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小毛瓢蟲

黑背小毛瓢蟲

昆蟲名,為鞘翅目,瓢蟲科。分布在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區。寄主昆蟲有蚜蟲等,主要危害棉花等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背小毛瓢蟲
  • 拉丁學名:Scymnus (Scymnus) sp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昆蟲綱 Isecta
  • :鞘翅目
  • :瓢蟲科
  • 亞科:小毛瓢蟲亞科
  • 分布區域:廣西、雲南、四川、浙江、江蘇、江西、湖北、湖南等
  •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形態特徵,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2.2~2.5毫米,寬1.5~1.7毫米,卵圓形。頭部、觸角、口器棕黃色。前胸背板兩側和前緣棕紅色,前胸背板後緣中部向前有1個大的三角形黑斑,有時三角形黑斑擴大成梯形,僅留前胸背板前緣和兩側較狹的棕紅色部分。小盾片和鞘翅黑色,鞘翅末端有狹的棕色邊緣。前胸背板緣折棕紅色,前胸腹板棕紅或黑色,縱隆線明顯而且向前收窄,縱隆區的長度約為基部寬的3倍。中、後胸腹板黑色,後基線向後幾乎伸達第一可見腹板後緣而成弧形向前緣角方向伸出,止於腹板二分之一處。後基區的刻點,以基部的較密,向後漸稀,在後基線附近有光滑而無刻點的部分。腹部第一、二節黑色,第二節以後各節棕紅帶黑。足棕紅色。
長0.61毫米,寬0.29毫米左右,淡黃色,長橢圓形。
幼蟲
體背覆蓋密長蠟毛,蠟毛基部粗,端部尖。老熟幼蟲體長3~4毫米,連蠟毛長4.5~5.5毫米。老熟幼蟲以尾端粘附於葉片背面,從身體前半部的背中線裂開,露出橙黃色蛹體的前半部,腹部仍留在脫掉的蠟毛皮殼中。

生物學特性

在棉田發生數量少,僅7月間有所發現。成、若蟲均捕食蚜蟲,據觀察,7月份卵期一般3天,幼蟲期3~5天,預蛹期2天,蛹期4~5天,卵前期2~3天,完成一代需時15~18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