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希望用最純正的德意志青年來組成這隻精銳的而且絕對忠誠的組織;但是,這個計畫由於對徵召新隊員的種種限制而始終沒有實現,但是隨著納粹德國在西線取得的驚人勝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們開始爭先恐後的加入黨衛軍,所以希姆萊手下最得力的助手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補充處處長戈特洛勃。伯格爾(Gottlob Berger)招募“不受國防軍制約的德意志族人和日耳曼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黨衛軍外籍軍團
- 組建人:戈特洛勃。伯格爾
- 國家:德國
- 領域:歷史
誓詞,軍團簡介,其他軍團,成立原因,
誓詞
"I vow to you,Adolf Hitler as führer and Chancellor of the Reich,my loyalty and courage.I swear to you,and those you have personally named in authority over me.obedience unto death.So help me God. "
軍團簡介
所有黨衛隊隊員(包括黨衛軍)都宣讀了遠遠比國防軍嚴厲許多的誓言。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希望用最純正的德意志青年來組成這隻精銳的而且絕對忠誠的組織;但是,這個計畫由於對徵召新隊員的種種限制而始終沒有實現,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希姆萊選拔的條件過於苛刻,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德國國防軍為了限制黨衛軍的發展,而對黨衛軍凍結新兵兵源,但是隨著納粹德國在西線取得的驚人勝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法國相繼被征服;希姆萊開始走上了好運,因為隨著德國的勝利,那些海外的德裔青年們開始爭先恐後的加入黨衛軍,納粹的領袖們雖然視之為德裔,可是納粹德國在法律上卻還沒有承認他們是德國人,就憑這一點,希姆萊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徵召德裔青年,雖然這些人遠遠不能構成大部隊,可是這畢竟使希姆萊看到了希望,所以希姆萊手下最得力的助手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補充處處長戈特洛勃.伯格爾(Gottlob Berger)招募“不受國防軍制約的德意志族人和日耳曼人。”
因此,為了未來建立龐大的黨衛軍帝國而著手開始儲備兵源的的希姆萊的建立了日耳曼黨衛隊(Germanic SS)這個組織,具體來說就是黨衛隊在西北歐4國建立的本土黨衛隊,以各國的語言來命名組織名稱和宣讀誓詞,其主要是由比利時的“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SS in Vlaanderen),荷蘭的“尼德蘭日耳曼黨衛隊”(荷蘭語---Germaansche SS en Nederland),挪威的“挪威日耳曼黨衛隊”(挪威語---Germanske SS Norge )和丹麥的“Schalburg軍”。各個國家的黨衛隊在制度,服裝,編制上完全模仿了納粹黨衛隊,而且直接聽命於希姆萊本人(在1942年底日耳曼SS成立之初,希姆萊就對部下們說“必須記住,整個歐洲只有一個SS----黨衛隊全國領袖指揮下的日耳曼SS。”
這些日耳曼SS平時都是維持自己的固有監製,只是在兵員短缺的時期,才會從內抽調,例如,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很多編入了黨衛軍“西歐團”,“西北團”和黨衛軍佛萊明軍團以及納粹黨的NSKK。比如1944年,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共有3500人,其中就有1600人在德國黨衛軍服役,940人在NSKK,500人在法蘭德斯軍團(這是一個預備組織,成員都是年齡太大或是身體不符合在一線日耳曼SS服役的黨衛隊員或法西斯分子),只有460人是常規服役的法蘭德斯日耳曼黨衛隊員,這裡面還有100人是試用人員。
日耳曼SS的性質和普通SS一樣,是負責本土統治監管,而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這類的組織都是屬於黨衛軍的作戰部隊,但是後者經常從前者抽調人員。所以相對來說,日耳曼SS是一個在表面結構上比較獨立的組織。到了大戰後期各國的日耳曼SS幾乎都被編入了德國黨衛軍,開赴前線作戰
甚至在40年希姆萊所接納的志願者里,竟然有5個美國人。但這是極其少見的例子, 雖然這只是個小小的開端,但卻是以後的黨衛軍湧進了大量的外籍人的開端,黨衛軍發展的最高峰擁有近百萬人,但是外籍志願者們卻占了黨衛軍兵員的大部分,黨衛軍顯然已經背離了希姆萊的初衷:一個血統純正的精銳組織。事實上,到了1943年,希姆萊不得不把大量的非“德國人”納入他的黨衛軍中,對於斯堪地納維亞及低地各國的“日耳曼族裔”,希姆萊都能接受他們,至於非北歐地帶的志願者們,只要經過一番“自我辯解”也受到了黨衛軍的接納,到後來,連穆斯林志願者亦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了,整個二戰期間,約有幾十萬的外籍志願者在黨衛軍的編制里作戰,他們構成了德意志的外籍軍團。
從1940年5月後,黨衛軍就開始著手徵召“北歐”(Nordic)和“日耳曼”(Germanic)志願者加入黨衛軍,這個努力在1941年6月後大大加強,使得這些志願者們及時加入了東線戰場。最先,納粹的人種學者們就表示能接受一定級別的志願者們,佛蘭德人(Flemish)-說荷蘭語的比利時人被認定為屬於雅立安譜系的,因此被允許加入黨衛軍。不久,瓦隆人(Walloons)-說法語的比利時人再一開始被認為並不合適加入黨衛軍,但是不久後亦在一番“辯解”後允許加入。
來自比利時的瓦隆人志願者
1940年9月後黨衛軍籌劃建立新的師團,並命名為“日耳曼尼亞” (Germania)師,因為其基幹是從黨衛軍特別機動部隊摩托化師(黨衛軍帝國師)的日耳曼尼亞團(Germania)完全移植過來的,該師的另外2個團:一個是主要由荷蘭(Dutch),佛蘭德的(Flemish)志願者們(他們大多為18到25周歲的青年)組成的維斯特蘭(Westland)擲彈兵團和主要由丹麥(Danish)和挪威(Norwegian)的志願者們組成的“諾德蘭”(Nordland)擲彈兵團,1941年2月的時候還有一個由芬蘭(Finns)的志願者組成的成的“諾德斯特”營(The Finnische Freiwilligen-batallion der Waffen-ss Nordost),大約1000人,加入其中,瑞士和瑞典亦貢獻了一定的志願者。
