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

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

《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是寧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璧耀

基本介紹

  • 書名: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
  • 作者:陳璧耀
  • ISBN:9787227042716
  • 頁數:130頁
  •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總序,關於教育與科舉,關於國學與姓氏,後記,序言,後記,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關於教育與科舉”和“關於國學與姓氏”兩個部分,內容包括:中國古代的書院、童生與秀才、關於八股文、國學是什麼、閒話《四書》等。

編輯推薦

《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
你知道『弄璋之喜』和『弄瓦之喜』的意思嗎?
結髮夫妻稱原配,『結髮』的來由你了解嗎?
家教對人們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古代早就有這種教育形式了,但你能猜出它叫什麼嗎?
狀元指進士考試第一名,古代有『連中三元』的事情,你知道是什麼嗎?
左右表方向,但古代的『左』與『右』卻還另有所指,你想知道嗎?
在古代中國人們言談、撰文須避君王和父母的諱,這甚至影響了人的一生。你知道這些荒唐的趣聞嗎?
【關於教育與科舉】
中國古代的教育和學校
中國古代的書院
貢生和監生
童生和秀才
糊名與天子門生
唐代的科皋考試與行卷之風
鄉試和皋人
會試和貢士
連中三元的故事
殿試和進士
古代的武舉
三甲和一甲
關於八股文
狀元趣話
關於黃榜
十三經是怎么形成的
【關於國學與姓氏】
國學是什麼
閒話《四書》
閒話二十四史
卜筮漫話
閒話諸子百家
古人的改姓現象
《易經》首卦試說
古代姓與氏的區別及其演變
帝王的賜姓現象
關於孔子與孟子的姓

目錄

總序

關於教育與科舉


據考古推測,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有了教育,如學習打制石器等,是一種完全自然狀態的為生存而進行的教育。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形式,早期的書院只是讀書人個人讀書治學的地方,與現在的書房相似,有時也被叫做精舍或精廬。科舉考試創立於隋朝,在唐代逐漸完善並形成制度。行卷是唐代科舉考試中特有的一種社會風氣,糊名與天子門生則是宋朝科舉考試制度上的兩大變化。科舉制度在元朝是一個低谷,明清兩代則是科舉的全盛時期。
中國古代的教育和學校
中國古代的書院
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行卷之風
糊名與天子門生
童生和秀才
貢生和監生
鄉試和舉人
會試和貢士
殿試和進士
關於八股文
狀元趣話之一——名字與天意
狀元趣話之二——才學與品行
狀元趣話之三——狀元的婚姻
狀元趣話之四—狀元的年齡與狀元窩現象
連中三元的故事
說說古代的武舉
三甲和一甲
關於黃榜

關於國學與姓氏


國學是什麼?至今所說不一,見仁見智,恐怕以後也難以完全統一。但就“國學”一詞而言,則其義有二:一指學校,一指學術。經是什麼?經原來是一根線。把儒家的書籍稱為“經”的,最初是六經。南宋文天祥被元軍俘獲後。曾用一句“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的話,巧妙地回答了元丞相“且問盤古至今幾帝幾王”的勸降之問,表達了自己決不投降的態度。後來這句話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說的“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確實,一部二十四史有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四千萬字,該從何處說起呢?
國學是什麼
經、經學與緯學
十三經是怎么形成的
閒話《四書》
閒話諸子百家
閒話二十四史
卜筮漫話
《易經》首卦試說
《論語·學而》首章解讀
從“庖丁解牛”看莊子的養生思想
從“和氏璧”看韓非的法家思想
古代姓與氏的區別及其演變
古人的名和字
帝王的賜姓現象
古人的改姓現象
關於孔子與孟子的姓
我國古代關於夢和占夢的故事

後記

序言

這是一套中國傳統文化的隨談,共三本。
關於文化,歷來有多種說法,至今難以完全一致。但文化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活動,凡人類創造性的思維與行為而非自然性的生物行為都是文化。我們從日常生活方面說,譬如吐痰是人本能的自然性的生物行為,人人都會有吐痰的行為,但吐在規定的地方如痰盂之類就是文化,隨地亂吐就不是文化。又譬如走路也是一種自然的本能行為,但知道走在人行道上,知道紅燈停綠燈行就是文化,隨意亂行就不是文化。這些是行為文化,現在也叫文明。
又譬如吃飯也是人本能的生物行為,但吃什麼,怎么吃,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不同的時代卻是各有不同的。西方人吃西點,用刀叉,分食制;中國人吃中餐,用筷子,共食制。以前我們吃的都是家常便飯,很少上飯店;現在有人經常上飯店,吃生猛海鮮,吃小龍蝦,吃珍稀動物。這就構成了所謂的飲食文化。
又譬如結婚。結婚生子原是人類種族延續的本能,與其他動物是一樣的。但人類的結婚,卻要講究結婚的對象、年齡、工作,甚至學歷和家庭等,結婚時還有許多手續、儀式乃至禁忌,而且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還各有不同的規定。這些是動物所沒有的。

後記

這套《點讀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古代文化常識百話》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
《百話》原由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出版,收文章81篇。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於2007年撤銷建制後,寧夏人民出版社有意再版此書,於是就有了這套《百話》的增訂本《點讀中國傳統文化》。
《點讀》與《百話》相比,除了改正原來的一些文字錯誤之外,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訂或增補,另外新寫了24篇。其中有部分文章曾在雜誌上發表過。
近來中國傳統文化比較熱,尤其是2008奧運會開幕式展示了我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之後,更引起了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希望拙著能在普及和宏揚我國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盡一點綿薄之力,也希望能得到讀者諸君的喜愛與賜正。

文摘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社會活動,是人類為延續種族和促進自身身心發展的一種需要。據考古推測,中國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有了教育,如學習打制石器,學習利用和保存火種等。只是這種教育沒有專門的組織形式,是在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進行的,是一種完全自然狀態的教育。這種為生存而進行的教育,應是人類早期教育的萌芽。
到了氏族社會時期,人類又開始了關於圖騰和禁忌這類原始禮儀和習俗方面的教育,以後又有了關於生產、戰爭等新的教育內容。可以說,教育在人類剛開始創造自己歷史的時候,就已經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了。
學校和學校教育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學校一般認為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即堯舜時期萌芽的。夏商周時代已經有了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上》:“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由孟子的這段話可知,夏代的學校名叫校,校原是養馬和馴馬的地方,後來演變為操練和比武的地方,可見夏代的學校多是為軍事訓練的需要而產生的。商代的學校名叫序,序原是射劍打靶的場所,可見商代學校教育的內容也多是有關軍事訓練方面的。周代的學校名叫庠,庠者養也,原是供養老人的地方。把有道德修養和有知識經驗的老人供養在那裡,用來培養和教育下一代,從這個詞義上看,周代學校的教育面要比夏商寬得多了。校、序、庠是夏商周三代地方學校的不同名稱;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學校名稱,這就是學。學是三代位於京城中的大學的名稱。但不管是地方學校也好,京城的大學也好,它們的一個共同教育目的是“明人倫”,也就是闡明並教導人們明了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行為準則等。
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插圖)點讀中國傳統文化·科舉與國學(插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