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地質,氣候特徵,水文,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園區規劃,景點景觀,吊水樓瀑布,百里長湖,毛公山,火山口森林景區,湖州城,興隆寺,琉璃世界,人文歷史,民族文化,歷史遺址,交通,
歷史沿革
鏡泊湖古稱湄沱湖,漢書地理志稱湄沱河;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稱阿卜河(又稱阿卜隆湖),後稱呼爾海金,
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稱忽汗海;明志始稱鏡泊湖;清時稱畢爾騰湖,意為水平如鏡;抗日戰爭期間又改稱鏡泊湖。
鏡泊湖地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商周時期,鏡泊湖鶯歌嶺、松乙溝、葦子溝、渤海鎮等地已有肅慎人活動。
唐
天寶14年(公元755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從舊國(今敦化縣城西南城山子)遷都至今寧安市渤海鎮,稱“上京龍泉府”,轄5京15府62州103縣,史稱“海東盛國”,共傳國15世,歷時229年。
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渤海國被契丹所滅,改渤海為東丹國。
後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契丹族慮渤海人再起,遷大批渤海人到西喇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的契丹腹地建立州縣,並火燒宮城,致使渤海國完全解體,社會紛亂,城鄉荒廢。
南宋寧宗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在牡丹江地方自立一個大真國,自稱天王,改元天泰,史稱東真(夏)國。
南宋紹定六年(公元1233年)被元軍攻滅,歸故里改軍民萬戶府統轄。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康熙帝下令,寧古塔將軍衙署遷往今寧安,管理寧安(含鏡泊湖)區域。
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裁副都統衙門,改為旗務處,升綏芬廳為綏芬府,翌年,改綏芬府為寧安府。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寧安縣公署改為寧安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下設三科。
偽大同元年(公元1932年),日本侵略軍天野部隊和上田支隊侵入寧安城,稱寧安縣公署。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在鏡泊湖一帶搞過多項調查,並採伐林木,發掘文物古蹟,建地下發電廠,同時抗聯英雄也曾在這一帶活動。
1949年,改為寧安縣人民政府,劃屬松江省。
1954年劃屬黑龍江省。50年代,哈爾濱工業大學在鏡泊湖抱月灣西部建設了幾棟俄式木屋,稱其為鏡泊山莊,後陸續有一些單位在此建立療養院,鏡泊湖逐步變成了一個避暑、度假、旅遊的勝地,山莊亦成了理想的服務接待中心。
1980年,寧安改為縣人民政府,鏡泊湖成立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管理範圍含鏡泊湖湖面、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及渤海國遺址等區域。
1982年,國務院首批審定晉升為國家級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
1993年,寧安縣改為縣級市,為牡丹江市管轄,同時火山口森林公園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1年9月,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黑龍江省鏡泊湖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隸屬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鏡泊湖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1年~2020年),並被中央文明委、建設部、國家旅遊局評為文明風景旅遊示範點。
2002年8月,保護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AAAA級風景旅遊區。
