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鼻前庭囊腫為面裂囊腫的一種。所謂面裂囊腫,系指發生於鼻及鼻周軟組織、骨組織或骨孔內的各種先天性囊腫。關於其發生原因,目前主要有兩種學說:腺體瀦留學說和面裂學說,以後者占主導。
1.腺體瀦留學說認為
由於鼻腔底的黏膜腺腺管因各種原因發生阻塞,以致腺體分泌物瀦留而成囊腫,故稱為瀦留囊腫。
2.面裂學說認為
於胚胎時期,在上頜突、內側鼻突的球突及外側鼻突等各面突接合處因發育而形成的裂隙內有胚性上皮殘餘,發展後形成面裂囊腫。
臨床表現
1.好發人群
中年女性患病較多,發病年齡多在30~50歲。
2.症狀
(1)早期無自覺症狀。囊腫長大後,一側鼻翼附著處、鼻前庭內或梨狀孔的前外方等處日漸隆起。
(2)囊腫大者可有同側鼻腔呼吸受阻,鼻內或上唇發脹。
(3)鼻翼附著隆起處,可觸及彈性而柔軟的腫塊。
(4)合併感染則囊腫迅速增大,局部疼痛明顯。
檢查
1.體徵
以戴手套或指套的一手指放在上唇相對應的口腔前庭處,另一指放在鼻前庭,行期間的聯合觸診,可觸知柔軟而有彈性、有波動感、可移動的無痛性半球形囊性包塊。如有感染則可有壓痛。
2.穿刺檢查
可抽出透明、半透明或渾濁如蜂蜜樣液體,大多無膽固醇結晶。
3.影像學檢查
X線平片可見梨狀孔底部有一淺淡均勻的局限性陰影,無骨質及上列牙的病變。囊內造影可顯示囊腫大小、形狀和位置。CT檢查可見梨狀孔底部局限性類圓形軟組織影。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及相關檢查可診斷。
鑑別診斷
需要與鼻部牙源性囊腫相鑑別。
| 鼻前庭囊腫
| 牙源性囊腫
|
致病原因
| 胚胎髮育異常或腺體瀦留
| 牙畸形發育或深度齲齒所致
|
好發部位
| 鼻前庭底部或鼻翼根部
| 上頜骨內或上頜竇內或上頜牙牙根部
|
臨床特點
|
|
一般檢查
| 鼻前庭、鼻翼根部等處隆起,牙齒齊全
| 面頰部隆起,有缺牙或齲齒
|
囊腫穿刺
| 囊液呈黃色、棕黃色或琥珀色;其中大多不含膽固醇
| 囊液呈薑黃色、醬色、黑或黃褐色,含有膽固醇結晶
|
影像學檢查
| 無骨質破壞,與牙齒無關
| 上頜竇底壁可被推移,骨質被吸收破壞,可囊內含牙
|
治療
若囊腫較大已有面部畸形及鼻塞症狀或有反覆感染病史者,應取唇齦溝徑路行手術切除。
手術方法:在靠近上唇系帶的囊腫一側,作一橫切口,朝梨狀孔方向分離軟組織,暴露囊壁後仔細分離並完整切除。如有囊壁與鼻前庭皮膚緊密粘連者,仍應以徹底切除囊壁為原則。此時術中難免撕裂鼻前庭皮膚,其處理方法是術後用凡士林紗條壓迫該處,待肉芽逐日修復之。
術後保持口腔清潔衛生。行口腔內刷牙,注意保護創面不受損傷,以免造成傷口撕裂。
參考資料:
1.黃兆選,汪吉寶,孔維佳主編.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