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動物流行病學

鼠疫動物流行病學

《鼠疫動物流行病學》是200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俞東征。該書概括了我國的動物流行病學工作者超過半個世紀的鼠疫預防與控制實踐所積累起來的工作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鼠疫動物流行病學
  • 作者:俞東征 
  • 出版社:科學出版
  • 出版時間: 2009-8-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病原理論,

圖書信息

ISBN: 9787030251763
開本: 16開
定價: 95.00元

內容簡介

全書由上下兩篇組成。上篇介紹了鼠疫動物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自然疫源地學說,基本工作形式——疫源地調查與動物病監測,以及在這些工作中經常使用的技術方法,並使這些引入的技術帶上動物流行病學的特色。下篇介紹我國的鼠疫工作者目前所取得的成績:分布在我國廣闊土地上的12種類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在這些疫源地中的流行規律,作為鼠疫主要宿主的齧齒動物,以及作為鼠疫主要媒介的節肢動物的生物學與疾病特徵。本書是我國鼠疫研究工作者的必備讀物,也可以供衛生行政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前言
緒論 動物流行病學釋義
一、什麼是動物流行病學
二、疾病存在的生態基礎
三、鼠疫生態
四、動物流行病學的主要內容
上篇 鼠疫動物流行病學概論
第一章 自然疫源地
第一節 疫源地組成
一、病原微生物
二、宿主
三、媒介
四、支持宿主與媒介生存的自然條件
第二節 疫源地結構
第三節 疫源地中的動物疾病流行
第四節 影響自然疫源地活動的因素
第五節 鼠疫控制中的疫源地干預措施
第二章 疫源地調查
第一節 疫源地環境調查
一、發起疫源地調查
二、自然和社會環境調查
三、動物區系調查
第二節 判定鼠疫自然疫源地
一、疫源地判定
二、確定主要儲存宿主
三、確定主要傳播媒介
四、確定自然疫源地的性質
第三章 監測
第一節 疫源地環境監測
一、監測的基本概念
二、宿主監測
三、媒介監測
第二節 動物間鼠疫監測
一、抗體監測
二、動物間流行及其強度確定
三、監測組織與實施
第四章 現場調查技術
第一節 動物區系調查
一、調查前準備工作
二、調查區自然生態條件的描述
三、區系物種構成
四、種群密度調查
五、種群狀態調查
第二節 節肢動物調查
一、蚤類調查
二、蜱類、吸虱及革蟎的調查
第五章 病原調查技術
第一節 細菌檢測技術
一、鼠疫菌分離
二、鼠疫菌培養與初步鑑定
第二節 抗原與核酸檢測技術
一、檢出鼠疫菌特異抗原
二、檢出鼠疫菌特異核酸片段
三、細菌分離前判定鼠疫
第六章 抗體調查技術
一、血清流行病學基本概念
二、抗體檢測方法
三、檢測抗體使用的抗原
四、本底調查
五、質量控制
第七章 動物及昆蟲實驗技術
第一節 鼠疫感受性測定
一、實驗動物及實驗前的健康觀察
二、鼠疫感染實驗
三、致死效量測定
四、疾病觀察與死亡原因確定
五、實驗鼠疫細菌載量測定
第二節 蚤類實驗種群建立
一、種蚤採集和飼養
二、蚤類飼養方法
三、飼養條件選擇
四、飼血
五、交配與繁殖
第三節 感染實驗與傳播實驗
一、感染實驗
二、傳播實驗
第八章 信息分析與處理技術
一、信息網路系統
二、地理信息系統及3s技術
三、調查與監測信息分析
四、信息技術在鼠疫調查與監測中的套用
下篇 中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九章 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類型和分布(上)——黃鼠、旱獺和沙鼠類型的鼠疫疫源地
第一節 達烏爾黃鼠疫源地
第二節 阿拉善黃鼠疫源地
第三節 蒙古旱獺疫源地
第四節 灰旱獺及灰旱獺、長尾黃鼠疫源地
一、天格爾山灰旱獺鼠疫自然疫源地
二、依連哈比爾尕山—婆羅科努山—別珍套山—阿拉套山灰旱獺—長尾黃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三、南天山灰旱獺鼠疫自然疫源地
第五節 長尾旱獺疫源地
第六節 喜馬拉雅旱獺疫源地
第七節 大沙鼠疫源地
第八節 長爪沙鼠疫源地
第十章 中國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類型和分布(下)——田鼠、姬鼠和家鼠類型的鼠疫疫源地
第一節 布氏田鼠疫源地
第二節 青海田鼠疫源地
第三節 齊氏姬鼠、大絨鼠疫源地
第四節 黃胸鼠疫源地
第十一章 中國重要鼠疫宿主
第一節 黃鼠疫源地鼠疫宿主
一、達烏爾黃鼠
二、阿拉善黃鼠
第二節 旱獺疫源地鼠疫宿主
一、長尾黃鼠
二、灰旱獺
三、長尾旱獺
四、喜馬拉雅旱獺
五、蒙古旱獺
第三節 沙鼠疫源地鼠疫宿主
一、大沙鼠
二、長爪沙鼠
第四節 田鼠疫源地鼠疫宿主
一、布氏田鼠
二、青海田鼠
第五節 姬鼠疫源地鼠疫宿主
一、齊氏姬鼠
二、大絨鼠
第六節 家鼠疫源地鼠疫宿主
一、黃胸鼠
二、其他鼠科齧齒動物的宿主地位
第十二章 中國重要鼠疫媒介
第一節 黃鼠疫源地鼠疫媒介
一、方形黃鼠蚤松江亞種
二、方形黃鼠蚤蒙古亞種
第二節 旱獺疫源地鼠疫媒介
一、方形黃鼠蚤七河亞種
一、鎮凹昔瞬,番原始亞種
三、謝氏山蚤
四、斧形蓋蚤
五、腹竇纖蚤
第三節 沙鼠疫源地鼠疫媒介
一、大沙鼠鼠疫媒介
二、同形客蚤指名亞種
三、禿病蚤蒙冀亞種
第四節 田鼠疫源地鼠疫媒介原雙蚤
第五節 姬鼠疫源地鼠疫媒介
一、特新蚤指名亞種
二、方葉櫛眼蚤
第六節 家鼠疫源地鼠疫媒介印鼠客蚤
結束語 動物流行病學發展展望

