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屈完終於和諸侯訂立了和好的盟約。

文學常識,原文,注釋,譯文,讀解,點評,本篇名句,本篇特色,

文學常識

齊桓公:春秋時期第一霸主,公元前685-643年在位。
楚:諸侯國名,主要地城在今湖北、湖南、安徽一帶。
盟:結盟
屈完:楚王同族,楚國大夫。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

原文

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1),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3),惟是風馬牛不 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實征之(8),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9):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爾貢包茅不入(11),王祭不共(12),無以縮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15)。”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師進,次於陘(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17)。師退,次於召陵(18)。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齊侯曰:“豈不榖是為? 先君之好是繼(19)。與不穀同好,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22),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23),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24),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25)。

注釋

(1)諸侯之師:指參與侵蔡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國的軍隊。蔡:諸侯國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帶。(2)楚子:指楚成王。使:使者。這裡名詞作動詞,譯為“派使者”。(3)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邊遠的地方,不實指大海。 (4)唯是:因此。風:公畜和母畜在發情期相互追逐引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由於相距遙遠,雖有引誘,也互不相干。(5)虞:料到。涉:淌 水而過,這裡的意思是進入,委婉地指入侵。(6)召(shào)康公:召公 爽(shì),周成王時的太保,“康”是諡號。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 指姜尚,他是齊國的開國君主。 (7)九伯:九州的長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國諸侯。(8)實征之:可以征伐他們。(9)履:踐踏。這裡指齊國可以征伐的範圍。夾輔:輔佐。(10)海:指渤海和黃海。河:黃河。穆陵: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隸:地名,在今河北隆盧。(11)貢:貢物。包:裹束。茅:菁茅。入:進貢。(12) 共:同“供”,供給。 (13)縮酒:滲濾酒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稱 是征:即“征是”。倒裝句,責問這件事情。 (15)昭王: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問:責問。 (16)次:軍隊臨時駐紮。陘(xíng):楚國地名。(17)屈完:楚國大夫。如: 到,去。師:軍隊。 (18)召(shào)陵:楚國地名,在今河南偃城東。 (19)陳:同“陣”,擺開陣勢。不穀:不善,諸侯自己的謙稱。(20)惠:惠臨。 徼(yāo):求。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21)辱:屈辱,這裡作表示敬 意的詞。 (22)眾:指諸侯的軍隊,(23)綏:安撫。 (24)方城:指楚國 北境的大別山、桐柏山一帶山。 (25)盟:訂立盟約。

譯文

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國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
楚成王派使節到齊軍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 因此牛馬發情相逐也到不了雙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命令我們先君大公說:‘五等諸侯和九州長官,你都有權征討他們,從而共同輔佐周王室。’召康公還給了我們先君征討的範圍:東到海邊,西到 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你們應當進貢的包茅沒有交納,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沒有用來滲濾酒渣的東西,我特來徵收貢物; 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楚國使臣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么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於是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陘。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
齊桓公讓諸侯國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諸侯們難道是為我而來嗎?他們不過是為了繼承我們先君的友好關係罷了。你們也同我們建立友好關係,怎么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惠臨敝國並為我們的國家求福,忍辱接納我們國君,這正是我們國君的心愿。”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么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讀解

