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驢碑

靖遠縣烏蘭鄉煙洞溝口的東山半坡上,過去那裡曾立有一塊不令人注目的殘破石碑

上面刻的碑文是:

“大清康熙二十九年,天下大旱,夏秋無收,立秋十八日後,天降甘霖,此處種黑糜籽三碗,掙死黑驢子一頭,收回黑糜子一十八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驢碑
  • 地理位置靖遠縣烏蘭鄉煙洞溝口東山
故事是這樣發生的:清康熙29年(公元1690年)靖虜衛(按為靖遠縣)大旱,米價騰貴,夏秋無收,十室九空,哀魂遍野,人民四出逃荒。離縣城十五里的煙洞溝,乾旱尤甚,合村百姓,攜兒托女,遠走他鄉逃命。惟有姓王的老兩口,年過半百,養著一頭毛驢,無力外逃,守著一眼破窯洞,每天靠挖一些乾旱枯死的黑柴根,用毛驢馱到縣城,換點糠、麩度日。
這年由春到夏,點雨沒落,不料到立秋後的十八天,一連下了三場透雨。雨雖下透了,但根據以往農村,只有打耱保墒,以待來年。若下種任何秋田,都是白拋籽種,無成熟之望。可是王家老兩口見眼下落了三場喜雨,便將僅存的三碗黑糜籽,套起那頭瘦黑驢,不分晝夜的邊犁邊種,全部播種在立碑的山坡上。待種完之後,那隻黑毛驢竟也掙死在坡前,老兩口就地把毛驢埋在那裡。不少過路的人見老兩口立秋十八天以後搶種糜子,又搭上了一頭黑驢子命,都譏笑說:“白拋籽種又搭毛驢,何其愚也。”
哪知這年氣候和暖,直到寒露還未落霜,老兩口種的糜子穗大子飽,獲得了豐收,打碾完結用斗一量,整整一十八斗,創下了奇蹟。為了記住這件錯過季節獲得豐收的奇聞,靖遠縣縣太爺,立了那塊石碑,啟迪後人,千萬不能守舊誤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