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齊人見
田駢①,曰:“聞先生高議,設為②不宦,而願為役。”田駢曰:“子何聞之?”對曰:“臣聞之鄰人之女。”田駢曰:“何謂也?”對曰:“臣鄰人之女,設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則不嫁,而嫁過畢矣③!今先生設為不宦,訾養千锺④,徒⑤
百人。不宦則然矣,而富過畢也!”
田子辭⑥。(選自《戰國策·齊策四》)
注釋
①田駢:齊國人,他自己不願意做官而願意為人民服務。
②設為:主張的意思。
③而嫁過畢矣:而超過出嫁的人所生的孩子多多了。過:超過,動詞。畢:極盡。
④訾養千锺:訾,同“資”。锺,古代量器,一锺合六斛四斗。
⑤徒:步行隨從人員
⑥辭:謝謝。
譯文
齊國有個人去拜見學士
田駢,說:“聽說先生尊崇大義,不做官,而願為人民服務。”
田駢說:“您是從哪兒知道的?”回答說:“我是從鄰居之女那兒知道的。田駢說:“這是什麼意思?”回答說:“我的鄰居之女,不願出嫁,三十歲了,卻有七個兒子。不嫁雖是不嫁,而超過出嫁的人所生的孩子多多了。現先生不願做官,而俸祿
千鐘,門徒
百人。不做官雖是不做官,可是富裕比起做官的人來還要富有呀。”田駢聽後,虛心受教表示感謝。
道理
對別人的意見要虛心受教表示感謝三人行有我師
田駢簡介
田駢,戰國時思想家。又稱陳駢,齊國人,與田齊宗室出於同姓。他本學黃老,借道明法,與慎到齊名。曾講學稷下,雄於辮才。曾從彭蒙之師學到“貴齊”要領,主張“齊萬物以為首”,要求擺脫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從“不齊”中實現“齊”。 《漢書·藝文志》著錄《田子》二十五篇,列入道家,己佚。
評析
在道德至上的中國,清高的言行必然會帶來美譽,道德上的作秀充斥官場。於是乎眾多善於作秀的政客,魚目混珠、虛偽的扮起道德完人的角色。其實在政治上最要不得的就是清高和矯情,政治的標準是功利和實效,而清高之人忙於一些虛的東西而損害了實際的效用,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虛偽透頂,影響的是事情的效率和國家的利益。
大廈將傾時的
晚清清議派
標榜民族大義,自命清亮氣節,對外國一律排斥,而且敵視對外折衝樽俎、變通妥協,對內變法自強、“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
改革派,結果
剛毅等清議派與
慈禧太后竟然與
義和團結合在一起,固步自封、盲目排外,最終導致曠世外辱、倉皇西逃。他們只能代表歷史的落後勢力、是文明的倒退,對國家的富強毫無補益。而當時的進步勢力是
曾國藩、
李鴻章、
左宗棠等務實派、洋務派,他們認為徐圖自強、學習他國、改革開放者是利國利民的當務之急,而那些毫無頭腦、標榜節義、自作高尚的清議派,卻是政治上幼稚、事功上禍國殃民的倒退落後勢力。
文言素材---戰國策
《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學著作,又稱《國策》。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的歷史。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遊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也可說是遊說之士的實戰演習手冊。本書亦展示了東周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戰國策》一書的思想傾向,因其與儒家正統思想相悖,受到歷代學者的貶斥。《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畔經離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就是縱橫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牴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1]
。”作者並非一人,成書並非一時,書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誰。西漢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
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
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
吳師道作《戰國策校注》,近代人
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今人
繆文遠有《
戰國策新校注》。
編者簡介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生平事跡見《漢書》卷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