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鐘螺

黑鐘螺

黑鐘螺是一種原始腹足目、鐘螺科類生物。貝殼殼型為圓錐形,殼口內面有強烈的真珠光澤,口蓋為多旋性的角質。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沿海、香港、台灣。黑鐘螺因為其生活環境的差異而常有變異出現,主要為棲息在海邊岩礁及潮間帶,每當退潮時會爬出覓食,行動較一般的貝類快速。以岩礁表面的沉積有機物或附著在石塊上的藻類為食。

基本介紹

簡介,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

簡介

黑鐘螺是一種原始腹足目、鐘螺科類生物。貝殼殼型為圓錐形,殼口內面有強烈的真珠光澤,口蓋為多旋性的角質。分布於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沿海、香港、台灣。黑鐘螺因為其生活環境的差異而常有變異出現,主要為棲息在海邊岩礁及潮間帶,每當退潮時會爬出覓食,行動較一般的貝類快速。以岩礁表面的沉積有機物或附著在石塊上的藻類為食。腹足綱是軟體動物中最大的一綱,也是軟體動物中最繁盛的一類,包括75000生存種及15000化石種。腹足綱動物的分布也很廣泛,在海洋中從遠洋漂浮生活的種類到不同深度及不同性質的海底,各種淡水水域都有它們的分布。腹足綱動物具有明顯的頭部,體外有一枚螺旋捲曲的貝殼。頭、足、內臟囊、外套膜均可縮入殼內。發育過程中,身體經過扭轉(torsion),致使神經扭成了“8”字形,內臟器官也失去了對稱性。一些種類在發育中經過扭轉之後又經過反扭轉,神經不再呈“8”字形,但在扭轉中失去的器官不再發生,身體的內臟失去了對稱性。可以適應非常多樣的生存環境,從花園、森林、沙漠到山區,從溝渠、河流到湖泊,從河口、泥灘、布滿岩石的潮間帶、沙底的潮下帶到深海,還有些營寄生生活。

形態特徵

貝殼殼型為圓錐形,殼口內面有強烈的真珠光澤,口蓋為多旋性的角質,齒舌式為n-5-1-5-n,貝殼面上有顆粒狀或網狀雕刻,殼緣不呈稜狀突起,殼口內無一順著螺軸生長的溝。
外殼中型厚重,貝殼呈現三角錐狀,殼的表面有多數斜向的雕痕。殼口沒有缺刻,殼內面有真珠光澤,其殼頂常因殼皮的磨損而呈現灰白色。臍孔有綠色斑,具角質性圓而薄的口蓋。殼底中央綠色,俗稱綠因。殼體圓錐形,稍大,高3-4cm,寬4-45m殼質堅厚。殼面黑灰色,底面色澤稍淺。螺層5-6層,各層寬度自上面下漸增大,體螺層與螺旋部高矮略等,縫合線淺,體螺層周緣膨展。螺肋較細而多,相接較密,按每一螺層左向縱行分布,肋間有狹溝。底面微隆,僅具5-6條環肋,肋間有許多細縱紋。螺軸凹斜,軸唇生有1個小齒,基部較寬売口大,外唇厚實,內壁平滑,具銀色光澤。臍部綠色,滑層亮澤,中央部內凹,未形成臍孔,僅為1個淺窩。圓形紫褐色。
黑鐘螺黑鐘螺

分布範圍

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沿海及香港均有。在台灣則宜蘭縣、台北縣、基隆市、屏東縣、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等有岩礁地帶之區域均可見、尤其以澎湖、宜蘭及台東等地數量較多。

棲息環境

黑鐘螺因為其生活環境的差異而常有變異出現,主要為棲息在海邊岩礁及潮間帶,每當退潮時會爬出覓食,行動較一般的貝類快速。
黑鐘螺黑鐘螺

生活習性

以岩礁表面的沉積有機物或附著在石塊上的藻類為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