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焦裕祿

我眼中的焦裕祿

《我眼中的焦裕祿》是2014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彥芳。

基本介紹

  • 書名:我眼中的焦裕祿
  • 作者:任彥芳
  • ISBN:978-7-218-08716-0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4
基本介紹,基本信息,內容簡介,書籍目錄,

基本介紹

焦裕祿是1960年代樹立的先進模範人物,因為他是縣委書記,所以,“焦裕祿”的名字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符號了,他的言行,就代表著某種政治信念和價值取向了,所以,如何去認識焦裕祿,如何準確地把握焦裕祿的歷史作用和社會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焦裕祿的出名,與一個叫穆青新華社記者有關,他跟另外兩個人寫了一篇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好榜樣--焦裕祿》,文章發表在1966年2月7日的《人民日報》上,當時還沒有電視,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反覆播報這篇通訊,於是,焦裕祿就成了當時的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人物了。這之後,相隔幾十年,以焦裕祿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及小說,相繼問世,老作家任彥芳看到這種情況,既高興又有所糾結, 因為這些作品,雖然在宣傳焦裕祿精神上都有不可磨滅的功績,但都存在有意或無意地忘記和迴避了一些歷史真實問題,個別作品根據現實的宣傳需要隨意修改歷史,無疑,這對認識和感知真實的焦裕祿,是一種缺憾,歷史是一種存在,不能像小姑娘的髮型一樣隨意打扮。所以,任彥芳認為他有責任向世人還原真實的焦裕祿。他是有這個發言權的。1960年代初期,他的繼父曾與焦裕祿一起工作,任蘭考縣委副書記,曾與焦裕祿家作鄰居,使他成為中國惟一認識焦裕祿的作家。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逝世後,任彥芳回蘭考探親,聽母親講述焦裕祿的一些故事,使他深受感動,立即給他所在單位長春電影製片廠寫信,要求寫焦裕祿的電影劇本。1965年2月,長影黨委批准任彥芳來蘭考生活,組織寫焦裕祿的電影創作組,他即開始了對焦裕祿事跡的採訪,他所掌握的都是關於焦裕祿的第一手材料,彌足珍貴。2012年,任彥芳整理了他當年的關於焦裕祿的採訪手記,編撰成書,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廣東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我眼中的焦裕祿》。
《我眼中的焦裕祿》分兩大部份,一部分是作者親自與焦裕祿接觸的如實記錄,即作家眼中的焦裕祿。第二部分是焦裕祿身邊人眼中的焦裕祿。這是作者在1965年3月到1966年4月的採訪的原始記錄,保持著原生態。這裡包括作者與焦裕祿妻子徐俊雅、大女兒焦守鳳,焦裕祿的岳母等焦的親人的談話記錄;有作者對縣委副書記張欽禮、副縣長張奇、監委書記潘子春、縣委副書記劉呈明、副書記孟昭芝、除三害辦公室主任卓興隆等人的採訪手記,以及作者對蘭考的普通老百姓的採訪手記。
任彥芳在蘭考採訪中,還做了一件特別有意義的工作,他根據蘭考縣委辦公室主任的工作日記及焦裕祿本人的手記,還有宣傳部門同志的紀錄、查閱縣委檔案,將焦裕祿1962年12月5日到蘭考直到1964年3月23日離開蘭考住院的在蘭考的475天以日誌的文本做了全面的整理,《我眼中的焦裕祿》書中的很多原始資料都源於這次整理,從中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焦裕祿在蘭考的言行和足跡,這為研究焦裕祿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史實。
《我眼中的焦裕祿》一書對焦裕祿做了系統性的還原。作者筆下的焦裕祿不是被拔高的焦裕祿,也不是不食人家煙火的焦裕祿,作者筆下的焦裕祿可親、可愛、可圈、可點,比如,在一些寫焦裕祿的文藝作品中,為了拔高焦裕祿的愛民、親民形象,寫焦裕祿做主給吃不上飯的老百姓分地,這個情節是不真實的,任彥芳了解的情節是這樣的:在當時的大背景下,焦裕祿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雖然也剎單幹風,但他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同意災情嚴重的地區,借給社員的鹼地不抽回來,讓社員趁閒補空繼續進行改造,收入的糧食由社員自己支配,國家不計徵購,用現在的眼光看,這一點“靈活”不算什麼,但在當時大講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的大背景下,是需要膽識和氣魄的。此外,為了根治風沙,焦裕祿因地制宜積極倡導社員栽泡桐,而且接受了林業管理員的建議:實行責任制,實行“六個包”,當時也是冒著風險的,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正是我們的時代所需要的。
又比如,任彥芳在《我眼中的焦裕祿》中澄清了這樣一個事實: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宣傳焦裕祿的作品都淡化或者有意迴避了焦裕祿在蘭考475天之中所經歷的一個重要事實,那就是作為共產黨員的焦裕祿,黨派來的縣委書記,他一直在忠實地、真誠地執行中國共產黨八屆十中全會的決議,即以階級鬥爭為綱,抓農村的兩條路線鬥爭,剎單幹風,鞏固集體經濟,如果他不是這樣努力去做,而是有所抵制,有所懷疑,那反而不是焦裕祿了。焦裕祿的親民行為,關心民眾疾苦,以及教育率領全縣幹部迅速治理“三害”,改變貧窮面貌,抓生產救災、副業生產和除“三害”,以及植樹造林過程中,一直沒有忘記黨的中心工作。
任彥芳在《我眼中的焦裕祿》一書中,還原真實的焦裕祿,並不是在貶低焦裕祿的形象,恰恰相反,任彥芳眼中的焦裕祿正是老百姓需要的焦裕祿,他總結焦裕祿有兩個最大的亮點:
焦裕祿形象的第一個亮點就是他對貧苦人民,對弱勢民眾的同情關心,他是人民的真正孝子,不是口頭上的標榜,他對人民的關心,不是作秀。他到蘭考後,看到人民在受苦難,他從心眼裡難過。他覺得有愧於百姓,對不起他們,“是因為我們的錯誤讓百姓受苦的。”焦裕祿不止一次這樣說過。焦裕祿用他有限的力量要幫助他們翻身,要他們自己解救自己,不要依賴國家政府的救濟。這仁愛之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尚品德的體現。
焦裕祿形象最感人的第二個亮點,是他的求真務實的實事求是精神。而這精神卻與他所貫徹執行的鞏固大鍋飯體制發生了尖銳衝突。也與他實際執行的集權政治體制相矛盾。焦裕祿多次向民眾說,要大家回顧蘭考的黃金時代,那是1957年以前的年代。焦裕祿在他主持縣委向省委作的除三害情況的報告裡,敢於真實地寫出歷史真相。實事求是地面對歷史,面對現實的困難,找出造成現實困難的原因,尋找解決現實困難的辦法,不唱高調,不搞虛誇,處處為百姓能過好日子著想,應該說,政府官員能做到這些,老百姓就知足。
毋庸置疑,焦裕祿當時的行為已經超越了歷史的局限性,正是他的這種把自己視為百姓中的一員,在困難的歲月中,同老百姓一起共同尋找和創造幸福生活的行動,才感動了億萬人,至今仍令人念念不忘。
《我眼中的焦裕祿》一書用諸多的事實,詮釋了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焦裕祿之所以在50年後,我們還記著他的好處,就是作為共產黨員的焦裕祿,光明磊落,不以權謀私,他用生命去換老百姓的好日子,他雖然在有限的時間裡沒有實現自己的很多願望,但他的精神永存,老百姓需要這樣的家腳踏實地扎紮實實為百姓服務的好乾部、好黨員,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學習焦裕祿精神,有特殊的意義。

