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歌鴝

黑胸歌鴝

黑胸歌鴝(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為鶲科歌鴝屬鳥類,俗名西藏紅點頦。分布於巴基斯坦、印度、喜馬拉雅山脈各國以至緬甸北部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甘肅青海四川西藏雲南等地,多棲息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林灌叢間。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胸歌鴝
  • 拉丁學名:Luscinia pectoralis
  • 別稱:西藏紅點頦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亞目:鳴禽亞目
  • :鶲科
  • :歌鴝屬
  • :黑胸歌鴝
  • 命名人及年代:Gould,1837
  • 英文名稱:White-tailed Rubythroat
外形特徵,鑑別特徵,地理分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亞種分化,

外形特徵

雄鳥:結實(14.5厘米)而優雅的灰色歌鴝。喉寶石紅色,寬闊的胸帶黑色,眉紋白;上體全灰,中央尾羽黑而基部及羽端白;下體近白,臀沾灰。分布廣泛的亞種tschebaiewi的雄鳥具粗的白色下頰紋,雌鳥下頰紋不明顯。雌鳥褐色較濃,喉白,胸帶灰。亞種ballioni及confusa無白色下頰紋,紅色喉塊較小,confusa的上體灰色較深。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棕黑。
叫聲:白日裡長久地重複亮而尖的動人鳴聲。鳴叫時頭朝後甩,喉部挺出,兩翼低垂,尾半上翹呈扇形且輕彈。叫聲包括粗澀的金屬樣音,近巢區時有粗啞的it-it音,告警時為拖長的siiii siiii音。
雄性成鳥:額及眉紋白;上體橄欖褐,背部稍著灰色;眼先和頰黑;耳羽與背略同;兩翅表面,前部與背同,向後轉橄欖褐;尾黑褐,外側尾羽基部白,羽端亦白。頦和喉鮮亮赤紅,兩側有黑緣;胸部橫互以寬闊黑帶;下體餘部白,兩脅雜以褐色。
黑胸歌鴝
雌性成鳥:上體概橄欖褐色;兩翅淡褐,羽緣暗黃;尾羽暗褐,外側尾羽端白;眼先黑褐;眉紋白;頦和喉亦白;頭側、胸和兩脅淡褐,腹和尾下覆羽轉為白色沾棕。
虹膜褐;嘴黑;腳和趾鉛褐,爪黑褐。

鑑別特徵

體形與紅點頦相似。雄鳥的頦喉部赤紅,胸有黑色的寬闊橫帶,非常顯眼,與紅點頦易區別;雌鳥的頦喉部白,胸淡灰褐,一般羽色與紅點頦相似,但上體為橄欖褐色。
黑胸歌鴝

地理分布

分布範圍:喜馬拉雅山脈、土耳其、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緬甸西北部及中國西部、西南及中部。
分布狀況:亞種tschebaiewi甚常見於西藏南部和東部至青海東部、甘肅、四川西部和西北部及雲南西北部;冬季南遷。亞種confusa較罕見,於西藏南部及西南部。亞種ballioni於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地區並非罕見。
夏季棲於亞高山林至林線以上的灌叢和矮樹叢;冬季下至較低處。
遍布舊大陸,以非洲、印度東南亞及澳洲種類最多,有遷徙行為。

生活習性

從突出的低棲處鳴叫,其餘時懼生,在近地面活動或齊足跳動。
黑胸歌鴝
生境:常隱匿於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林灌叢間 ,
海拔下線:3000
小型鳴禽,善在空中飛捕昆蟲。口裂大,喙寬闊而扁平,一般較短,上喙正中有棱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一般短圓,飛行靈便;腿較短,腳弱;尾一般中等,方形或楔形,少數種類中央尾羽特長。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後者雄鳥羽色多艷麗,前者一般羽色較暗淡,以灰、褐為主。以昆蟲為主食,常佇立於枝頭等處靜伺,一旦飛蟲臨近即迎頭銜捕,然後又回原地棲止。在樹上或洞穴內以苔蘚、樹皮、毛、羽等編成碗狀巢,

生長繁殖

每窩產4~5枚居多,少數僅1~2枚。繁殖習性與鶯科相近。

亞種分化

此種有4個亞種,其中除指名亞種外,均見於國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