病原理論

鼠疫桿菌屬耶爾森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短小桿菌,長約1~1.5μm寬約0.5~0.7μm,兩端染色較深。無鞭毛,不能活動,不形成芽胞。在動物體內和早期培養中有莢膜。可在變通培養基上生長。在陳舊培養基及化膿 病灶中呈多形性。
本菌的抗原成份:①莢膜FI(fraction I)抗原,分為兩種,一種是多糖蛋白質(F--I),另一種為蛋白質(F--IB)。抗原性較強,特異性較高,有白細胞吞噬作用,可用凝集、補體結合或間接血凝檢測;②毒力V/W抗原,在細胞表面,V抗原是蛋白質,可使機體產生保護性抗體,W抗原為脂蛋白,不能使機體產生保護力。V/W抗原結合物有促使產生莢膜,抑制吞噬作用,並有在細胞內保護細菌生長繁殖的能力,故與細菌的侵襲力有關。
鼠疫桿菌產生二種毒素,一為鼠毒素或外毒素(毒性蛋白質),對小鼠和大鼠有很強毒性,另一為內毒素(脂多糖),較其它革蘭氏陰性菌內毒素毒性強,能引起發熱、Dic、組織器官內溶血、中毒休克、局部及全身施瓦茨曼(Shwartzman)反應。
鼠疫桿菌在低溫及有機體生存時間較長,在膿痰中存活10~20天,屍體內可活數周至數月,蚤糞中能存活1個月以上;對光、熱、乾燥及一般消毒劑均甚敏感。日光直射4~5小時即死,加熱55℃15分鐘或100℃1分鐘、5%石炭酸、5%來蘇,0.1升汞、5~10%氯胺均可將病菌殺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