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彼得森黑石團體由曾共同在雷曼兄弟公司共過事的彼得·彼得森和史蒂芬·施瓦茨曼1985年創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石團體
- 外文名:The Blackstone Group
- 地點:美國紐約
- 創建時間:1985年
- 創立者:彼得·彼得森和史蒂芬·施瓦茨曼
發展歷程,中國發展,主要業務,
發展歷程
彼得·彼得森
彼得·彼得森
黑石團體由曾共同在雷曼兄弟公司共過事的彼得·彼得森和史蒂芬·施瓦茨曼1985年創立。公司草創之際,“團體”只有40萬美元資產和兩個合伙人、兩個助理。以黑石當時的規模,叫團體真有點虛張聲勢。他們深知,要想跨進新興的槓桿收購市場,只憑40萬美元的種子資金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兩人開始投進併購顧問業。黑石的第一桶金,是藉助彼得森早年與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結下的友情,搶得收購代理權,代表索尼公司出價20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可是這筆生意只賺得了一點車馬費。之後,他們決定借雞生蛋,創立私募基金。 開創私人股本業務非常艱難。施瓦茨曼回憶當時的情況說,“19個最有希看的投資者一個接一個地拒盡了我們,488個潛伏的投資者也拒盡了我們,那真是最令人難堪的時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東奔西走,聽到很多朋友對我們說‘不’,這是很難受的。”最慘的一次,施瓦茨曼和彼得森往波士頓造訪一個全國性的退休基金,對方代表根本不熟悉他們倆,兩人只好冒著大雨走了出往。史蒂芬·施瓦茨曼
史蒂芬·施瓦茨曼
峰迴路轉。“英國保誠保險公司的副總裁加內特·基斯正在吃鮪魚沙拉三文治。那是星期五,在紐瓦克市,我根本都沒抱什麼希看,”施瓦茨曼回憶,“他吃了一大口三文治說,‘我給你們一億美元吧。’我驚呆了,真是萬分感激,我知道其他人會追隨他的。” 暈輪效應確實出現了。黑石的第一個基金爭取到了包括日興證券、大都會人壽保險、GE和通用汽車退休基金在內32位投資者,總共召募了8.5億美元。 在惡意收購非常普遍的上世紀80年代,黑石確立了一個非同平常的規則———友好收購。 “我們兜售一種理念———你們可以信任我們,我們會跟你們在一起,”彼得森說,“這在那時候很另類,但非常管用。”這個規則一直保持到現在。 他們的第一筆交易是USX,一家由於罷工受到重創的鋼鐵、能源團體,這家公司急需增加現金流,同意將其物流業務51%的股份賣給黑石,收購價格是2500萬美元,後來黑石出售這個部分的時候賺了將近6億美元。 為黑石贏得聲看的正是它的高回報率。據業內人士估計,在2007年公司上市之前的過往5年,黑石的房地產和私人股本基金每年的回報率至少是30%。 作為全球最早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黑石見證了私募股權投資行業的起起落落。
中國發展
2007年5月,籌備中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斥資30億美元,購進黑石團體約10%的股份。2007年9月10日,黑石團體和中國藍星團體正式簽約,黑石團體出資6億美元購進藍星20%的股權。據此前香港媒體報導,黑石牽頭的基金財團已與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市場運營商之一的壽光物流園達成協定,將在壽光物流園香港上市之前,對其進行大約6億美元的投資,占壽光物流園30%的股權。 “6億美元已經打進新公司地利控股的賬戶,其中黑石1.9億美元。”欒元偉透露,他們計畫把壽光物流園作為母體,把其他項目裝進往整體上市。 黑石對壽光農產品的下注,成為其在中國的首次Pre-IPO式交易,同時也是其在中國的第二個重大投資。
主要業務
(一)企業私募股權基金 黑石團體從1987年開始建立此項業務,治理了五隻普通私募股權基金,以及一隻投資於媒體和通訊行業的特別基金。黑石的交易遍布全球,不僅包括典型的槓桿收購,還涉足公司轉產、少數股權投資、公司合夥、產業合併等領域的業務。 (二)房地產基金 自1992年以來,黑石的房地產基金已成為一項多樣化的、全球運作的業務。黑石治理了六隻普通房地產基金,以及兩隻國際性的房地產基金。黑石的房地產基金投資於住宅、城市辦公樓、分配和倉儲中心以及多家房地產公司。 (三)可銷售另類資產治理 該業務成立於1990年,包括治理對沖基金的基金、夾層基金(Mezzanine funds)、高級債券基金、私人對沖基金和封閉式共同基金。 (四)金融諮詢服務 併購諮詢。自1985年以來,黑石的併購諮詢服務涉及的交易總價值超過3,250億美元。 重建和重組諮詢。自1991年以來,黑石為超過150宗破產案例提供諮詢服務,涉及的債務總額超過3,500億美元。 基金召募諮詢。自2005年以來,黑石協助其客戶召募了44隻企業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基金、風險資本基金和對沖基金,總額達659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