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姓

黛姓

黛姓,中華姓氏之一,其源流主要有起源於職業(墨工)和起源於官職(黛詔)這兩說。全國現有黛姓人口6萬左右,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黛姓
  • 外文名:Dai Xing
  • 讀音:dài(ㄉㄞˋ)
  • 源於:源於唐朝
  • 屬性:古代是指青黑色的顏料
  • 顏色:青黑
基本信息,姓氏淵源,

基本信息

黛姓,是中華姓氏中的一個奇姓。說奇,是宋代編著的《百家姓》沒有列入此姓,明人凌迪知編撰的《萬姓統譜》和夏樹芳編撰的《奇姓通》也沒有列入此姓,直到2008年學者賈學平編撰的《新篇千家姓》中,才在單姓按音序排列的D序列裡頭,列入此姓。可這個姓早在北宋時期就出現了。大概在宋至明代,姓黛者不是很多,沒有引起編纂者的注意吧。
黛[黛,讀音作dài(ㄉㄞˋ)],在全國約有人口6萬,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後,占全國人口的0.005%.黛姓在揭陽有15人(2011),在各姓中排第308位,占揭陽人口的0.00023%.黛,在古代是指青黑色的顏料,多稱黛墨,主要用來染布,也用於文人繪畫、婦女畫眉。作為生活常用品,墨在古代十分常見,而黛墨則是墨中的佳品。
黛墨,即青黑墨,是在四份以燈草或松木為原料的燒制的原料墨粉中,加三份以石榴皮燒制的墨粉,之後加入三份花青顏料,形成獨特的黛墨,增添麝香、冰片、金箔、公丁香、豬膽等貴重香料和黃明膠後,則用來專制繪畫所用的青墨,或用來給閨閣女子畫眉。用燈草為主料的黛墨,主要用來畫眉,而以松木為主料的黛墨,則主要用來繪畫。古人常以“黛卷”來指名畫或以“黛娟”來指女子。這是中國唐朝名墨之首的“奚墨”中的獨秀,為後世歷代文人雅士、書畫大家、深閨女子們所喜愛。

姓氏淵源

第一個姓氏的淵源:源於唐朝,出自唐朝時期的制墨名家奚超,屬於以職業為氏。
人們將專門生產墨者稱為墨工。在詩歌風行的唐代,墨工是一個從業人數較多的職業。唐末,墨工中出現了制墨名家奚超、奚廷珪父子。奚鼐是易水(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人,所制的墨不但黑而發亮,而且還有香味。
傳至他的兒子奚逾時,時為五代十國戰亂時期,奚超為避戰亂攜全家南逃至歙州(治所在今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徽城鎮),落居後重操制墨舊業。他造出的奚氏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南唐後主李煜得奚氏墨,視為珍寶。李後主更是任命奚超為(南)唐國墨官,還賜奚超姓李,將奚氏墨命名為“新安香墨”。歙州後來改置為徽州,人們將“新安得墨”稱為徽墨,並尊奚(李)超為徽墨的創始人。
李超的兒子李廷珪襲父職為南唐墨官,但不久後的開寶八年(975),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南唐滅。李廷珪的後代中,有的恢復為奚姓,有的則以黛墨為氏,稱黛氏。
黛姓雖出現於北宋,但見諸史籍的歷史名人闕如。筆者搜遍了多個姓譜,未曾找到黛姓名人。
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唐時期宮廷內官待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待詔,又稱待昭,源於戰國晚期七國內侍,本為伺應召對之內侍,並非官稱。到西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經常徵召文學之士待召於金馬門,等待解對皇帝的文學、歷史、禮制、醫學、繪畫、書法、卦卜等的惑需,稱為“金門待詔”,此後成為漢朝定製。到南北朝的北齊時期,朝廷引文學之士充任常待,稱為“待詔”。
到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設定了“翰林待詔”,待詔開始成為固定的官職。翰林待詔專職掌管文詞之事,以伺應皇帝諮詢,後改稱“翰林供奉”。在明朝、清朝時期,翰林院的屬官之中就有“待詔”六人,官秩為九品~八品不等,掌管校對章疏文史。
在盛唐時期,有一批待命供奉內廷之人,亦稱待詔,除了文詞經學之士以外,對具有一技之長的人亦分別設院給以糧米俸祿,使其待詔而為,諸如畫待詔、詩待詔、醫待詔等等。這種情形被以後的各個朝代一直沿用,特別是在宋、元時期,朝廷對有特殊技藝之人非常尊重,皆以“待詔”稱之俸之。
唐朝在則天大聖皇帝執政時期,武則天錄用了一大批有才華的女子入宮為官,別出心裁地稱為“黛詔”,以與男“待詔”區別開來。如著名的上官婉兒,熟讀詩書,不僅能吟詩著文,而且明達吏事,聰敏異常。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且文意通暢,辭藻華麗,語言優美,真好像是夙構而成。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賜稱“黛詔”之職。不久,上官婉兒又因違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則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處以黥面而已。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開始,武則天又讓黛詔上官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復位以後,宮中諸多“黛詔”紛紛被清除出宮,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黛詔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黛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