1941年夏天,報名參加尼德蘭志願軍團的荷蘭人
1942年的時候,來自挪威的志願者,挪威志願者的制服有還幾種樣式,圖中是早期的其中一種
即將參加在蘇聯北部作戰的挪威志願者
早期的來自荷蘭的志願者--尼德蘭志願軍團(注意他的臂章)
到了1940年12月,這些志願兵們已經在德國軍官的監督下,開始進入新師團的預備訓練,為了這個師團,12月20號,希姆萊選用了“維金”(Wiking)[viking是指從8世紀到10世紀劫掠歐洲北部和西部海岸的航海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他們大多數是海盜,但是維京人同時也以出色的手藝人,海員,探險家和商人而著稱]這個傳奇性的名稱,師長就是日耳曼尼亞團的長官菲利克斯.施坦因納(Felix Steiner);該師編制序列在黨衛軍的占第5,可見從第5個黨衛軍師開始,就有大量的外籍志願者們加入了黨衛軍。
來自比利時的志願者
第5SS維金師在黨衛軍各師中戰鬥力相當可觀,加上他外籍部隊占到了相當大比例,跟是突出了其的與眾不同,該師幾乎一直在東線作戰,參加了許多血戰,表現相當優秀。期間編制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部隊被抽調,也有新的外籍部隊補充進來,其升級為裝甲師後戰鬥力更是兇悍,不負該師師名,最後,他們的指揮官準將(黨衛隊區隊長)卡爾·烏爾里希(Karl Ullrich)讓自己的手下黨衛軍第5“維京”裝甲師(SS-Panzer-Division "Wiking")的人員自己選擇繼續留下或者返回家鄉。1945年5月13日,全師向美軍投降。
建立“維金”(Wiking)師不久的1941年春,幾支由普通黨衛隊成員組成的骷髏旗隊被調往挪威駐防,其中第6、第7骷髏旗隊和其它一些單位組成了黨衛隊“北方”(摩托化)戰鬥群。
第6SS北方師的外籍志願者士兵
來自第6SS北地師的挪威和芬蘭的滑雪專家
1941年夏末,第9骷髏旗隊也加入到“北方”戰鬥群(Kampfgruppe “Nord”)。“北方”戰鬥群組建後不久即參加了幫助芬蘭收復被占領土和進攻蘇聯卡累利阿地區,代號“銀狐行動”;隨後由於經驗不足,在薩拉(Salla)地區和蘇俄軍隊作戰中,受到較大損失後潰退。在奧地利和巴爾幹地區訓練後,42年8月回到芬蘭,期間大量的挪威(Norwegen-來自挪威的專業的滑雪專家),瑞典(Sweden)和丹麥(Denmark)志願者加入,使得該師戰鬥力大為提高,並正式命名為黨衛軍第6“北地”山地師(6.SS-Gebirgs-Division “Nord”)。
此後一直到1944年在北極寒區與蘇軍連續作戰。44年9月後,撤退到挪威,然後丹麥,由於缺編改成戰鬥群,其中一些44年12月參加了阿登反擊戰,45年1月在薩爾河(Saar 位於西歐)附近,隨後“北方”山地師第12山地步兵團組成的施雷貝爾戰鬥群(SS-Kampfgruppe Schreiber )參加了德軍在西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戰役代號為“北風行動”。隨後向德國腹地撤退,一直到魯爾(Ruhr),45年5月在巴伐利亞(Bavaria)[位於德國南部,昔時為一獨立王國]向美軍投降。
1940年,第一批丹麥志願者組織以“丹麥自由軍團”(Freikorps Danmark)名義建立的。
頂部
TNTTNTTNT 發表於:2004/10/05 08:22am
丹麥自由軍團的旗幟
經過幾年的激戰於43年解散,並以倖存人員為核心建立了SS第24裝甲擲彈兵團-丹瑪爾克(SS-Panzergrenadier Regiment-24 Danmark)
SS第24裝甲擲彈兵團-丹瑪爾克的領章和袖標
後編入黨衛軍第11“諾德蘭”志願裝甲擲彈兵師(11.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ordland”)。
黨衛隊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Christian von Schalburg 與第11SS “諾德蘭”師的黨衛隊三級小隊副(下士)Sorem Kam 握手
黨衛隊第11“諾德蘭”師也可算是個小的聯合國部隊了,包括了大量的外籍志願者,有丹麥人,挪威人,愛沙尼亞人, 芬蘭人,德國人,英國人,荷蘭人。瑞典人, 瑞士人,德意志族人。在戰爭階段,還有很多來自比利時,克羅地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的德意志族志願者加入該師。該師於1943年夏天建立,43年9月在克羅地亞北部和游擊隊作戰。43年11月轉到蘇聯北部的東線戰場.44年夏天,在波羅地海地區和蘇軍激戰;45年1月從庫蘭戰役中脫身的11SS的擲彈兵們撤向了波美拉尼亞(Pomerania),45年2月至3月在但澤(Danzig)及斯塔加德( Stargard)一帶和奧德河以北的斯特丁(Stettin)作戰,45年4月至5月在柏林東部布防,5月後全師基本覆滅,少數倖存者在Charlottenburg投降。
來自丹麥的志願者在東線戰場上
第一批荷蘭(Dutch)志願者們是服役在1941年建立的“尼德蘭志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Niederland);43年解散,並隨後建立“尼德蘭志願兵旅(SS-Freiwilligen Brigade Nederland),他們的領章是著名的“狼之鉤”,臂章是彩色的荷蘭國旗標誌,並在後期給予裝甲擲彈兵師的地位。
來自佛蘭德斯(Flanders)[佛蘭德斯(中世紀歐洲一伯爵領地, 包括現比利時的東佛蘭德省和西佛蘭德省以及法國北部部分地區]志願者們初期服役在佛蘭德倫志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Flandern),領章標誌為Trifos,3個鉤的Swastika;該部隊43年解散,一些成員加入帝國師屬下的“蘭格馬克”(Langemarck)步兵團,後來與芬蘭的一個團合併成旅級單位,後期擴大成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
佛蘭德的(Flemish)志願者們(注意他們的領章)
該師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制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期間補充過一些來自各個部隊的成員,比如納粹德國空軍NSKK等成員,44年12月組成戰鬥群參加了阿登反擊戰,最後向英軍投降時,人數不到200!
