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金翅雀

黑頭金翅雀

黑頭金翅雀(學名:Carduelis ambigua):小型鳥類,體長12-13厘米。頭黑色,上體橄欖灰褐色,腰和尾上覆羽較淡和灰,尾黑褐色,基部金黃色具黃色翅斑。下體橄欖綠色。

棲息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和林緣地帶,也見於開闊的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以及山邊疏林草坡、高山草甸、河灘和農田地中。性喜結群,除繁殖期外,常呈數隻至十多隻的小群,有時也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停棲在林緣或耕地邊的喬木樹上,偶爾也見單獨活動的。

分布於中國西北部和緬甸北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雄鳥額、頭頂、枕、眼先、頭側、後頸、頸側概為黑色。背、肩暗褐而綴有橄欖綠色,腰和尾上覆羽橄欖綠色,腰沽黃色,長的尾上覆羽沾灰。翅上小覆羽橄欖綠色,中覆羽暗橄欖綠色,羽緣橄欖黃色,大覆羽和內側三級飛羽黑色具寬闊的淡灰色羽緣。飛羽黑褐色或黑色,初級飛羽外卿基部鮮黃色,形成一道顯著的金黃色翅斑,羽端黃白色,次級飛羽外翎羽緣和尖端污白色。中央尾羽黑色,其餘尾羽端部黑色,基部黃色。下體橄欖綠色沾黃,尤以喉、胸、上腹和尾下覆羽黃色較鮮亮。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頂和頭側較背褐,多為暗褐或黑褐色、微具暗色縱紋和淡色羽緣,背微雜橄欖綠色,其餘各部亦較雄鳥淡。
幼鳥和雄鳥相似,但上下體均具黑褐色縱紋。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淡紅褐色、角灰色或淡灰褐色,嘴基和下嘴較淡,腳肉褐或灰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5-20克,♀14-21克;體長♂120-141毫米,♀115-140毫米;嘴峰♂10-12毫米,♀9.5-12毫米;翅♂76-84毫米,♀72-79毫米;尾♂48-52毫米,♀46-56毫米;跗蹠♂14-16毫米,♀14-16.5毫米(指名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和亞高山針葉林和林緣地帶,也見於開闊的針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以及山邊疏林草坡、高山草甸、河灘和農田地中,有時也進村寨和居民點附近。在中國於海拔1200-3100米(冬季較低)。

生活習性

遷徙:留鳥
叫聲:鳴聲似金翅雀但尖且乾澀。叫聲為音薄而高的啾叫 tit-it-it-it-it,通常于飛行時作叫。
食性:主要以草子、野生植物果實和種子為食,也吃農作物,如蕎麥、黃豆、麥子、蔬菜等,繁殖季節也吃部分昆蟲。
習性:性喜結群,除繁殖期外,常呈數隻至十多隻的小群,有時也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停棲在林緣或耕地邊的喬木樹上,偶爾也見單獨活動的。性活潑,在樹冠枝葉間和灌木上,也到農田和地上啄食,遇有驚擾,立刻飛到附近樹上。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於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中國:分布於西藏東南部林芝、波密、朗縣、察隅、巴尕、昌都地區、中部足木宗,雲南西北部貢山、麗江、維西、西部瀘水、騰衝、保山、盈江、龍陵、永平、大理、鎮康、永德、風慶、耿馬、景東、西南部雙江、滄源、南部西雙版納、元陽、東南部蒙自、屏邊、馬關,中部新平、昆明、東部尋甸、東北部永善、魯甸,貴州西北韶赫章、威寧、水城、西南部興義、安龍,四川西部康定、西南部西昌、會東、米易、木里、鹽源、南部雷波、鹽邊和青海東北部民和、互助、西寧、樂都等地。
西藏亞種分布於中國西藏東南部。指名亞種分布於四川南部及西部、貴州西部、雲南西部及東南部、西藏及西南部。迷鳥至香港
黑頭金翅雀分布圖黑頭金翅雀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松樹枝權上,巢主要用松針、細草莖和苔蘚等材料構成, 內墊少許獸毛和羽毛。每窩產卵多為4枚,卵淡藍綠色,鈍端被有少許黑色斑點和髮絲狀樣的條紋,卵的大小為17.9-19毫米×12-14毫米。

亞種分化

黑頭金翅雀(2亞種)
中文名稱學名分布
1
Carduelis ambigua ambigua
中國南部(四川西部和南部、雲南西部和東南部、貴州西部)、緬甸東部和東北部、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東京西部)、泰國西北部(非繁殖地)。
2
Carduelis ambigua taylori
中國(西藏)、非繁殖包括印度東北端(阿魯納恰爾邦東北部)。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黑頭金翅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西南地區,種群數量不豐富。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