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焦裕祿(1922-1964),山東淄博人。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副區長、區長,中共區委副書記、縣委書記等職1962年年底,任中共河南省蘭考縣委書記。為了改變蘭考縣因受內澇、風沙、鹽鹼等嚴重自然災害使糧食產量大幅下降的狀況,他克服肝癌帶來的痛苦,帶領全縣廣大幹部民眾,以大無畏的戰鬥精神,同自然災害作鬥爭,被人民民眾譽為“黨的好乾部”。1963年9月初的一個下午,焦裕祿來到老韓陵大隊的田頭,走到一棵泡桐樹前的時候,劉俊生拍下了這張照片。
1992年10月28日,為了表達人民對焦裕祿的敬愛和懷念之情,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黨的好乾部—焦裕祿》紀念郵票。
制票參數
郵票志號 | 1992-15 | 圖序 | 1-1 |
印刷版別 | 膠版 | 圖名 | 黨的好乾部—焦裕祿 |
設計者 | | 面值 | 20分 |
攝影者 | 劉俊生 | 發行量 | 9616.5萬枚 |
背面刷膠 | [G] | 規格 | 30mm×40mm |
印製廠 | 遼寧省瀋陽郵電印刷廠 | 整張枚數 | 50(10×5) |
發行機構 | 原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 | 齒孔度數 | P12 |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黨的好乾部—焦裕祿》(1-1),圖案是根據1963年當時蘭考縣委宜傳部搞通訊報導工作的劉俊生攝影的一張黑白的焦裕祿照片設計的。圖案中,焦裕祿清瘦的面龐上掛著微笑,上身穿一件舊毛衣,毛衣領口上掛著一支鋼筆,披著外衣,雙手叉腰。
郵票賞析
郵票圖案中的焦裕祿,像是剛剛查完風口,又像是在與民眾促膝交談,神態自然,樸素感人,生動地展現出了焦裕祿的性格特徵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風貌。原照片上有一棵小泡桐樹,設計這枚郵票圖案時被去掉,現在焦裕祿半身像後襯托著一片淡淡的灰色,既象徵著那片讓人民民眾世代受苦的白茫茫鹽鹼沙灘,烘托出焦裕祿改造山河的壯舉和決心,又揭示了焦裕祿心底無私天地寬的精神境界。
收錄情況
《黨的好乾部—焦裕祿》郵票被收錄進以下集郵書籍中:
國家 | 書名 | 頁碼 | 編號 | 參考資料 |
---|
中國 | | 104 | - | |
中國 | | 87 | 2540 | |
美國 | 《Scott 2008 Standard Postage Stamp Catalogue Volume 2》 (即《 斯科特標準郵票目錄》) | 359 | 2415 | |
德國 | 《MICHEL-China Katalog 2011/2012 Ubersee·Band 9.1》 (即《 米歇爾郵票目錄》) | 399 | 2449 | |
真偽鑑別
這套郵票發行量很大,後來成為打折郵票。有些不法分子為牟暴利,將這種存世量很多的打折票變造成刷色“不同”的樣票,謊稱試色樣票,高價出售給集郵者。有些不明真相的集郵者不惜高價購買,並請設計者簽名,將這種變色票當作“試色樣票”參加郵展,不僅欺騙了用於組編郵集的集郵者,也讓那些郵展評審員信以為真,鬧出萬不該有的笑話。評審員精通郵展規則,未必都精通郵資票品的真偽鑑定。這種變造的“試色樣票”,票是新票,紙質、齒孔、刷色網紋均與正式發行的郵票一樣,只是郵票上的票題、銘記、志號等文字刷色不一樣。要辨別其是否真正的試色樣票,實在不那么容易。
可以參照以下方法來鑑別其真偽:
1.看刷色網紋夾角與粗細
這種郵票採用膠版印製,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刷色網紋夾角與粗細,先來鑑別“試色樣票”是否為真品。這種“試色樣票”,在紙質、齒孔度、背膠均與真品一樣,如果在刷色的網紋夾角與粗細上又均相同,即可判定此票是真品。事實上,其網紋夾角與粗細均與真品完全一樣。
2.辨別刷色不同的原因
這是斷定這種“試色樣票”是真是假的關鍵。因為郵資票品的某種刷色不同,常有兩種原因造成:一種是真的採用不同顏色印製或用錯顏色所致;另一種則可能由於褪色變色所致。“試色樣票”,如若是真的採用不同顏色油墨印製,就是真的“試色樣票”;如是褪色變色所致,就是變造票,不是“試色樣票”。這就需要認真仔細地觀看郵票票面上的紙質和刷色是否鮮亮,紙質有無陳舊感,刷色有無褪色、變色的現象。當將這種“試色樣票”與正式發行的新郵票放在一起對比觀察時,就會發現“試色樣票”白紙面顯得略微陳舊,沒有正式發行的郵票潔白、鮮亮;刷色中面值“20”的紫紅、焦裕祿皮膚的土紅色,“試色樣票”均顯得不鮮亮,有褪色的痕跡。很顯然,這種“試色樣票”並非真的,而是一種人為的褪色、變色的變造品。至於為什麼這種“試色樣票”上的票題、志號等文字會成為藍綠色,這是因為這種黑色油墨是一種複合油墨。複合油墨中如果某種顏色不穩定,褪色以後,就會呈現出其中穩定油墨的刷色。這是變色的根本原因。
3.試驗證明
用一枚新郵票,採用化學或物理的方法,促使其褪色、變色。實驗結果證明,這枚新郵票最終所呈現的刷色與“試色樣票”完全一樣。這種變造品極具有欺騙性,因郵票本身是真的,將真品來個“變臉”,頓時,身價猛增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