大多數加入黨衛軍的西歐志願者是屬於該國的右翼組織,本著共同對抗“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來,而不是對希特勒本人的效忠。超過125000的西歐志願者們戰鬥在黨衛軍的名義下,到了戰爭的後期,他們的戰鬥意志甚至比德國人更加狂熱,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如果德國人戰敗,他們會是什麼樣的下場。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其中很大一部分居民以德語為第一語言,波蘭(Poland),匈牙利(Hungary),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特蘭西瓦尼亞歷史上羅馬尼亞西部的一個地區,以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脈和喀巴阡山脈為邊界。公元107年以後,它是古羅馬達西亞省的一部分,後來被日耳曼民族所占領,1003年被匈牙利控制。在後來的幾百年里,特蘭西瓦尼亞曾被各種政權所控制,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最終成為現代羅馬尼亞的一部分],羅馬尼亞(Romania)和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的蘇台德(Sudeten)地區有近500萬說德語的德裔,在南斯拉夫(Yugoslavia)也有近一百萬人。由此,以羅馬尼亞(Romania),匈牙利(Hungary),南斯拉夫(Yugoslavia)構成的德裔志願人員組成了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7.SS-Freiwilligen-Gebirgs-Division “Prinz Eugen”)。
該師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個著名的軍事人物-弗朗庫斯. 歐根(Francois Eugene);薩伏伊的親王(Prince of Savoy)[薩伏伊歷史上的地區名,是法國東南、瑞士西部和義大利西北部以前的一個公國。此地在為裘力斯·凱撒征服以後幾次易手,並在15世紀早期成為公國,1720年薩伏伊大公取得撒丁尼亞尼亞國王的頭銜,1861年薩伏伊征服者伊曼紐爾二世登上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皇座,同時原薩伏伊的大部地區割讓給了法國],歐根在17世紀末以志願者身份參加了解除土耳其人對維也納包圍的戰役。後來又參加了驅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Ottoman) 對匈牙利統治的戰鬥。歐根在這些戰役中顯示了出他那驚人的勇氣和卓越的指揮才能,這使得他很快就獲命指揮一支自己的部隊,並在對土耳其人的戰鬥中贏得了三次輝煌的勝利,挽救了奧地利哈布斯堡(Habsburg)王朝;歐根和英國的約翰·邱吉爾(John Churchill,Marlborough公爵)指揮聯合軍在一系列的戰鬥中打敗了法國軍隊,並於1718年攻下貝爾格勒(Belgrade)。
黨衛軍第7“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於1942年3月1日建立,是希姆萊第一次招收非德國國籍的德意志族人和日耳曼裔(ethic German or Volksdeutsche),大部分志願者來自巴爾幹地區(Balkan),特別以來自巴納特(Banat)[該地區位於塞爾維亞(Serbia)和克羅地亞(Croatia)的東部]和錫本布爾根(Siebenbürgen)[羅馬尼亞(Romania)西部特蘭西瓦尼亞(Transylvanian)地區,Siebenbürgen在德語裡的意思是“七座城堡”,該地區有不少匈牙利族,歷史上一直是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爭奪的地區,在二戰前夕,兩國空軍還曾為此交手]。這2個地區的說德語的居民組成了該師的中堅力量;該師的大部分軍官是由奧地利(Austrians)和羅馬尼亞(Romania)人組成,師長黨衛隊副指揮(上將)亞瑟.菲利普(Artur Phleps)就是羅馬尼亞人。
正在整理裝備的第7黨衛軍“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的士兵
該師42年夏天,該師在塞爾維亞(Serbia)訓練,到了同年秋天的時候,人數達到21000人,但是裝備卻很差,大多是法國的老式坦克和繳獲蘇聯的裝甲車;42年10月該師的首次出動,在塞爾維亞(Serbia)和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舊譯黑山,南斯拉夫西南部一地區,位於亞得里亞海沿岸。古代巴爾幹國,它長期抵抗土耳其,並於1910至1918年間成為獨立王國。後來加入了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維尼亞新組成的王國,這一王國在1929年後成為南斯拉夫]邊界地區圍剿游擊隊,1943年3月,參加了德軍組織的一次大規模的旨在徹底摧毀狄托(Tito)游擊隊的行動,代號“白色行動”(Operation White),直指游擊隊根據地首府所在地比哈奇(Bihac),雖然此次行動給南斯拉夫游擊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是游擊隊核心人物狄托(Tito)卻未能捕獲。同年4月,參與了“黑色行動”(Operation Black)在門的內格羅(Montenegro)西部地區和游擊隊作戰。