2003年,經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成立黑龍江省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
寧安市境內,
牡丹江流域中上游。公園面積1400平方千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28°30′00″~129°11′00″;北緯43°43′34″~44°17′55″。
地形地貌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張廣才嶺和老爺嶺兩山脈之間,西北部分布著大小16個火山口,山勢起伏較大,坡度一般在15°~20°之間,東南部地勢較為平緩。區內地貌類型主要由中山陡坡地形,中低山和低山丘陵平原組成。
地質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地質構造結構主要為花崗岩、珍珠岩、玄武岩等。園區西北部的火山群自一百萬年前不斷噴發,形成了一條長達百餘里的玄武岩台地,距今四千八百年前左右的最後一次火山爆發的熔岩堵塞了牡丹江河道,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鏡泊湖,還形成了小北湖、鑽心湖、鴛鴦池等一系列大小湖泊。
氣候特徵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短促,日照充足;冬季寒冷漫長。年平均氣溫3.6℃,最高溫度為36.2℃,最低溫度為-36.7℃,年平均降雨量506.4毫米,最長連續降雨為7~8天,年降水日數為100天左右,雨季集中在七、八月份,區內平均降霜期為10月19日至次年4月28日,平均降雪日為172.7天。早霜出現在九月下旬,晚霜結束在五月上旬,無霜期150天左右。區內春季多西南風,冬天多西北風,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靜風頻率為30.3%,最大風力一般在三、四月份,最小風力在六、七月份,年平均風速為2.9m/s。平均冰凍封湖期在12月10日,湖水平均解凍期在4月20日,湖水平均冰厚0.83米,土壤凍結厚度平均1.42米。每年的5—9月期間,平均氣溫10~20℃。
水文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水系發育,主要為牡丹江及其支流。具有水流湍急、徑流集散速度大、含沙量少、年徑流量大、流量季節變化明顯、冰期較長的特點。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植被保護較好,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公園屬溫帶闊葉混交林,典型植被是紅松林、紅松闊葉混交林和落葉
闊葉林。主要樹種為:
紅松、
落葉松、樟子松及
椴木、
冷杉、
水曲柳、
榆樹、
樺樹等。
動物資源
園區規劃
黑龍江鏡泊湖國家地質公園劃分為七個地質遺蹟景區分別為:火山口森林景區、熔岩河景區、瀑布景區、鏡泊湖景區、熔岩台地景區、
小北湖景區、蛤蟆塘火山錐景區;以火山口森林、熔岩河、瀑布、鏡泊湖4個景區,是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
景點景觀
吊水樓瀑布
吊水樓瀑布位於鏡泊湖北頭。是景區的特級自然景源(世界級),酷似聞名世界的“
尼亞加拉大瀑布”。平水期時,瀑布一般幅寬五六十米,落差十二米。但在汛期,最高落差僅十餘米,瀑布最大幅寬可達四百餘米,從南、西、北三個方向以排山倒海之勢從熔岩壁頂直撲黑龍潭。似浮雲堆雪,白霧四濺,百米之外,水珠鋪面;又似銀河倒掛,彩練懸崖,奔騰咆哮,聲如奔雷。與貴洲的黃果樹瀑布、黃河壺口瀑布、九寨溝諾日朗瀑布、台灣的文龍瀑布、廬山的三疊泉瀑布並稱中國六大名瀑。
百里長湖
百里長湖是鏡泊湖風景區三大核心景區之一,蜿蜒曲折呈“S”型分為北湖、
中湖、南湖、上湖四部分,縱長45公里約100華里,因此稱為百里長湖。鏡泊湖水域面積為79平方公里,豐水期時水域面積90.3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為16.2億立方米,是世界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是一萬年前後歷經五次火山爆發,熔岩阻塞了
牡丹江古河道,構成了天然的熔岩堤壩,形成了早期的鏡泊湖。在距今約7萬年的晚更新世末,又有較大規模的火山噴發。鑄就了更加寬闊的熔岩堤壩,從而逐漸形成了世界第一大火山熔岩堰塞湖,是景區的特級自然景源(世界級)。湖中有白石砬子,大孤山,小孤山,湖州城,珍珠門,道士山,老鴰砬子等多處水上一級(國家級)自然景源。
毛公山
毛公山位於
老黑山東側,與鏡泊湖山莊元首樓隔湖相望。是鏡泊湖景區的一級自然景源(國家級)。該景觀由兩座山脈重疊而成,其形酷似毛澤東同志仰臥在《紀念堂》的形象,身長達4千米,五官清晰,身體各部比例適度。
