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影片

黑色影片是一類調子憂鬱,情緒悲觀,表現陰沉的憤世嫉俗的影片。有人把“黑色影片”做廣義的解釋,甚至把20年代德國的表現主義影片和30年代的好萊塢的強盜片都稱之為黑色影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色影片
  • 外文名:film noir
  • 類型:調子憂鬱,情緒悲觀,表現陰沉的憤世嫉俗的影片
黑色影片
film noir
一類調子憂鬱,情緒悲觀,表現陰沉的憤世嫉俗的影片。偵探片、驚險片、懸念片的變種。首先使用這個名詞的是法國作家和電影評論家N.法蘭克,他是從“黑色文學”、“黑色喜劇”套用過來的。當時他使用這個詞,主要是指好萊塢40年代出現的與傳統偵探片樣式不同的一些偵探影片。不同在於這類影片的主人公多半是私家偵探,受官方和犯罪集團兩面夾擊。通過主人公的家境和遭遇使人們明顯感受到“正常的”資本主義社會和犯罪世界有內在的共同性,且在互相滲透。主人公在和對手較量中總會獲勝,但是卻又不得不服從社會法制。而這個社會和法制規範是以其和犯罪相融合為規範的,因而主人公的道德價值是雙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打斷了這類黑色影片的發展勢頭,直到戰後才又再次興起,並一直延續到50年代中期。在第二階段里,黑色影片裡的主人公已不主要是私家偵探,而多半是些憤世嫉俗的人,他們對世道有了認識,但卻陷入無保障的孤獨之中。
黑色影片在手法上的特點,是懸念多驚險多,影調陰沉,規定情景給人一種陰鬱可怖、前途莫測的危機感。
美國的黑色影片作品主要有J.休斯頓的《馬爾他之鷹》(1941)、F.塔特爾的《出租的槍》(1942)、M.寇蒂芝的《卡薩布蘭卡》(1943)、O.普雷明格的《勞拉》(1944)、B.懷爾德的《加倍賠款》(1944)、E.德米特里克的《走投無路》(1945)、T.加尼特的《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A.德?托特的《圈套》(1948)、N.雷的《以夜維生》(1949)、R.馬特的《大火車站》(1950)、B.懷爾德的《日落大道》(1950)、R.奧爾德里奇的《拚命吻我》(1955)等。
受美國黑色影片的影響,法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也拍攝了一些調子低沉逃避現實的“黑色影片”,如H.G.克魯佐的《巴黎警察局》(1949)、《曼儂》(1949)和《恐懼的代價》(1952),J.達辛的《男人的毆鬥》(1955),H.德庫安的《殺人犯的面孔》(1949),M.帕利埃羅的《死神手中的情侶》(1950),J.貝克爾的《不準動用這筆錢》(1954)等。
60年代,法國黑色影片開始觸及現實,作者試圖通過對迷惘的人群的描寫和對厭世者的灰暗心理的揭示,勾畫出一幅病態社會圖畫。如J.-P.梅爾維爾的《痛苦》(1963)、《第二次呼吸》(1966)和《武士》(1967), F.特呂弗的《密西西比河的美人魚》(1969)等。
70年代以後,法國黑色影片較大膽地表現社會實況,力圖暴露社會的黑暗面。J.喬瓦尼的《城市的兩個人》(1973)以及J.貝爾托的《白面》(1981,一譯《雪》)、C.貝里的《告別往昔》(1983)等。
有人把“黑色影片”做廣義的解釋,甚至把20年代德國的表現主義影片和30年代的好萊塢的強盜片都稱之為黑色影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