2個月後,該師部分人員轉到塞拉耶佛(Sarajevo)以及隨後的莫斯塔爾(Mostar)繼續作戰。1943年9月,全師受命開赴達爾馬提亞(Dalmatian Coast)海岸,任務是解除義大利軍隊的武裝,並重新占領克羅地亞達爾馬提亞海岸附近的布拉奇(Brac), 赫瓦爾(Hvar )和科爾丘拉Korcula等島嶼以及佩列沙茨(Peljesac)半島,43年12月,第7SS再次參加了圍剿狄托游擊隊的行動;到了44年1月,全師回到達爾馬提亞的斯普里特(Split)地區休整並重新裝備了一些新武器;44年5月該師參與了與黨衛隊500傘兵營(SS-Fallschirmjäger Abteilung 500)等部隊一起發動的試圖活捉在南斯拉夫人民軍指揮部所在地——達瓦(Drvar)的游擊隊領袖狄托(Tito),最終還是失敗了。8月,該師首次與蘇聯紅軍撞上,並遭受慘重損失。不久,保加利亞(Bulgaria)倒向蘇聯,在巴爾幹的德軍處於十分危險的境地,為了保障德軍能夠迅速撤退,第7SS的士兵們牢牢控制了馬塞多利亞的瓦達走廊地帶(Vardar Corridor)的橋頭堡,掩護了350000在馬其頓(Macedonia)[馬其頓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上一地區,包括今天的希臘、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的部分地區。亞歷山大帝國滅亡後,羅馬人、拜占庭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土耳其人先後統治過該地區。現今的劃分基本上是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後劃定的]德軍撤退。45年後繼續和游擊隊作戰,直到45年5月該師在南斯拉夫的切里(Cilli)和斯洛維尼亞(Slovenia)投降。
大量的日耳曼的德裔亦不能滿足希姆萊擴大黨衛軍的要求,促使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非德意志族人,早期這些非德意志民族的東歐人起先是在德國國防軍服務,充當治安和集中營看守等職位,但是希姆萊卻有自己的打算:
1943年2月20日,希姆萊下令組建了以波士尼亞[南斯拉夫地區]的穆斯林志願者(Bosnian Muslim)組成的黨衛軍第13“漢特塞爾”志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一)[13.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Handschar (kroatische Nr. 1) “Handschar”],並為該師把舊奧地利陸軍的回教團所擁有的飾品都找了回來,該師成員大多佩帶紅色的土耳其氈帽(red fez),成員在隨軍阿訇的指導下,做回教式祈禱,希姆萊甚至找來了耶路撒冷的回教主協助,藉以監督這個師;Handschar是指阿拉伯短彎刀,所以有些資料會翻譯為“聖刀”師,其的主要任務不過是用來清剿游擊隊。
黨衛軍第13“漢特塞爾”志願山地師的軍官們
該師的一些基礎骨幹人員來自第7SS“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43年7月-44年2月在法國訓練,在期間還發生了一次暴動。44年3月開始參與在克羅地亞的薩菲(Srem)圍剿游擊隊的行動,44年12月該師解散,剩餘的德意志族人組成“哈格戰鬥群”(Battlegroup Hanke)在匈牙利(Hungary),布達佩斯特(Budapest)南部,在巴拉頓湖(Balaton)奧地利的德拉瓦河(Drava)等地作戰,直到45年5月向盟軍投降。
另外還以阿爾巴尼亞科索沃(Kosovo)地區穆斯林為基礎組成了黨衛軍第21“斯坎德培”山地師(阿爾巴尼亞第一)[21.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Skanderburg (albanische Nr. 1)] (註:Skanderbeg:斯坎德培,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
該師的袖標,領章和臂章
該師是第2個建立的穆斯林師,44年夏天建立,軍官大多來自第7SS“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同時從13SS吸收了一個超編的阿爾巴尼亞團(Albanians),44年9月時僅有6500人,僅僅夠稱為一個旅而已。
來自巴爾幹地區的穆斯林志願者
1944年10月參與了圍剿游擊隊的一些戰鬥,該部隊鬥志不強,士兵開小差現象十分嚴重,不到一個月只剩下86名軍官,467名軍士(NCO)和899名士兵,其中一半是阿爾巴尼亞人,結果不得不解散該部隊,殘餘人員組成斯坎德培戰鬥群(Battlegroup Skanderbeg)加入在南斯拉夫的第7SS“歐根親王”志願山地師的第14團,1944年12月到45年1月在茲沃爾尼克(Zwornik),別利納(Bjellina), 布爾奇科 (Brcko)地區戰鬥,隨後少數倖存者和SS訓練學校的學員一起組成了黨衛軍第32“1月30日”志願擲彈兵師[32.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30 Januar”]。
