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識圓通孫陀羅難陀

鼻識圓通孫陀羅難陀:二十五圓通菩薩之十四位。釋迦牟尼的同父異母小弟,因有嬌妻在室,歡悅無比,沉溺於男女之樂,本不願出家。但禁不住得道的哥哥的教化,最終隨兄釋迦牟尼出家。 孫陀羅難剛出家時,雖有哥哥親自教誨,但他凡心未已,經常走神兒。於是佛陀教他禪定之法,眼觀鼻,鼻觀心,經過一段修行,陀陀羅難陀“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煩惱)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成阿羅漢。

簡介,詳解,注釋,義貫,

簡介

十四、鼻息,鼻識圓通孫陀羅難陀
孫陀羅難陀是釋迦牟尼的小弟,是同父異母弟。孫陀羅難陀在俗時,娶妻名孫陀利。她漂亮無比,光艷照人,她的名字孫陀利的意思就是“艷”。“難陀”的意思是“喜”,因古印度叫難陀的人不少,為了區別其他難陀,這位“喜”就叫“孫陀羅難陀”,意即“艷喜”,是把妻子名和自己的名合二為一了。
孫陀羅難陀有嬌妻在室,歡悅無比,沉溺於男女之樂,本不願出家。但禁不住得道的哥哥的教化,最終隨兄釋迦牟尼出家。
孫陀羅難剛出家時,雖有哥哥親自教誨,但他凡心未已,經常走神兒。於是佛陀教他禪定之法,眼觀鼻,鼻觀心,經過一段修行,陀陀羅難陀“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煩惱)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

