更使歷史學家、民俗學家、藝術家及眾多的遊客為之陶醉。
客家圍屋是客家文化的實物載體,它保存了中原遠古風情習慣、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築形式。它集家、祠、堡於一體,牆體由青磚或花崗砌成,易守難攻,非常堅固。贛南以方圍為主,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風格之特別、保存之完好,龍南為全國之最,並於2007年10月25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項為“擁有客家圍屋最多的縣”。一般有三至四層,大的有九棟十八廳,內有糧倉、水井、排污道、草坪、戲台等。
龍南客家圍屋
圍屋內的建築結構大致可分為3種,楊村燕翼圍的房屋依圍牆而建,層層以走馬樓環通,圍內系一空坪;還有黃沙的灣子圍、里仁的沙壩圍等為“口”字形結構;里仁的漁仔潭圍及桃江鄉的龍光圍,圍內以一祠廳為主體建築,為“回”字型結構;關西新圍內主體結構“三進三開”,為“國”字型結構,各具特色。除方形圍屋外,龍南還有少量其他造型的圍屋,如臨塘黃竹陂的謝屋圓圍、里仁栗園的八卦圍、楊村東水半圓形的烏石圍、渡江象塘和關西鎮隨形而建呈不規則形的果龍圍、西昌圍等。
龍南典型的圍屋代表有關西新圍、楊村燕翼圍烏石圍、里仁栗園圍漁仔潭圍沙壩圍、桃江龍光圍、紋龍耀三圍等。

建築代表

關西新圍建於清代嘉慶至道光年間,迄今有200多年歷史,是
關西名紳徐名鈞所建,費時二十九年、占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與圍屋配套的附屬設施有10000多平方米。圍屋呈長方形,四角布有四個炮樓,外牆高10多米,壁厚1米。圍內曲徑通幽,軒廊飛檐,畫彩鎦金的精緻風格與圍外格調形成“外剛內柔”的景致。整體建築五組排列,前後三進,共十四個天井,正中為祠堂,對稱分置十八廳,圍內通道貫穿各列建築,百餘間房屋布局科學、結構嚴謹,不僅具有安全防衛、防風、抗震、調節陰陽、冬暖夏涼等實用功能,而且承載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
楊村燕翼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該縣歷史最長、保存最好、建築高度最高、最為堅固防禦功能最齊的一座客家圍屋,其考研價值和觀光效果遠在其他圍屋之上,且當地還保存著比較濃郁的客家風情。圍主取山海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為圍名,寄深謀遠慮、榮昌子孫的願望。燕翼圍高大堅固、形式優美,共四層14.3 米,高度為贛南圍屋之冠,出眾的防禦功能也是燕翼圍的最鮮明特點。燕翼圍坐西南朝東北,面闊41.5 米,進深31.8 米,占地面積1367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對角四邊有守閣炮樓,是座四層樓高、層層環通的磚木結構方形圍屋。
燕翼圍可謂楊村的“村堡”。它立於楊村西北方向的高崗之上,俯瞰全村,監視橋頭,盡得當地險要。燕翼圍三面環河,大門正對案山,左右砂山屏立,東南方還有一口15 畝的大塘,每年端午在此舉行的划龍舟活動遠近聞名。
里仁栗園圍
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周長789米,面積68畝,牆厚0.6米,2層,按八卦演化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均建有圍門,四周角落遍布有12個炮樓,圍內有圍中圍,圍屋建築規模宏大,風格迥異,生活設施布局科學。圍內主要建築布局以“一祠三廳”為核心。歷經507年的紀縉祖祠氣勢甚為恢宏,堂內雕樑畫棟,鏤刻抖拱。大堂頂部清晰可見的歷史故事彩畫鑑證了其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悠久的人文歷史。
栗園圍不僅具有客家圍屋普遍具備的防禦功能,而且依風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強了生產、休閒、文教功能。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客家人一脈相承的勤生產、重文教、圖發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圍屋中罕見的八卦型圍屋,恢宏的建築規模和厚重的人文歷史使其成為贛南客家圍屋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楊村烏石圍 典型的前方後圓的圍屋,中央電視台曾多次在此圍屋拍攝反映客家人生活的節目,現吸引無數海內外遊客到此觀光。
客家酒堡又稱漁仔潭圍。“客家酒堡”位於里仁鎮新里村漁仔潭,距縣城10公里。漁仔潭現有李、黎兩姓農戶28戶,人口153人,是一個依山傍水、擁有300多年歷史的原生態古村落。漁仔潭圍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距今200年歷史,是由李姓先人種植淀坊(一種染布原料)發家致富後興建。
圍屋南北長55米,東西寬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圍內建有三層結構民房,共有住房126間,另建有炮樓四座,圍牆四周布滿槍眼,圍內曾常年儲藏可供居民3個月生活所需的糧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禦型客家圍屋。