在克羅地亞(Croatia)建立的黨衛軍第23“卡馬”志願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23rd Waffen-Gebirgs-Division der SS “Kama” (kroatische Nr. 2)]是以南斯拉夫的穆斯林為基礎建立的第3個黨衛軍山地師,kama是土耳其語裡“短劍,匕首”的意思.可是從未達到師的規模,存在的時間只是短短4個月而已,44年6月-10月,在克羅地亞建立,由德國軍官,德意志族人以及波士尼亞的穆斯林組成,這時離大戰結束也就5個月而已了,10月該師還沒組建和訓練完畢就被解散,該部隊的軍士(NCO)基本都加入了13SS的“哈格戰鬥群”(Battlegroup Hanke)。事實上,穆斯林的黨衛軍師無論從戰鬥力還是各方面來說,只不過是個笑話而已。
儘管名義上稱為黨衛軍第24“卡斯特獵手”山地師[24.Waffen-Gebirgs-(Karstjager) Division der SS],可是由義大利(Italy)人和南斯拉夫地區的德裔組成的該部隊從未達到過旅級規模,是一隻規模很小的部隊,僅用來掃蕩在奧地利和斯洛伐克以及和義大利交界處的義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游擊隊。該師的許多成員來自南斯拉夫和蒂羅爾(Tyrol)[蒂羅爾奧地利西部及義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東部的一個地區。在古代由凱爾特人居住,在19世紀,蒂羅爾不斷地,部分或整體地在奧地利和義大利之間來迴轉手。現在的劃分是從1919年的聖傑曼條約開始的。蒂羅爾阿爾卑斯山區是一個很受歡迎的旅遊區]的德意志族人。44年12月才徵募到3000人左右,勉強夠格號稱有一個旅的實力,45年初在阿爾卑斯山朱利安(Julian Alps)附近和英軍及游擊隊發生了一些戰鬥,45年4月殘餘人員加入的哈邁爾戰鬥群(Battlegroup Harmel)進行了掩護德軍從巴爾幹地區撤退的戰鬥,隨後撤向奧地利;5月倖存人員向英軍投降。
1943年希姆萊把眼光投向了東線的國家,並建立了以烏克蘭西部的加里西亞(Galicia)人為主的黨衛軍第14擲彈兵師“加利西亞第一”(烏克蘭第一)[14.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Galizische Nr.1)(ukranische Nr 1)],由於希姆萊分辨不出加里西亞系和非加里西亞系的烏克蘭人,乾脆把兩者都加以招募,44年6月在德國進行訓練,44年7月趕到東線,隨後在布羅迪-塔爾諾包圍圈(Brody-Tarnow)中,一戰幾乎全軍覆沒,殘餘人員回到斯洛伐克(Slovakia)休整,重建。其後,進行了清剿游擊隊的一些零星戰鬥,45年5月想辦法逃到了西方盟國控制區,並向英軍投降,並設法避免了移交給蘇俄的厄運。
其他的志願者大多來自屬愛沙尼亞(Estonia),拉脫維亞(Latvia),立陶宛(Lithuania)和巴爾幹地區的人民,而尤其熱心的當屬這波羅的海的三個國家,儘管他們不能向其他德裔外籍志願者那樣,受到德軍的一視同仁,但是他們仍然有與德國站在一起的理由,蘇俄殘暴的把這三個弱小的國家納入了紅色帝國的版圖。
頂部
TNTTNTTNT 發表於:2004/10/05 08:25am
1943年早期,由拉脫維亞(Latvia)人組成的一些治安性質的組織,組成了拉脫維亞志願軍團(Lettische SS-Freiwilligen Legion )。
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拉脫維亞人的領章和臂章
1943年3月達到旅級規模,又以此為基礎加上從骷髏旗隊調來一些人員於1943年11月共同建立了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一)[15.Waffen-renadier-Division der SS (lettische Nr.1)]。44年初在耐瓦(Nevel)前線作戰,44年夏天參加了納爾瓦(Narva)血戰,44年11月全師經庫蘭(Kurland)向波美拉尼亞(Pomerania)[中北歐波羅地海沿岸地區,現分屬波蘭和德國]撤退,12月撤退到波蘭北部城市托倫(Torun)休整。45年5月部分向蘇軍投降,一部分向美軍投降。
來自黨衛軍第15擲彈兵師的拉脫維亞志願者
類似第15SS擲彈兵師,黨衛軍第19擲彈兵師(拉脫維亞第二)[1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 lettische Nr 2)]是44年初第2個拉脫維亞(Latvia)志願兵師,黨衛隊骷髏旗隊(Totenkopf Standarte)的第2摩托化旅(SS-Brigade mot.2)部分人員建立,1944-45年在.波羅的海岸(Baltic coast)附近和庫蘭(Kurland)作戰,45年5月在米托(Mitau)向蘇軍投降。
在東線作戰的拉脫維亞志願者
而黨衛軍第20擲彈兵師(“愛沙尼亞第一”)[2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1)]是第一個加入黨衛軍作戰序列的東方誌願軍團,以在42年8月建立的愛沙尼亞軍團為基礎(Estnische Legion),後期加入第5SS“維金”(Wiking)裝甲師。可是該組織一直沒有停止招募過愛沙尼亞(Estonia)人,44年1月正式命名為師,44年4月至8月在納爾瓦(Narva)作戰,後突破庫蘭(Kurland)包圍圈後,其殘存部隊向東普魯士撤退,一直戰鬥到1945年5月在普魯士(Prussia)向蘇軍投降。
波羅地海的三個小國家所編成的這三個師,儘管在大戰的後期前途暗淡,好夢成空,仍然抱著最後的決心與德軍共生死,與血海深仇的蘇俄血戰到底,其後,所有的師都遭到了重創,劫後餘生者被趕進蘇俄的集中營過去了最後的悽慘歲月。
