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簫

鼻簫

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六十多萬黎族同胞有一種獨特的用鼻子來吹奏的簫,故稱為鼻簫,是黎族富有特色的邊棱氣鳴樂器,因用鼻孔吹奏而得名。黎語稱雖勞、屯卡、圓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鼻簫
  • 屬性:樂器
  • 別名:雖勞、屯卡、圓哈
  • 起源:海南島黎族
形制結構,演奏方法,歷史悠久,曲調含義,現存狀況,

形制結構

簫管用石竹製作,其長短、粗細規格不一,民間多使用一根無節的細竹管,管長60厘米~70厘米、 管徑 1.6厘米左右,在距兩端管口8厘米處,各開一個圓形按音孔。按音孔既可開 在管身一側, 也可開成前後各一。如果使用兩端帶竹節的竹管,需在節隔中心開一圓形通孔;使用多節竹 管制作,則要打通竹節。吹孔在竹管的細端。

演奏方法

演奏時,管身豎置,左手拇指按上孔,右手拇指、食指分別按下孔和底孔。將上端吹孔斜放在右側鼻孔,靠鼻孔呼氣激振管內空 氣柱而發音。有時也可用手堵住左側鼻孔吹奏。鼻簫除吹孔外,連管底口共有三個音孔,可吹出下列:g、a、c1、d1、e1、g1六個音。音量較小。也可用嘴吹奏,音量略大些 。鼻簫的音色清幽、低沉,娓娓動聽,低音猶如洞簫,但更柔和,高音微弱,運用豐富的泛 音,能吹出三個八度音域,並能奏出顫音、滑音。有時由於氣息較難控制,樂聲出現似有若無、斷續飄渺現象,聽來更有仙樂韻味。在夜闌人靜時吹起鼻簫,整個村寨隱約可聞。鼻簫常用於獨奏、對奏,並登上舞台、成為舞蹈的道具。

歷史悠久

邊棱音氣鳴樂器,簫用鼻吹故稱。吹孔設於管端節隔中央,流行海南島黎族,黎族語也稱“雖勞”、“屯卡”、“拉里各丹”。歷史久遠,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國海南島民間流傳。
關於鼻簫的產生,還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愛了。臨結婚之前,這位姑娘到檳榔園采檳榔,被峒主發現,被抓起來,峒主硬迫著姑娘嫁給他。姑娘不允,便被關起來。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終於發現姑娘被關在密林中的一個小洞裡。兩人無法相見,小伙子只好唱歌傳情。峒主知道後,又把小伙子抓起來,割掉舌頭,發配到一個荒遠的山林里,過了一個月,小伙子又在山洞邊出現。他砍 了一節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戀之情。姑娘心領意會,感動不已。後來,小伙子被峒主抓去處死。死前托人將鼻簫轉交給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墳前,悲痛欲絕,把小伙子生前吹奏過的鼻簫曲吹奏了一遍。然且,姑娘懷揣鼻簫,長眠在小伙子墓前。以後,鼻簫便一代又一代傳下來。
清代張慶長著《黎岐紀聞》載:“男女未婚者,每於春夏之 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強也。”可見,鼻簫是黎族青年表達愛情時常用的樂器,男女都會吹奏。每當夜幕低垂,寂靜的黎家村寨里,不時傳來陣陣纖細而清幽的簫聲,這是黎家小伙子在吹簫召喚女友, 還是姑娘對男友的回答,也許是一對情侶依靠在檳榔樹下,輪流吹著鼻簫訴說相互的鐘情。 在黎家,以鼻簫吹得是否出色來定親結緣,還可互換鼻簫作為定情的信物。
《番社採風圖考》:“鼻簫,截竹為管,竅四孔,長可尺二寸,通小孔於竹節之首。按於鼻橫吹之,高下清濁中節度。蓋亦可誒。為洞簫者也。麻達夜間引社中,番女聞而悅之,引與同處。”“女長,構屋獨居。以鼻簫、口琴,男女互相調和,久而意諧,乃告諸父母。”

曲調含義

鼻簫
鼻簫有許多固定的曲調,它們大都是無標題的抒情短曲,每曲都有一定的含義,在黎族人民中世代相傳,但各地也不盡相同。而在黎家青年男女中,鼻簫則多為即興吹奏,其曲調也因人而異,難怪黎族姑娘可以根據樂曲和音色的不同,能夠在很多的簫聲中辨認出自己情人獨 特的簫聲來。“拋個石頭探水深,吹曲鼻簫試儂心”。從這句黎謠中也可看出,鼻簫
與黎族青年的戀愛生活有著密切關係。黎族姑娘也是吹鼻簫的能手,每逢農閒、節日或戀 愛時,當小伙子吹起嘟嚕(洞簫)時,姑娘則吹響鼻簫對答。

現存狀況

1980年8月,廣東省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時,海南樂東縣文藝隊演出的舞蹈《鼻簫戀》極富特色。舞台上呈現出五指山的夜晚,月色如銀。身著盛裝的黎族青年男女,一邊吹響柔和的鼻簫,一邊翩翩起舞。在黎家,還流行著一種用人聲唱的鼻簫歌,除唱歌詞外,有時也只唱曲調。
在黎族民間,偶爾也能見到管身很長的鼻簫,其中最長者竟達160厘米,需要躺著吹奏,用腳趾來按下面的音孔。這種長鼻簫,現在只有極少數的老人才能吹奏,一般黎家後生是很難勝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