文中所寫的是齊楚間一次勢均力敵的外交鬥爭。“弱國無外交”,這裡所以說兩國勢均力敵,首先是經濟、軍事力量的相近。在這樣的基礎上,當他們因爭鋒而對壘時,大多是棋逢對手不分勝負,戰爭則進入持久的拉鋸狀態。因為這世界上並非只他們兩家,而是虎狼成群諸侯割據,長時間的巨大消耗,對雙方都是很不利的,他們都須警惕身後的黃雀。為避免鷸蚌相爭漁夫得利,謀求暫時和解以體面地退出,成了他們共同的需求,於是外交就作為補充手段,在鬥爭中走上了前台。
當時的齊國,在管仲的輔佐下,齊桓公發展經濟,富國強兵,收羅壓制各諸侯小國,形成了以齊國為核心的軍事同盟。他苦心經營三十年,已經完成了稱雄中原的霸業。而這時的楚成王熊惲(yun)——即前文楚武王的孫子(楚文王之子),任用子文為相治國,發展經濟修政強兵緩緩而圖,且尊奉周王室,天子大喜賜胙!準許他鎮壓南方擴充勢力,於是楚國一統長江兩岸的大片疆域,赫然是大國強國的氣派。進而虎視中原,使齊晉等諸侯再不敢旁若無人,也就驅散了熊惲自覺不如人的苦悶。這次兩國交兵,雖然是齊桓公的政治需要——面對楚國的咄咄逼人,必須炫耀軍事實力、壓制異化傾向、強化集團內控——但導火線卻是其妃子蔡姬被休和改嫁。蔡姬是蔡國國君的妹妹,她和桓公的矛盾源於一次乘船遊玩,蔡姬興致勃勃地晃船戲水,而齊桓公生性怕水,兩人爭吵並愈演愈烈,為此桓公將蔡姬趕回了蔡國。蔡君大怒就將蔡姬嫁給楚成王。導致了此次齊軍伐蔡,繼而和楚國兵戎相見。
春秋五霸,鄭莊公的時代是無人與之爭鋒。但是到了齊桓公,則有秦穆公的崛起,楚成王的虎視眈眈,以及宋襄公的自命不凡。宋襄公沒有實力基礎倒也不足為慮,秦穆公遠在西方崤函阻隔。只有楚國雖被稱蠻夷,可經濟軍事力量已和齊國比肩力敵,又不甘偏居中南,頻頻涉足宋鄭進逼中原,擺足了爭雄逐鹿的架勢。齊桓公並非不想和楚國決一雌雄,一是齊國霸業已是強弓之末,他也有些氣力不加;二是各諸侯小國還沒有都贏弱不堪,尚未完全淪為大國的附庸,所以與楚的爭霸,也要注意在諸侯間的影響。這就決定了此時的軍事態勢,還沒有最後形成決鬥,和後來秦晉楚鼎立征戰不斷有所不同。不過兩國也互不示弱,展開了以軍事力量為後盾的外交攻勢。齊桓公是率魯、宋、衛、鄭、許、曹和陳擊蔡,隨即移軍擊楚。楚國為了遏制齊的進攻,兩度派使者交涉。齊桓公自恃強大並有諸侯相助,軟硬兼施威脅籠絡,而楚國也底氣十足不卑不亢。實質上這是齊楚實力的平分秋色,以及管仲和子文辭令的針鋒相對。最終還是互相不能折服,講和簽立盟約了事。
本文在《左傳》標記為“僖公四年”,即魯僖公執政的第四年。但是在《史記》中,相應時段的魯國國君是魯釐公。這二者應該是同一人。
屈完大夫也是楚國的大將,對於齊桓公的威脅,沒有一絲怯懦。
外交是要以實力為基礎的,弱國無外交!蔡國因為弱小,在幾路諸侯的聯軍面前,弱不禁風,輕描淡寫地就被消滅了。等到貌似強大的聯軍面對實力強勁的楚國,就能是說些外交辭令了。楚國柔中帶剛,回了些個外交辭令,不卑不亢針鋒相對,齊桓公也無可奈何。雙方最後不過是貌合神離地簽個盟約了事。

點評

據說,“春秋無義戰”。這意思是說,春秋是一個諸侯混戰的時代,大家都是為了實際的利益(攻城掠地、搶奪財富之類)而打仗,大國憑藉實力搶奪、吞併小國,弱肉強食,沒有誰是為了真理、正義而戰。
這種說法也許過於誇張,但齊桓公伐楚,似乎證明了戰爭的不合道義。“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齊桓公尋找的藉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腳的,無法掩蓋住恃強凌弱的本來面目,繼而赤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脅。這一典型事例足以讓人相信那時大多數戰爭的非正義性質,相信強者為王的競爭邏輯。
不過,這場戰爭之所以載入史冊,引起人們的興趣,並不是誰是誰非、誰代表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而是在一個“無法無天”、憑強力攫取利益的時代之中,弱者如何憑藉智慧保護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強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稱臣的精神。
“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我們通過這個故事看到了楚國處理事情遊刃有餘,不卑躬屈膝,不畏強權,靈活巧妙,隨機應變,這是整個故事的最大看點。
由此讓我們想到,咱們國人熱心並擅長於人與人之間的爭鬥,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爭鬥。我們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過多地用在 了人與人之間的爭鬥之上,而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這是否同我們的謀略自古以來就特別發達有關係呢?

本篇名句

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

本篇特色

這場戰爭之所以載入史冊,引起人們的興趣,並不是 誰是誰非、誰代表正義和非正義的問題,而是在一個“無法無 天”、憑強力攫取利益的時代之中,弱者如何憑藉智慧保護自己的 技巧,以及在強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稱臣的精神。
內在的智慧,通過巧妙的外交辭令表達出來,不費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使敵手心理上先行崩潰,從而達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開利益之爭一類背景,單是那些外交辭令本身,也足以 讓人讚賞和驚嘆不已:一來一往,針鋒相對,表面顯得謙恭、溫 和、禮讓,言辭又讓人聽起來不刺耳,而內在的凜然正氣,卻透 過溫和的表面使放手膽戰心驚。
可以說,咱們的祖先在這方面發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無 人可比擬的智謀,使他們在戰爭藝術和戰爭謀咯方面處於世界上 的領先地位,至今仍讓我們嚮往不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