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動物學教授GerolfSteiner在德國出版了一本名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的書。為了使人相信確有Dr. Harald Stümpke其人,還用真名為這本書寫了後記。在這本書中,Gerolf Steiner仔細地編造了Rhinogradentia這個“學名”來為這類動物命名(可以翻譯成“鼻行目”或“鼻行類”),把它放在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里作為一目,和靈長目、食肉目之類並列,並劃分為“14科193種”,一一給以命名和分類學上的詳細描述,還配了黑白線條圖,這倒頗增加了它的有趣性。祝大星那篇文章的東西,比如“挪威人在1941年首次發現”(而且這個挪威人還是從日本人的集中營里跑出來的)、“哈伊艾愛群島(Hi-Yi-Yi Is.)”、 “1950年代被美國人的核彈炸沉”(那個挪威人也和他發現的鼻行動物一同遇難)之類就全部來自於這本書。
1957年,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動物學教授GerolfSteiner(大概是摩爾根斯坦的“冬粉”)童心大發,煞有介事地在德國出版了一本名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鼻行動物的種類和生態)的書。 在這本書中,Gerolf Steiner化名為Dr. Harald Stümpke,為鼻行動物編造了Rhinogradentia這個“學名”(可以翻譯成“鼻行動物目”或“鼻行獸”),把它放在哺乳動物家族裡,作為一個“新目”,並劃分出“14科189種”。 這本書做的十分精緻,Gerolf Steine教授充分發揮了身為生物學家的知識和才華,詳細描述了各種各樣的鼻行動物:有身高1.7米的,有長四個鼻子的,有尾巴上長螫針的,都用鼻子走路,後腿退化得幾乎消失;一個個都起了學名,配了精緻的插圖。後來這本書還出了英譯本,日譯本,還給這些動物起了一個諢名“snouter”(鼻子怪),“鼻行動物”從此聞名世界。而現今網路流傳的鼻行獸多為PS照片或者鼠類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