火山口森林景區
火山口國家級森林公園:遠古火山爆發後形成的坑洞內長出了鬱鬱蔥蔥的原始森林,被稱為“地下森林”。地下熔岩洞和熔岩隧道相通,洞內千變萬化,鬼斧神工,洞中有洞,宛若迷宮。
Ⅰ號火山口
“火山口森林”復火山錐中規模最大的火山口,海拔高程1070米,是鏡泊湖火山活動中心。火口呈圓形,長軸470 米,短軸400米,深132米,剖面呈漏斗狀,底部有2個內火口及小火山錐。
Ⅱ號火山口
海拔高程1030米,火山口呈圓形筒狀,直徑70米,深50米,屬寄火山口,無溢出口。
Ⅲ號火山口
海拔高程980-1000米,為圓錐形混合火山錐,火口呈橢圓形,剖面呈漏斗狀,直徑250~300米,深90米。峭壁陡峭,距地表30米、50米處各有一個台階,火山口底部長滿原始森林。
Ⅳ號火山口
海拔高程850-970米,火山口呈橢圓形,長軸500米,短軸350米,溢出口朝南。內壁陡直,底部較寬闊,有兩個內火口。火山噴溢活動距今5140年。火山口底部長滿了原始森林。
湖州城
湖州城,又名城牆砬子,位於百里長湖中南部。是景區一級人文景源(國家級)。該景觀是由三個大的梯次排列的山峰組成,最高峰海拔524米,三面臨湖,實是個大半島。此景觀山脊蜿蜒,迴繞如屏,石砬聳立,怪石嶙峋,奇峰薈萃,千岩爭芳,峭壁天險,易守難攻。698年—926年1300多年前,
渤海國時期為防契丹族入侵在此山上築有一座古城。
興隆寺
興隆寺又稱南大廟,位於鏡泊湖東北部,唐代渤海國上京城的重要建築,是景區的一級人文景源(國家級)。興隆寺歷史悠久,保存著石燈幢、大石佛等許多有價值的文物。最有名的石燈幢聞名中外,是世界級的人文景源。石燈幢是渤海國時期留下來的著名佛教石雕藝術品,即有典型的唐代雕刻和建築藝術風格,也有渤海石雕藝術的特點,是盛唐石雕藝術在東北地區推廣的成果之一。它不僅是渤海國時期石雕藝術的代表,也是中國古代石雕藝術的典型代表性作品。
琉璃世界
琉璃世界,俗稱佛像砬子,又名千佛崖。位於鏡泊湖中湖城牆砬子溝口北側,距城牆砬子1000多米處。砬子海拔423.7米,寬130多米,呈金字塔形,其北部是連綿不斷的山脈,樹木成林,廣深至遠,南面(正面)琉璃世界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釋一誠大和尚,認定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琉璃世界是藥師琉璃光王七佛的天然道場,在眾多的佛山中,居於不可撼動的翹楚地位。
人文歷史
民族文化
朝鮮民族風情村
朝鮮族故有“白衣民族”之稱,有著自己獨特神奇的民俗文化。老河谷朝鮮族民俗村位於渤海鎮境內,距鏡泊湖景區北大門僅數百米。老河谷民俗村是朝鮮族世代聚居之地,村內在民居、服飾、飲食、人文禮儀、歌舞、遊戲等方面都較完好地保留著朝鮮民族的民俗文化。
渤海風情園
渤海風情園位於鏡泊湖東北20千米處,建於1997年春,以渤海文化、滿族風情為底蘊,以鄉間田園為依託,以參與性極強的項目為主導,度假區內的白山古寨、黑水古寨、上京古城、拜神殿、水簾洞、女真大院等景觀以及聞名中外的響水大米又使遊人親身體驗了北方農村的風土人情。
歷史遺址
原始社會村落遺址
據考古調查,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園區內共發現鶯歌嶺、松乙橋村、後漁村、珍珠門、渤海鎮等原始社會村落遺址近10處,比較典型的為鶯歌嶺遺址。該遺址位於鏡泊鄉鏡泊村附近,共發現4座居住址和一處灰坑址,並出土了大量的農業工具、生活用具、漁業用具、骨器等。
唐朝渤海國遺址
渤海國是盛唐時以靺鞨族為主建立的封建地方政權,隸屬於唐朝。星移斗轉,歷經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規模宏大的上京龍泉府遺址仍然屹立在牡丹江畔,該遺址已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園區內渤海國時期遺址較多,亦最為著名。據考古發現古城遺址有:上京龍泉府、城牆垃子、大石頭河子、西湖嘴子、南湖頭;建築遺址有:白花甸子(杏山鄉水庫西);墓址有:大朱家屯、風水崴子等。此外,在杏山公社磚廠附近還發現古窯址1處。
城子後山城
城子後山城坐落在鏡泊湖瀑布東側,山城的東、西、北三面為山崖峭壁臨江而立,構成了山城的天然屏障,無明顯的城垣遺蹟,南城垣依山勢築有雙重牆體,外側牆體由西部江邊山崖外起。牆體為土築,夾有石塊,城牆保存較好。城子後山城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科學價值。
三清觀
三清觀位於道士山上,大清鹹豐年建。建築規模不大,一主殿兩配殿。傳說廟中有一位道士,後來修道成仙,道士山由此得名。
革命遺址
寧安縣是抗日鬥爭的根據地,抗聯二、四、五軍都在境內活動過,留下許多戰爭遺地、秘營、犧牲地遺址。如鏡泊鄉慶豐村三道溝、鏡泊鄉小灣溝、杏山鄉、渤海鎮,部分遺址對外開發旅遊。
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