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梅花雀(Amandava amandava)小型鳥類,體長9-10厘米。雄鳥通體朱紅色,背、肩、胸等滿布白色小斑點,兩翅和尾黑褐色均具白色端斑,嘴紅色,腳蠟黃色。雌鳥上體淡褐色或赭褐色,翅上中覆羽、大覆羽和內側飛羽末端具白色斑點,尾上覆羽紅色,眼先和眼周黑色,其餘頭側、頦、喉、胸和兩脅灰色,其餘下體橙黃色,嘴紅色。
主要以穀粒、雜草種子和蘆葦子為食,也吃部分昆蟲。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的稀樹草坡、灌叢和草叢中,也出沒於蘆葦沼澤、果園、村莊和農田地區。
分布於中國雲南、貴州、海南島以及緬甸、印度、斯里蘭卡、高棉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人工養殖,選籠,飼料,
形態特徵
紅梅花雀的形態十分優美,全身的羽毛五彩繽紛,令人賞心悅目。雄鳥體羽主要為紅色,並散綴許多小白點,形似珍珠,故名“珍珠鳥”。雄鳥夏羽自額至尾上覆羽等整個上體淺褐色渲染朱紅色,尤以額基和尾上覆羽朱紅色較深濃,肩、下背和尾上覆羽具圓形白色小斑點,兩翅暗褐色,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末端具小的白色端斑或點狀斑。尾黑色,外側尾羽外翈和端部白色或具白色點狀斑。眼先和眼周暗褐色,頭側、頸側朱紅色具細小的白色斑點。頰、喉、胸和兩脅亦為朱紅色,除頦和上喉外亦密被白色小斑點,腹橙黃色渲染朱紅或橘紅色,亦綴白色點斑,尾下覆羽近黑色具紅白色點斑。雄鳥在深冬以後羽毛變得和雌鳥相似,但在早冬多數雄鳥仍穿著夏羽。
雌鳥上體包括兩翅覆羽在內概為褐色或赭褐色,飛羽暗褐色,肩、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具細小的白色端斑或斑點。尾上覆羽綴朱紅色,尾黑褐色,外側尾羽先端白色。眼先和眼周黑色,頭側灰褐色。頦黃白色,喉、胸和體側灰色或淡褐沾灰,其餘下體淡橘黃色。
幼鳥亦和雌鳥相似,但尾上覆羽深紅色具紅色眉紋,下體皮黃色並渲染以橙色。虹膜棕紅色或橙紅色,嘴紅色,腳蠟黃色或肉色。
大小量度:體重♂7-8克,♀7-8克;體長♂90-106毫米,♀90-107毫米;嘴峰♂8-8.5毫米,♀8-10毫米;翅♂44-46.5毫米,♀42.5-47毫米;尾♂36.9-38.5毫米,♀36.1-42毫米;跗蹠♂13-13.5毫米,♀12-14.7毫米(西南亞種)。(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濕潤疏灌叢、亞熱帶或熱帶的濕潤低地林、耕地、濕地、種植園和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草原。 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平原、河谷與湖泊沿岸地帶的稀樹草坡、灌叢和草叢中,也出沒於蘆葦沼澤、果園、村莊和農田地區。
生活習性
留鳥。成群活動,通常多為十幾隻至二十多隻的小群,秋冬季節結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有時亦與其他小鳥混群。多在蘆葦叢、高草叢和灌叢中,穀物成熟季節,也常成群飛到農田地中活動和覓食。遇有干擾,所有個體全都‘呼’的一聲飛起,彼此靠得很近,形成緊密的一團在空中飛翔,兩翅扇動快而有力,飛行迅速,通常直接飛到附近的樹上或蘆葦叢中,並發出尖銳的叫聲,其聲似‘teei’或‘tsi-tsi’。晚上多在蘆葦叢或高草叢中過夜,夜棲地較為固定。白天在蘆葦或草頂端跳躍覓食,也能攀緣在蘆葦莖上或草莖上啄食,有時也下到地上覓食。主要以植物種子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東帝汶、越南。
引進於巴林、汶萊達魯薩蘭國、多明尼加共和國、埃及、斐濟、瓜德羅普島、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義大利、日本、馬來西亞、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葡萄牙、波多黎各、留尼旺、西班牙、美國、萬那杜。
產地不確定: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斯里蘭卡。
繁殖方式
該鳥繁殖期變化較大,幾乎全年都有繁殖,多數鳥在雨季開始以後,通常繁殖期從8月到翌年1月或6月末至10月間繁殖。但在鄰近中國的孟加拉國和印度阿薩姆地區,繁殖多在3-5月,在中國的繁殖期或許也在此期間。對結合的持續時間較長,1年或許繁殖2窩。
產卵大多數在9-10月,營巢於有草掩蓋的灌木枝權上或蘆葦莖上,巢由草葉、草莖、花梗、細的枯草等編織而成,巢內鋪柔軟的植物纖維。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雄鳥通常為雌鳥收集草葉、草莖等巢材,雌鳥築巢。巢呈橢圓形或圓形,其上有一短的出入口,內墊有柔軟的植物絨,有時還墊有羽毛。每窩產卵6-8枚,卵白色、光滑無斑,大小為13.0-17.0毫米×10.6-12.5毫米。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0-11天。育雛期為一個多月。
亞種分化
- 紅梅花雀印度亞種(學名:Amandava amandavaamandava):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孟加拉國。
- 紅梅花雀西南亞種(學名:Amandava amandava flavidiventris):分布於緬甸、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貴州等地。
- 紅梅花雀海南亞種(學名:Amandava amandava punicea):分布於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海南等地。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種群現狀
紅梅花雀在中國分布區域狹窄,種群數量稀少,已被引入到香港。據資料記載,該種曾經還分布於中國貴州和海南島,但近幾十年來未曾見到,或許已在上述地區消失。種群數量減少的原因除環境污染等因素外,該鳥羽色鮮艷、美麗,常被捕捉出售為籠鳥,也是原因之一。應控制捕獵,加大保護力度。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人工養殖
選籠
梅花雀人工培育的品種較多。雄鳥鳴聲多變。觀賞用竹製方形鳥籠或鐵絲網籠飼養,也可選用山雀籠或繡眼鳥籠。籠里放上小型的巢壺,供鳥兒夜間休息。每籠養雌雄一對。如果要讓梅花雀產卵繁殖,則要用大型箱籠,尺寸為40厘米×30厘米×40厘米為好。還可和金山珍珠鳥等混養。籠內設壺狀草巢或木製人工巢箱,巢箱大小為18厘米×12厘米×12厘米。草巢消毒、曬乾後才能用。
飼料
飼料以小米(穀子)60%、稗子30%、黍子10%組成的混合料為主,同時供給青菜、水果、骨粉或牡蟎粉、砂粒等。青菜和水果最好剁成細末後放在小盆中餵給。冬季要補餵粉料或蛋米、麵包蟲。長期飼餵單一的飼料會使雄鳥紅色羽毛泛黃成為橙色或紅色中夾雜黃色或褐色。由於進食量大,食罐宜深而大。繁殖期要特別補充雞蛋小米。梅花雀不耐寒,在冬春季節要做好保溫工作,減少水浴,防止冷風直吹。梅花雀的孵化和育雛也可以由栗耳草雀或白腰文鳥來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