黨衛軍第23“尼德蘭”志願裝甲擲彈兵師(尼德蘭第一)[23.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ederland" (Niederlandische Nr. 1)],該師前身是“尼德蘭”志願擲彈兵旅(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Brigade "Nederland"),人數大約有5500人。43年11月在克羅地亞和游擊隊作戰,44年夏天在納爾瓦(Narva)遭到慘重損失,一個團幾乎全毀。
尼德蘭志願者的領章,袖標和臂章
1944年9月至45年1月,從愛沙尼亞(Estonia)個拉脫維亞(Latvia)撤退,逃出庫蘭(Kurland)。45年初在波美拉尼亞(Pomerania),(Stargard)斯德丁(Stettin)地區戰鬥,45年4月在柏林外圍的Furstenwalde戰鬥中幾乎全毀。殘餘人員向美軍投降。
黨衛軍第22“瑪麗亞·特蕾西亞”志願騎兵師[22. 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Maria Theresa”] 是44年春由2個匈牙利的德意志族人組成的2個團和黨衛軍第17騎兵團(SS-Kavallerie-Regiment 17)組成,44年10月參與清剿游擊隊的行動,44年11月至45年2月和黨衛軍第8SS弗洛里安·蓋爾騎兵師一起參加了布達佩斯特的戰鬥,最後被消滅。[瑪麗亞·特蕾西亞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女王(1740-1780年),她在統治期間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爭奪戰爭(1740-1748年)和七年戰爭(1756-1763年)]
黨衛軍第25“匈雅提”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一)[25.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Hunyadi”(ungarnischeNr.1)[Hunyadi:即匈牙利歷史上傳奇式的軍事首領亞諾什·胡尼奧迪,1456年率軍在南多爾費赫爾堡(今貝爾格勒)打敗了土耳其軍隊,將奧斯曼帝國的繼續擴張推後了近一個世紀,被稱為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該師是第一個匈牙利人組成的黨衛軍師,於44年10月-12月間組建,44年12月18日,該師領到了50挺重機槍和2000把步槍及27輛卡車,但是,該師卻擁有近22000人。這點裝備只怕只能武裝一個戰鬥群出來。45年5月3日在和美軍的戰鬥中遭到慘重損失,但是竟然還摧毀了美軍5輛謝爾曼(Sherman)坦克,一部分人員於1945年5月5日在阿特塞(Attersee 在奧地利境內)附近向美軍投降,還有一些人脫掉黨衛軍制服,換上平民裝逃跑。
而黨衛軍第26“匈牙利人”武裝擲彈兵師(匈牙利第二)[26. Waffen-Grenadier-Divison der SS ( ungarische Nr 2) “Hungaria”]是第2個匈牙利人組成的師,該師大約也是在44年10月-12月間建立,到45年3月為止,全師大約13000-17000人,但是該師的情況比25SS更加糟糕,連制服都發不全,只有3000人領到了黨衛軍制服。2600人穿的是匈牙利的法西斯制服,還有近1000人竟然穿的是平民裝。儘管名義上,德軍發放了反坦克武器和機車輛給該師,可是該師還是靠手持武器對抗蘇聯人。45年3月到4月撤至奧地利,45年4月一部分向英,美盟軍投降,一部分5月在阿特塞(Attersee)附近向美軍投降,隨後大部分人員被移交給蘇軍。
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弗來明第一)[27.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gemarck(flämische Nr. 1)],該師主要由佛蘭德斯(Flanders)的志願者們組成,後一個芬蘭人組成的團加入,使其擴大成師,但是始終沒有召集到師建制所需的人數,僅僅是界於團和旅之間。43年12月在烏克蘭地區作戰。44年初在日托米爾(Zhitomir)[蘇聯烏克蘭中西部城市]遭到慘重損失,44年4月在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休整。
該師的領章和袖標
1944年7月在納爾瓦(Narva)作戰中再次遭到慘重損失,44年重新組建,並補充了一些佛蘭德人和來自納粹德國空軍和NSKK等組織成員。44年12月部分參加了阿登反擊戰,後轉到東線,對抗蘇軍,到了45年3月20**過奧得河(Oder river)時人數不到200人,4月在奧得河畔進行了最後的抵抗,後在德國的(Mecklenberg)向英軍投降。[蘭格馬克——是位於比利時西部葉普斯(Ypres) 的一個村莊,1917年8月至11月,德國和協約國在這裡展開了血戰,德軍總共大約44000人在這裡陣亡,其中有6313名年輕的學生士兵。後來在1932年德國為其修建了一個紀念公墓。]
圖左:東線最成功的反坦克炮手之一黨衛隊突擊隊員(上等兵)Remy Schrynen,隸屬於黨衛軍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的比利時人,注意他的臂章。
黨衛軍第28“瓦隆人”志願裝甲擲彈兵師[8.SS-Freiwilligen-Panzergrenadier-Division “Wallonien”]該師成員由講法語的比利時的瓦隆人(Walloonia)組成,成員大多是右翼組織,民族主義分子,基督徒,反共產主義分子組成。前身是瓦隆人志願軍團(Freiwilligen Legion Wallonische),在第5SS維金師屬下作戰。
著名的瓦隆人領袖,獲得過橡葉騎士勳章和第一枚金質近戰條章的Leon Degrelle,希特勒接見他的時候對他說,“如果我有一個兒子,那么我希望他和你一樣!”
