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頭毛地星屬於真菌界,生於地面,子實體大型,外包被拱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頭毛地星
- 拉丁學名:Trichaster melanocephalus Czem.
- 界:真菌界
- 門:真菌
- 亞門:擔子菌
- 綱:腹菌
- 科:地星
- 屬:地星
- 生長方式:生於地面
- 鑑別特徵:子實體大型,外包被拱形
特性特徵,鑑別方法,價 值,
特性特徵
幼小 子實體 生於地面,扁球形、卵形,大小為(2.0-)4.5~6.0(-10)×3.5~4.8(-8.0)cm,頂部有或無突起,基部具 有菌絲簇(圖31-1、圖31-2),外包被的菌絲體層厚,表面較平滑或呈塊狀開裂收縮,棕黃色、污褐色,不具植物殘體殼。 成 熟子實體 中型至大型,多數為大型。大小為3.0~11.0(-15.0)cm左右。外包被 拱形,開裂至大於一半處,形成5~8瓣 裂片,裂片常反卷,近乎垂直向下(圖31-5),少數非拱形,呈袋狀或裂片完全平伸。裂片寬、漸尖,兩側易向外捲成筒狀(圖 版Ⅶ6)。肉質層易脫落或只在裂片先端、邊緣可見其殘餘,內包被的壁和部分孢體的殘餘物常覆蓋其上;多數標本肉質層幾乎 全部脫落,露出污棕黃色、厚而硬、平滑、略光澤的纖維層。纖維層 硬、厚,沙土色至污棕黃色。菌絲體層外側不具植物殘體 殼,較厚,表面較光滑,有細微不規則皺紋或縱向裂紋。菌絲體層 易收縮,與纖維層分離。 內包被 易破裂消失,甚至在子 實體未完全展開時就開始破裂(圖31-3),與部分成熟的孢體附著在裂開的外包被肉質層上。在成熟子實體裡,內包被已完全脫 落,露出中央的孢體團和囊軸(圖版Ⅶ6,圖31-4、圖31-5),其基部具柄。柄 扁,寬0.2~1.0 cm,長0.3~0.9 cm。子 實口緣只在剛展開的子實體裡可見,粉白色,很快消失。 擔孢子 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為(4.0-)4.5~5.0(-6.0)μm, 淺黑棕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表面多數具不規則微疣突,掃描電鏡照片顯示其突起為柱狀且排列較密,高0.6~0.75μm,頂部平 或鈍圓,有的可相連(圖版ⅩⅢ6)。孢絲 不分枝,直徑為3.0~8.0μm,棕色或幾乎透明,表面具少數顆粒狀突起。
鑑別方法
黑頭毛地星的鑑別特徵是:子實體大型,不具植物殘體殼,外包被拱形,裂片反卷甚至垂直向下,其兩側向外捲曲成筒狀。內包被易破裂脫落,甚至在子實體未展開時就已開始碎裂脫落,到子實體完全展開時,僅剩下中央的孢體團和粗壯的囊軸。據Sunhede(1989)描述,裂片水平伸展的子實體,外包被直徑可達6~28cm,新鮮時肉質層厚5mm左右,有時像尖頂地星G.triplex(Jungh.)E.Fisch.一樣可形成菌領留於菌柄上。研究標本有限,未見菌領。
價 值
地星是腐生菌,作為生態系統中有機分解大軍的一員,他們起到維繫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作用。地星可以和一些樹木的根形成菌根,菌根不僅增強林木根系的吸收功能,還能抑制林木根部的病害和有害微生物,有利於增強林木的抗逆性。現在,地星廣泛地被套用於引種、育苗、提高人造林成活率、特殊生境造林、森林植被恢復等林業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