從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圍內先後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進士功名,據說他們都是文采飛揚、喜好飲酒作賦的酒中豪客,備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漁仔潭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至2017年,家家戶戶都保存釀酒的傳統風俗。依託漁仔潭優美的原生態環境和客家人熱情好客的飲酒文化,漁仔潭圍繞賞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題,建成了酒文化展覽、酒類品嘗、傳統釀造工藝演示、遊客服務、藝術創作五個功能區,通過發展客家米酒和農家樂產業,增加農民旅遊收入,打造成集品嘗、收藏、藝術創作展覽交易、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客家酒堡”,爭創客家圍屋收藏酒類品種的金氏世界紀錄之最。酒堡建成後,通過以酒為媒、以酒會友,活化客家文化旅遊資源,提升客家圍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漁仔潭建成中國客家圍屋的一顆璀璨明珠。
沙壩圍坐落在龍關公路旁,距龍南縣城12.5公里。是龍南縣裡仁鎮境內的一座小圍屋,結構嚴謹,造型美觀。由於圍屋四周無村舍屋場,更顯得鶴立雞群,引人注目。
此圍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均為李姓,圍屋始祖從里仁粟園遷入。至2017年,已有14代。圍屋的規模較小,只能住十幾戶,100多人。
此圍正方形建築結構。圍屋四角有4座三層炮樓,居屋均為二層。縱橫約30米。大門左側,用一間屋位,通往地下室地道及炮樓。右側居屋3間,炮樓1間。左棟、右棟6間居屋,後棟5間。屋中心,只有一間小廳廈。其餘皆為院落。
龍南客家圍屋
圍屋坐北朝南,背靠青山,南朝雷峰山,門前濂江河。正是這樣,每年春水、洪水猛漲時,沙壩圍的老人、小孩、婦女,可在圍屋大門前的坪子裡坐著聊天看大水。而男人們守在河岸看濂江河裡是否有柴、竹、木淌下來。據老人介紹:先前,他們不需要上山砍柴,每年光撿大水柴就足夠燒一年。同時,還可以撿到許多的木材,從中增添經濟收入。
圍大門的左側地勢低洼,建圍時因地制宜將左側一棟一層建成了地下室和地道。左側的地下室和防禦地道高約一層樓,正好與圍屋內坪及其他地面相平。地下室、牆上,布滿槍眼,既做防衛用,又可做通風口,地下室也作為圍屋人的豬、牛欄,有利於圍屋的環境衛生。
桃江龍光圍
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地百姓稱這座圍屋為石圍。其實,早在建造圍屋時,先祖已在大門的門楣上鑲嵌了一塊“龍光圍”正楷的圍名石牌。龍光圍全圍均為譚姓,由本地老屋子遷此,曾居19戶,124人,歷經9代。
古時建造圍屋,一般採用青磚或卵石,或泥磚或用“三合土”夯牆。採用條石建造圍屋的,在贛南也屬為數不多的一座。此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清源村境內的下左坑口,距縣城15公里,全是翻山越嶺的小路(2017年縣城至清源均為水泥公路)。若建造此圍採用青磚,靠人挑,投資大。左坑坑口,正好有一座石質優等的石山。譚德興就地取材,圍屋堅固而又投資較少,一舉兩得。這一舉措,也是圍屋始祖高明的一著。
龍南客家圍屋
龍光圍坐西朝東,寬52.6米,深47.7米,圍屋四角建有四座四層樓高的炮樓,顯得特別的雄偉。
四周外牆,也即圍牆高10米,均用長1.6米,寬和高0.3米的長方形麻條石築成。靠外牆房屋為三層,圍屋內,走馬廊與炮樓層層通。房屋倚外牆而建,共64間。圍屋開有一大門、一小門。大門直對廳廈的中央。大門寬2米,高3米,門頂為半月形。大門為三重門。外層門頁厚10公分並釘鐵皮。內兩層為木門頁,還加有橫木槓,有扣環、槓槽,層層把關、極為牢靠。門楣上設有注水孔。圍屋右側,有一小門,門寬1.2米,門高2.5米,門頁外包鐵皮。
圍內建有一門二進大廳廈一幢,分上廳和下廳,雕樑畫棟,建造工藝精湛。
圍屋旁,有兩條寬8米的碧溪,溪水從左坑分支流出,環繞圍屋左側的圍牆腳下和圍屋的正門前。像是護圍河。圍背是層疊的梯田,梯田直到青山山腳。青山層疊、碧水多姿、梯田層層,龍光圍如若“世外桃源”。
位於楊村烏石村,又稱盤石圍,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迄今已有390多年歷史。圍屋前方後半圓形,在眾從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特別珍貴。烏石圍占地約4500平方米,圍屋正面長約60米,至後圍圓形底部約70米,圍牆高約8米,分2—3層樓。圍屋正面左右兩角對稱,建有高達15米的方形炮樓,炮樓的四面牆上分布許多槍眼和炮洞,圍屋堅固異常,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
圍屋共有3道門。大門設在圍屋正面的中間,大門兩邊分別立有一隻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邊各刻有一隻石獅,表示圍屋內曾是官宦之家。走進大門是三進三廳的大廳堂,這是圍內客家人活動的公共場所。大廳兩側是由6間兩層房屋組成的6個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間偏房和3個寬敞的大廳組成的蔚為壯觀的方形建築體,這是烏石圍的核心建築。環抱著方形大廳群體建築的是62間房屋構成的半圓形外圍屋,朝大廳內的二樓用木板做成走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應,而朝外的牆上則從上至下分布著許多深邃幽暗的槍眼和炮洞,與圍屋前面兩邊的炮樓一起,形成抵禦外敵入侵的火力網。
在烏石圍後半圓左側設定有一口水井,供圍內生活之用。三百多年來,清澈涼爽的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圍屋裡的客家子孫,人們至2017年仍然是飲用這口古井裡的水。
烏石圍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圍屋內到處有雕琢精美的裝飾物,有色澤艷麗的廊圖壁畫,顯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築工藝,漾溢著濃郁的客家文化韻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