1944年10月正式建立,開始在德國西北的漢諾瓦地區訓練,希姆萊還為該師招募一些法國人和在德國做工的比利時人,可能還有一些西班牙人加入到該師。44年12月在萊茵河地區(Rhine)人數大約有3000人,並第一次領到了裝甲車輛,1945年初未完成訓練即匆匆趕赴戰場,1945年2月在斯德丁(Stettin)[波蘭西北的一個城市], 波美拉尼亞(Pomerania)地區戰鬥一戰既潰,期間可能由西班牙藍色師的部分志願人員加入該師,2月16日在白俄羅斯(Byelorussian)前線參加了反攻。45年4月在奧得河附近戰鬥,人數只有700左右,1945年5月向盟軍投降。
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一)[29.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 1)]該師成員大部份由俄羅斯叛軍組織“卡明斯基”旅(Kaminski Brigade)成員組成,故由此得名。該師1944年底被解散,成員被送往蘇聯叛將瓦拉索夫(Vlassov) 的部隊和黨衛軍第三十武裝擲彈兵師。番號29給予新成立的黨衛軍義大利人部隊。
而由義大利法西斯黨組成的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義大利第一)[29.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italienische Nr.1)]其中許多成員來自德國的義大利戰俘營。
該師的軍官和軍士的領章
雖然該部以反游擊戰為主,但部分部隊參加了反擊盟軍登入的戰鬥。1944年3月17日,“復仇”營(第81武裝擲彈兵團2營)和第29“登比察”(波蘭地名,義大利SS曾在此訓練)步槍營(營長沙西二級突擊隊大隊長)被派往安其奧/內圖諾灘頭反擊盟軍,他們以連為單位分配到德軍部隊,德軍稱“義大利黨衛軍的協同非常好”。4月,“復仇”營和第29步槍營與盟軍在灘頭作戰,在與第16武裝黨衛軍師一起與美國第3步兵師的戰鬥中,“復仇”營蒙受了重大傷亡:650人中有340人傷亡。1944年5月3日,希姆萊命令:“由於義大利SS志願者表現出的勇氣和責任感,他們被正式命名為武裝黨衛軍的部隊並擁有一切應有的責任和權利。”第29步槍營和第81武裝擲彈兵團2營(“復仇”營,營長為一級突擊大隊長弗雷代里科·德里·奧蒂)被允許佩帶正式的黑色SS領章,取代原來的SS/義大利陸軍混合的紅底領章。而倖存下來接受此“榮譽”的不過210人——其中22人還得到了鐵十字勳章,50人得到提升。
號召義大利人加入黨衛軍的海報,後來這些人組成黨衛軍第29擲彈兵師
1944年7月建立的黨衛軍第30擲彈兵師(俄羅斯第二)[30.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russische Nr.2)]可算是一個多國語言部隊了,該部隊有說俄語,白俄羅斯語,波蘭語,烏克蘭語,韃靼語,亞美尼亞語,再加上德國的一些警察部隊可見該部隊的成分是如何的複雜。該部隊還是唯一一隻斯拉夫人(Slavic)成分的黨衛軍組織在法國服役了一段時間,對抗游擊隊,不少人加入了法國抵抗組織。44年11月回到德國,到了12月的時候,全師大約只有4400人。後成員送往瓦拉索夫(Vlassov)的軍隊,軍官和軍士(NCO)加入25SS師以及38SS師。
黨衛軍第31志願擲彈兵師[31.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是第23SS山地師(克羅地亞第二)中的德國士兵在23SS的穆斯林被命令補充到13SS後,重新由警察部隊,黨衛隊的營和其他離散人員組成,人數不到一個正常師的一半,最多稱做戰鬥群,44年10月在匈牙利(Hungary)和斯洛伐克(Slovakia)建立,一直是在撤退中和蘇軍戰鬥的,44年5月9日,在捷克(Czech)向游擊隊投降,大多被槍斃,部分幸運逃過劫難的的人員被蘇軍俘虜。
1943年準備趕赴前線的法國志願者
儘管該師從未達到過一個標準黨衛軍師的一半人員,隨後在波蘭與蘇軍發生了一些戰鬥,44年8月在波希米亞-摩拉維亞(Bohemia-Moravia)地區遭到重創,44年秋天重建後,轉到波美拉尼亞(Pomerania ),45年4月25日,部分在奧得河作戰的,隨後撤退並向英軍投降,5月2日,殘存的30人在波茨坦(Potsdam)火車站附近向蘇軍投降,其餘的向英軍投降,有些人員參加了柏林戰役(還有一說在柏林作戰的法國部隊並非該師的)。而且該師是取代了黨衛軍第33騎兵師(匈牙利第三)[33. Waffen-Kavallerie-Division der SS (ungarische Nr. 3)]的番號,而這個騎兵師從來就沒存在過,除了在紙上。
黨衛軍第34“尼德蘭國民軍”志願擲彈兵師[34. SS-Freiwilligen-Grenadier-Division “Landstorm Nederland”]一樣,都是由荷蘭的志願者組成,後期給予師的稱號。42年春天由荷蘭本土的志願者組成的治安組織,由德國警察部分領導,44年9月後加入黨衛軍,後在安恆(Arnhem)及荷蘭其他地方對抗游擊隊,45年2月轉至格爾德蘭(Gelderland)[荷蘭東部之一省],45年5月9日才向英軍第49步兵師投降,是荷蘭境內最後一支投降的德軍部隊。可是無論人數還是實力都是從未達到過師的規模。
黨衛軍第37“呂佐”志願騎兵師[37.SS-Freiwilligen-Kavallerie-Division “Lützow”]是由第8SS騎兵師和第22SS騎兵師的殘餘人員組成,1945年2月到3月間建立,45年3月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附近戰鬥,師人數從未超過一個團的兵力,最後在奧地利向美軍投降。
黨衛軍第38“尼伯龍根”裝甲擲彈兵師[38. SS-Panzergrenadier-Division “Nibelungen”]是最後一個稱做師的黨衛軍組織,1945年3月27日建立,人員大多來自黨衛軍軍官學校巴登.圖爾滋(Bad Tolz)以及第30SS,第6SS和第12SS的一些成員,其中有一個是希姆萊的近衛營;在奧地利,多瑙河地區以及上巴伐里亞與美軍有零星的交戰,1945年5月8日向美軍投降。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幾隻特殊的黨衛軍外籍部隊,分別印度阿三組成的黨衛軍印度部隊(Indische Freiwilligen legion der Waffen-ss)和大不列顛自由軍團(British Freikorps),以及哥薩克部隊(Cossack).
