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飢

齊大飢

《齊大飢》是戰國時代的作品,出自《禮記·弓》下。該詩主要想說明做人要有骨氣,絕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施捨的道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齊大飢
  • 作品別名:嗟來之食
  • 創作年代:西漢時期
  • 作品出處:禮記檀弓下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戴聖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觀點,作品讀解,作品出處,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齊大飢》
【作品出處】《禮記·弓》下
【作品年代】戰國時代

作品原文

齊大飢(1)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2)。有飢者蒙袂輯屨(3),貿貿然來(4)。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5)!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6)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7)也!”從(8)而謝(9)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10)!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作品注釋

⑴本節選自《禮記·弓》下。
⑵食(sì):拿飯給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著臉。袂:袖子。
輯(jí)屨(jù):身體邁不開步子的樣子。
(4)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
(5)嗟:帶有輕蔑意味的呼喚聲。
(6)唯:因為。
(7)斯:這;這樣。
(8)從:跟從。
(9)謝:道歉。
(10)微與(yú):非,不是,這裡指無須的意思。與:通“歟”,表示感嘆的語氣詞。

作品譯文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饑荒。黔敖在路邊準備好飯食,以提供食物給路過飢餓的人。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左手拿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接受那種呼喝的施捨,才落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則可以去吃。”

作品觀點

做人不食嗟來之食

作品讀解

咱們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餓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的餓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於、重於後者。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捨棄後者,犧牲後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屍走肉,衣冠禽獸。
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屍走肉,區別大概正在這裡。

作品出處

《齊大飢》出自《禮記·弓》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又叫《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合稱“三禮”。《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從來禮樂並稱。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曆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記敘文形式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畫,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闢而深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