詳解

原文【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注釋

“孫陀羅難陀”:“孫陀羅”,艷;“難陀”,喜;合稱艷喜。其在家時之妻子名為孫陀羅。因為佛弟子中名叫難陀的有多位,故以孫陀羅難陀名之。孫陀羅難陀是釋尊的同父異母弟,為淨飯王第二子,具三十相,比釋尊只少了白毫相及耳垂肩相,且容貌很像釋尊。
“於三摩地心常散動”:亦即不能常住於定。
“未獲無漏”:以心常散動,不能住定,故定力不足,不能以定力寂滅息止諸漏,獲得無漏。
“拘絺羅”:義為大膝,是舍利弗的母舅,未出家前又稱長爪梵志。
“觀鼻端白”:有古德說:“白乃注目諦觀鼻尖微有白相也。因其散亂心多、不成三昧,教其唯觀此白,住心不散。”長水亦說:“前作數息,即約根說;今約觀識,緣鼻端白,以駐其心,令不散動。”此二說皆說鼻尖真正有一白相,而攝心觀之,令心不散。近世有大德於其講義中意同於此而曰:“故佛教觀鼻端白,兩目注視,鼻尖微有白相,令其注心一處。”然而,藕益大師的《楞嚴文句》中卻說:“分別香臭諸氣通名鼻識。此識本無色質可見,但依鼻識而造諸惡,名為黑業;攝鼻識而制心一處,名為白業,故令觀端白,以攝散心,別是一種權巧法門也,此與通明禪觀相似。”藕益大師之意以為:在鼻尖並非真有一色質之白相,而可以眼觀;且所謂“白”,是白業之白。證之以下面之經文,當以此說為勝,且合經義。其理如下:一、難陀所修的是鼻識圓通,故應不是用眼觀看的。二、此處的“觀”,乃觀想之義,所謂觀想即是想像。而一切觀想修法的原理及方法,都是外境並非實有,而是行者於心中想像以造境,且若行者“觀想成就”,則心中所想之境像便得現前;故此“觀鼻端白”,依下面經文而知,實是觀想鼻孔中所呼出的“氣息”成為白色;若此觀想成就,所呼之氣真的成為白色,則不但行者之心能由此觀行而入定,且能轉身中無始以來之黑業為白業。這就與觀心中有一“月輪”一樣,其實心中實無月輪,然而行者若如是作觀,且觀想成就,即能令心識清涼、明徹、並且發光,猶如月輪,並可因此而滅一切障,轉一切業,此即所謂修“月輪觀”成就。又,繼前所說(亦如下面經文所示):既然能觀“鼻息”為白色,則亦能進一步觀鼻息成為金色、或琉璃等寶色;若此等觀行亦成就,即可更轉原所證得之“白業”成為“聖業”。再者,於安那般那法中,為觀“鼻息”之長短、冷暖、甜苦、澀滑等相;而本法(鼻識圓通法)則為觀想“鼻息”之色轉為白色、金色、琉璃等色。最後,安般法中所謂的“繫心鼻頭”、“鼻端”或“鼻尖”,並非指肉鼻之頂端,其實是指鼻孔而言!而安般法中“觀息長短”等,並不是用眼去“看”,而是用鼻子之嗅覺去“感覺”鼻息的長短、冷暖、澀滑等。再者,若用兩眼一直不停地看著鼻頭,看久了,真不知道要用左眼看,還是用右眼看才好!因為不可能兩眼同時都看著鼻頭:如果真是兩眼同時專注在鼻頭上看,看久了,恐有得鬥雞眼之虞!(此非戲言,據聞,鬥雞眼就是這樣練的。)
“經三七日”:指經由觀行,攝心入定三七日。
“見鼻中氣出入如煙”:雖然觀想鼻息為純白,但以心中有惡業障,故雖觀行成就,所出之息不能純白,而為煙相,此為心中惡業化為黑煙(代表沈重黑業)、灰煙(代表中間業),或白煙(代表輕度不善業)而排出,此是因觀行而滅罪轉業之相。
“身心內明,圓洞世界”:因為心識之惡業藉煙相而排出,因此才能達到身心內充滿光明,乃至圓滿洞達外之世界。
“遍成虛淨”:“虛”。空。“淨”:無染。
“猶如琉璃”:氣息變成琉璃色、青色而透明。
“煙相漸相,鼻息成白”:鼻息的煙相漸漸消失,而成為白色。
“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息相”即是“心相”之顯現,息黑則心之意業染污,息白則心之意業潔白,息光明則心業聖潔光明。此言,以行者之藏識開顯故,證得無漏之清淨本心,因而心光顯發,故出入息亦隨而化為光明,其光可映照十方世界。
“世尊記我當得菩提”:“記”,授記。佛授記難陀當來必定成佛。
“我以銷息”:“銷息”,銷熔氣息粗惡之相。此銷氣息惡相之法,即是轉變心識中惡業之無上方便。此亦即如來毗缽舍那法之不可思議功德威力。
“息久發明”:銷息既久,便得開發智慧光明。
“明圓滅漏”:“漏”,煩惱。接著,已開發之智慧光明,更進而能達到圓滿,照徹十方,因而滅除諸漏。

義貫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時,“從佛入”於出世“道,雖”能“具”足“戒律”無所缺犯,然而“於”修“三摩地”時“心”則“常散”亂“動”盪,不能住於定,因此“未”能以定力去除惑業而“獲”得“無漏。世尊”因而“教我及拘絺(chi)羅,觀”想“鼻端”之氣息化為純“白”之相。“我初”攝心“諦觀,經三七日”,心不散亂,得於定中“見鼻中”之“氣”息“出入如煙”,煙氣排出,“身心”之“內”漸漸“明”徹,終至“圓”滿“洞”達外之“世界”,普“遍成”為“虛淨”無染之相,“猶如琉璃”,接著“煙相漸銷,鼻息”轉“成”純“白”之色,於是我的如來藏本“心”便得“開”顯,諸“漏”滅“盡”,心光發明,“諸出入息”亦隨而“化為光明”之相,“照”徹“十方”世“界,得”證“阿羅漢。世尊”後授“記我當得”無上“菩提。”今“佛問圓通,我以”漸次“銷”熔氣“息”之粗惡相,銷“息”既“久”,開“發”智慧光“明”,復令光“明圓”滿照徹十方、“滅”除諸“漏”,達於無漏解脫,“斯為第一”最妙圓通法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