印度部隊的成員大多是從西部沙漠俘虜的印度士兵,該部隊44年併入黨衛軍組織,由印度的民族主義分子Subhas Chandra Bose領導,他本人希望德國打到高加索,逼近印度,使得他們可以脫離英國人的統治。可是希特勒本人從來沒對該部隊抱過任何幻想,其下場也是可想而知的。
哥薩克部隊(Cossack)[哥薩克人北歐部分的俄羅斯和亞洲交界處的一種人,以其騎兵,尤其是沙皇時代的騎兵著稱]
1945年2月由法國志願者組成的的旅級單位開始變成黨衛軍第33“查里曼大帝”武裝擲彈兵師(法蘭西第一)[33.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Charlemagne” (franz?sische Nr. 1)][Charlemagn--查理曼法蘭克國王(768-814年),而且是羅馬滅亡後西歐第一個帝國的創始人,他在艾克斯拉沙佩勒的宮廷成為歐洲文化復興的中心,因加洛林文藝復興而聞名]。
手拿MG42重機槍的哥薩克志願者
1943年建立,由馮.潘維茨(Von Panniwitz)中將指揮,1944年夏天由2個旅升級為第1、第2哥薩克騎兵師。1944年12月由這2個師建立了第15哥薩克騎兵軍(XV Cossack Cavalry Corps),一些德國軍官加入其中,但是該組織雖名義上屬於黨衛軍,可是從來沒配屬給過黨衛軍。該軍配屬到南斯拉夫的德軍E集團軍群掃蕩游擊隊,一部分參加諾曼第戰役,結果全軍覆沒。1945年5月向英軍投降後被移交給蘇聯,軍長和所有軍官被槍決,士兵送進集中營。
大不列顛自由軍團(Britisches Freikorps)大約在1943年1月時,德軍籌劃建立大不列顛自由軍團,最先的時候建立的組織叫聖·喬治軍團(St. Georgs-Legion)隨後德國人開始在眾多英軍戰俘中尋找人員來建立該組織,可是僅有極小部分人願意加入。
留存的極少數黨衛軍中的英國志願者照片(注意他們的臂章)
1943年10月正式命名為大不列顛自由軍團(Britische Freikorps),大約有30人,裡面還包括3個加拿大人,3個南非人,3個澳大利亞人和一個紐西蘭人,45年1月送到德勒斯登(Dresden)[德國Saxony邦首府]作為突擊工兵組織進行訓練,在隨後的盟軍空襲中有2人陣亡,1945年2月回到柏林,3月大約有20人加入了第3(日耳曼)SS裝甲軍屬下的11SS諾德蘭師在東線“作戰”,45年3月大不列顛自由軍團剩下的8人 參加了使用STG44突擊步槍和反坦克武器及相關戰術的訓練,不過此時人數下降到了只有7人,投降後全部移交給英國並進行了審判。
其他軍團
克羅地亞志願軍團
1941年4月10日,“克羅地亞自由獨立國”(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 of Croatia)宣告成立,安蒂帕維里奇(Ante Pavelic)宣誓就任該國領導人。7天后,他向英國宣戰,標誌著克羅地亞正式加入軸心國集團。右圖為當年的安蒂.帕維里奇。第369克羅地亞加強步兵團【369.Verstaektes Infanterie Reginment (Koratisches)】
德軍入侵蘇聯的頭幾天,帕維里奇便開始徵募志願者組建克羅地亞軍團,很快他就組建了兩個營,並在瓦拉茨汀(Varazdin)合編為一個步兵團。同時第三個營的組建工作也在塞拉耶佛完成。這三個營被送到奧地利的杜勒斯海姆(Dollersheim)編成一個隸屬於德國陸軍的獨立步兵團——第369克羅地亞加強步兵團【369.Verstaektes Infanterie Reginment (Koratisches)】。該團(實際上的克羅地亞軍團)擁有5000餘人,除了團部和三個步兵營外,還有一個機槍連,一個反坦克連,三個野戰炮兵連和一個補給連。
1941年8月22日,第369團被編入德軍第100輕裝師,在俄羅斯南部戰線作戰。9月中旬,他們首先在瓦爾基(Valki)附近戰鬥,隨後轉戰哈爾科夫、喀拉蚩以及頓河沿岸地區。後來又在德軍第6集團軍指揮下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戰役,最後該團只有1000多名傷員被空運出了包圍圈,其餘的不是戰死,就是同鮑羅斯的第6集團軍殘部一起做了蘇軍的俘虜。
第369“魔鬼”師
從1942年9月到12月,德軍又組建了兩個新的克羅地亞步兵團,它們都被編入弗里茨.奈德霍特中將指揮的第369步兵師,任務是剿滅南斯拉夫占領區內的叛亂力量。需要說明的是,在整個戰爭期間德軍共組建了三個克羅地亞步兵師,包括第369“魔鬼”師,第373“老虎”師和第392“藍色”師(和西班牙的“藍色”師不是一支部隊),其中只有第369師擔任過殘酷的反游擊作戰任務。在1944年5月16日的一次慶典上,第369師被授予了富有特色的軍旗。
其它克羅地亞志願部隊
二戰期間武裝黨衛軍在克羅地亞針對波士尼亞地區穆斯林人也組建了兩支部隊,它們是:
武裝黨衛軍第13“聖刀”武裝山地師(1943年組建);
武裝黨衛軍第23“卡瑪”武裝山地師(1944年組建)。---作者:raingun
成立原因
由於戰爭規模進一步地擴大,德國國內兵員大部分都參加了國防軍,但希姆萊為了進一步擴大黨衛軍實力,才把目光投向了占領區。有許多德裔外籍人在各占領區,也有許多被占領的民族本來就是反蘇的,於是他們就成了外籍軍團的主要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