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始建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德江縣楓香溪會議會址建於清道光年間。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5月,
賀龍、
關向應、
夏曦率領紅三軍進入黔東地區後,6月,占領沿河縣城。隨後,紅軍在川黔邊發動民眾,廣泛宣傳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19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沿河楓香溪召開會議,根據黔東地區“民眾的鬥爭與情緒”和“敵情的薄弱”,決定在印江、德江、沿河一帶開展蘇維埃運動,建立黔東特區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21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8月,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紅六軍團,奉命離開湘贛革命根據地西征,轉移到湖南中部開展游擊戰爭,並同紅三軍(原紅二軍團)取得聯繫。同年10月16日,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主力南下,從沿河水田壩出發,繞梵淨山東側,經印江、松桃、江口,抵梵淨山南麓。至24日上午11時,紅六軍團主力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三軍主力及
李達部隊在木黃五甲村勝利會師。會師後的兩軍團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在木黃水府宮召開緊急會議,確定了兩軍團統一行動、統一指揮的方案。
1980年10月1日,建楓香溪會議紀念碑。
1983年10月10日,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會長
廖漢生為舊址題字。
2004年10月,建立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紀念館。
2004年,為紀念紅三軍創建黔東革命根據地70周年,撥專款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進行修繕。
2009年1月,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對外實行免費開放。
主要建築
綜述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包括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德江縣楓香溪會議會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前臨碧溪,後依群山,坐西向東,是木質結構平房。舊址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有正房7間,正房兩邊是廂房,前有朝門,形似撮箕。屋頂蓋青瓦,屋脊用青瓦堆砌,正中壘一大“喜”字,兩側立塑飛鴿。前後兩個院落建有軍事部、經濟部、政治部、保衛局等機構。賀龍、夏曦、關向應等將帥當年居住的寢室。正房前壁為木雕花窗,花草禽獸圖案,石階為細鑽青石。正房上方掛著黑底金字的址名匾額“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是原紅三軍第九師政委廖漢生所題寫。
德江縣楓香溪會議會址
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會址又為紅三軍軍部駐址,位於楓溪社區洞青組。會址原為王煥奎和王煥思宅,會址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為二進一正兩廂軸對稱合院式布局,穿斗式木結構懸山青瓦頂建築。至今尚存有“打倒賣國賊國民黨!”“佃戶不完地主稞!”“紅軍為土地歸農民而戰!”等標語。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紀念碑位於楓溪社區洞青組,坐西向東,三層台,占地面積約840平方米。碑身正面豎向楷書陰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楓香溪會議紀念碑”,左右兩側鐫刻毛主席語錄,背面鐫刻楓香溪會議簡介。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紅二、六軍團會師紀念館
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位於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該館為木結構建築,共設兩個展廳,展品有紅軍標語、槍枝子彈和蘇維埃政府木印、蘇維埃銀行發行的紙幣、賀龍贈送黔東獨立師師長冉少波的蚊帳、軍毯以及紅軍使用過的生活用具總計56件。
蕭克將軍題寫館名“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
王震將軍題寫碑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會師紀念碑”。
文物遺存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文物遺存有老紅軍們曾用過的武器、衣物等。賀龍同志使用過的竹根煙桿、筆筒;夏曦同志使用過的筆筒、硯台;孔朝庭同志的遺囑等。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文物遺存有紅軍標語、槍枝子彈和蘇維埃政府木印、蘇維埃銀行發行的紙幣、賀龍贈送黔東獨立師師長冉少波的蚊帳、軍毯以及紅軍使用過的生活用具。
主要展覽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紀念館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紀念館展陳共分8個單元:第一單元紅三軍轉戰黔東;第二單元建立紅色政權;第三單元進行土地革命;第四單元開展武裝鬥爭;第五單元紅二、紅六軍團會師;第六單元撤離黔東、挺進湘西;第七單元堅持鬥爭、保衛蘇區;第八單元黔東蘇區、永放光芒。
歷史文化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21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宣布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提出了實行土地革命、組織僱農工會和蘇維埃代表會議、武裝工農三大任務。7月22日,大會成立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選舉寧國學、冉雲、孫秀亮、夏曦、賀龍、關向應、盧冬生、朱紹田等80人為委員。推選孫秀亮為主席,秦育青、陳正國為副主席。黔東特區成立後,開展了以土地革命、鞏固政權、發展武裝、粉碎敵人的進攻為中心的各項工作。在蘇區範圍的各縣中,絕大部分鄉鎮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農民協會、貧農團、共青團、婦代會,實行了土地革命,廣大農民得到了土地,使農民從政治上、經濟上都得到解放。與此同時,紅三軍組建了由“神兵”改編的黔東縱隊,又組建了沿河、黔東、印江、德江、川黔邊五個獨立團,共1500餘人,此外,各地組織了30多支大小不一的區、鄉游擊隊,工農武裝發展到4500餘人。
價值意義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是紅三軍走出逆境、轉危為安的歷史記載,是策應中央紅軍實現戰略轉移取得長征勝利的歷史見證,是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的基地和發展紅色旅遊的勝地。
保護措施
所獲榮譽
2010年3月,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公布為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德江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交通信息
自駕:自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路程約39.9千米,用時約6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