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塞外七夕》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寫自己七夕在塞外的心情,表達自己相思之愁。下片化用典故進一步表達離別之苦,也有對妻子的關愛。這首詞多處化用典故,運用對比的手法把相思之情表達淋淋盡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天樂·塞外七夕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齊天樂1·塞外七夕2
白狼河3北秋偏早,星橋4又迎河鼓5。清漏6頻移,微雲欲濕。正是金風玉露7。兩眉愁聚。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只恐重逢,明明相視更無語。
人間別離無數,向瓜果筵8前畫,碧天凝佇。連理千花,相思一葉,畢竟隨風何處。羈棲9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10啼曙。今夜天孫11,笑人愁似許。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齊天樂:詞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雙調一百零二字,前後片各六仄韻。
2、七夕:農曆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3、白狼河:今大凌河,在遼寧省境內,此泛指邊地。
4、星橋:神話中的鵲橋。北周庾信《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蚌,星橋似桂花。”
5、河鼓:星名,屬牛宿,在牽牛之北,一說即牽牛。
6、清漏:漏壺清晰的滴水聲。
7、金風玉露:秋風和白露。亦借指秋天。秦少游《鵲橋仙》: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8、瓜果筵(yán):七夕夜食瓜果的習俗。
9、羈棲(jī qī):滯留他鄉。
10、冷香:指花、果的清香或清香之花,代指女子。清侯方域《梅宣城詩序》:“‘昔年別君秦淮棱,冷香搖落桂華秋。’冷香者,余棲金陵所狹斜游者也。”
11、天孫:星名,即織女星,指傳說中巧於織造的仙女。
白話譯文
白浪河北邊的秋天來得比較早,又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漏壺清晰的滴水聲頻頻移動,天空的白雲似乎也沾上了一絲濕氣,秋天正是團團圓圓的日子。眉宇之間堆積相思之愁。只能等待來年春天踏上回家的路,見到妻子後再向她訴說衷腸。只怕相逢的時候,明明四目相對,卻仍舊相顧無言。
人間的別離太多了,在七夕之夜,人間女子陳瓜果於庭前,舉頭仰望碧天。像連理枝一樣的恩愛夫妻,像紅葉題詩一樣的佳緣都只是傳說。漂泊他鄉雖清苦,想來也抵不上家中伊人獨守空閨,相思成災之苦。一年只能與牛郎相見一次的織女也笑話人間有如此的離愁別緒。
創作背景
這首詞大概作於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納蘭第一次隨聖駕出巡塞外,因此遠離親人,獨過七夕,思念妻子而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白狼河北秋偏早,星橋又迎河鼓”,一開篇,詞人就直入主題,白狼河的秋天來格外早,又到了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而自己此時卻離家遠行,羈留塞外,這種強烈的反差讓納蘭的心中頓生愁苦。“秋偏早”、“又迎河鼓”都是說時間過得飛快,四季更迭,周而復始,鵲橋相會,一年一次,沒有絲毫快慢之分,納蘭之所以會感到時間過得快,是他主觀的感受。
接下來詞人緊接“星橋又迎河鼓”所述的神話故事,描寫了牛郎織女相會的環境,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逝著,天空的白雲似乎也沾上了一絲濕氣,這秋風白露相逢的初秋時節,牛郎織女又一次相聚在一起。“金風玉露”曾多次出在前人的詩詞中,秦少游《鵲橋仙》中有“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句子,李商隱《辛未七夕》中也有“由來碧浪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納蘭在借用過來,增加了全詞的意境美。
上片最後五句詞人轉說自己,天上的神仙已經相聚,可是人間的自己卻不能和妻子相聚。想到自己獨自一人羈留塞外,納蘭不禁雙眉緊鎖,心中也升起了一縷鄉愁。但詞人知道,面對這種現狀他無力改變,他不可能違抗聖命,悄悄回到家中,所以他就把希望全寄托在來日:“待歸踏榆花,那時才訴。”納蘭希望等到來年春天能夠踏上回家的路,見到妻子後再向她訴說衷腸。隨後詞人又進一步想像到見面時的情景:只怕相逢的時候,明明四目相對,卻仍舊相顧無言。在這裡並不是說納蘭與妻子的關係不好,以至於重逢後卻無話可說,而是“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意境的真實寫照,也只有真正恩愛的夫妻,才會有這種“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無聲溝通。
下片首句“人間別離無數”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七月七乞願有祈福、乞壽、乞子等內容,而“向瓜果筵前,碧天凝佇”寫的就是乞願這一儀式,在七夕之夜,人間女子陳瓜果於庭前,舉頭仰望碧天,納蘭在詞中並沒有點明這些女子乞求的願望。“相思一葉”化用了紅葉題詩的典故,這一典故有不同版本的記載,但最常見的版本是唐范攄《雲溪友議》中所記載的:“宣宗時,舍人盧渥偶臨御溝,得一紅葉,上題絕句一首,後帝出宮人,其歸渥者,恰為題葉之人。”在這裡,納蘭悲觀地認為像連理枝一樣的恩愛夫妻,像紅葉題詩一樣的佳緣都只是傳說,就如同隨風飄轉的事物一樣,不可捉摸。接著納蘭又聯想到自己,發出“羈棲良苦。算未抵空房,冷香啼曙”的感慨。羈旅雖苦,想來也抵不上家中伊人獨守空閨,相思成災之苦,這裡兩苦相比較,強化了一苦,從而表現出納蘭對獨守空房的妻子的關懷。
全詞的結尾又重新寫到天上,“今夜天孫,笑人愁似許”,通過一年只能與牛郎相見一次的織女也笑話人間有如此的離愁別緒做對比,進一步凸顯人問夫妻分離的憂愁痛苦。
名家評價
清·譚獻《篋中詞》:逼真北宋慢詞。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