基本信息

作者:任彥芳著
出版時間:2014-04
ISBN: 978-7-218-08716-0
頁數:245頁
價格:35.00元

內容簡介

14個月貼身採訪,深度還原焦裕祿在蘭考的475天。本書是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任彥芳塵封48年的蘭考手記首次披露。任彥芳生父是革命烈士,繼父孟昭芝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任蘭考縣委副書記,與後來的縣委書記焦裕祿搭班子,兩家人比鄰而居,過從甚密。
1965年年初,焦裕祿逝世不到一年,編劇任彥芳等人向長春電影製片廠提出創作《焦裕祿》電影劇本的申請,很快長影批覆同意,並委派他們深入蘭考採訪。1965年4月,任彥芳等人來到蘭考,採訪焦裕祿的家人、同事、公社幹部、民眾,獲取了大量原始材料。書中所採用的材料源自50年前的原始記錄,用幾乎不帶加工的講述方式來還原重大歷史人物,具有極大的信服力,可謂開了此種解讀方式的先河。全書從縱的方面,記錄下焦裕祿在蘭考475天的日日夜夜,他的主要活動日程。從橫的方面,是20多位當事人口述他們眼中的焦裕祿。從縱橫兩方面的真實記載,一個活的真實的焦裕祿站在了我們面前。
本書真實生動地展現了焦裕祿活生生的形象,體現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對今天深入學習焦裕祿精神具有特殊的意義。
焦裕祿是黨員幹部的楷模,也是所有人學習的榜樣。

書籍目錄

前言 焦裕祿從歷史中走來
第一部分 流年半世紀,斯人遠去長相憶——尋找焦裕祿的足跡
1962,飢餓的蘭考在母親河邊哭泣
1963,家中初識焦裕祿.
1965,踏訪焦裕祿的足跡
“我們要向蘭考百姓父老認錯”——一份特殊的報告
焦裕祿蘭考日誌475天
第二部分 塵封的日記,當年眾人說書記——身邊人眼中的焦裕祿
焦書記的提包,問題不少——縣委辦公室的負責同志介紹蘭考
“你們要給她分一深山溝里去,讓她鍛鍊”——焦裕祿的大女兒焦守鳳:我和爸爸
肝痛得他頭上冒汗,他也不叫——妻子和母親的心
“哪兒打硬仗,哪兒就能鍛鍊出好乾部”——卓興隆深情說老焦
“在成績面前找差距,在困難面前找出路”——劉呈明副書記談焦裕祿
他能從鹼窩裡、河水中,扒出金子來——張欽禮副書記談焦書記
“要朝氣勃勃,不要死氣沉沉”——年輕人歡樂的插曲
焦裕祿是我的很好的紅鏡子——老戰士讚賞焦裕祿
他就像你的兄長,沒有覺得他是書記——張士義細說老焦事
他捏起一點土,放在嘴裡嘗嘗——聽李中修講老焦的故事
“日子過成這樣,是怨天,還是怨人?”——焦裕祿啟發農民思考
他臨死前還看了看秦寨的麥穗——監委書記潘子春的懷念
“不繞著困難走,要迎著困難走”——張清潔說焦裕祿
“要是哭能解決問題,我領著大家一起哭”——通訊幹事永留的記憶
見到泡桐樹,想起焦裕祿——胡集村的記憶
成長吧,桐林!——林業大學生的懷念
“我們會一天比一天強,一年比一年強”——春雨濛濛訪老農劉宗行
我欽佩焦裕祿的領導方法——縣委委員孫天袢談焦書記
焦裕祿和幾個普通百姓的故事
附錄1 焦裕祿生活拾遺和語言智慧
附錄2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習近平同志《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解讀
後記 焦裕祿精神的永恆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