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膠片的文化時態》是2009年上海三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慶豐。
基本介紹
- 書名:黑白膠片的文化時態
- 作者:袁慶豐
- ISBN:9787542629852, 7542629859
- 頁數:344頁
- 出版社:上海三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0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
作者簡介
袁慶豐 1963年生。1990年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師從錢穀融教授攻讀中國現代文學,1993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同年改派至北京廣播學院任教,1996~1998學年、2000~2002學年在職進入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先後師從錢理群教授、陳平原教授。1999年赴美國佛吉尼亞州Tidewater CommunityCollege做交流教授。2000年被確認北京廣播學院電影學碩士生導師資格,2002年晉升教授,2009年被增列為中國傳媒大學電影學博士生導師。
著有《郁達夫:掙扎於沉淪的感傷》(山東文藝,1997)、《欲將沉醉換悲涼——郁達夫傳》(上海文藝,1998)、《郁達夫傳》(香港花千樹,2001)、《靈魂的震顫——文學創作心理的個案考量》(學術論文集,北京廣播學院,2002)。近年來致力於中國電影歷史與理論研究,主持完成國家廣電總局科研項目《新中國電影研究》(1999),承擔北京市“十一·五”重點項目之規劃項目《中國百年戲曲電影研究》中的兩項子課題(2008)。發表的相關學術論文《政治和藝術示範的標本——超級女聲〈白毛女>》(載《渤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被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2008年第5期《影視藝術》全文轉載。
內容簡介
《黑白膠片的文化時態(1922-1936年中國早期電影現存文本讀解)》中以個案形式觀摩和讀解的影片,除明星影片公司1932年出品的《啼笑因緣》(第一集),是依據作者在課堂上觀摩過的由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館藏膠片翻拍的錄像帶外,其餘全部是作者個人收集的VCD或DVD碟片,其中絕大多數是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行的“俏佳人”品牌系列(廣州俏佳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銷);少數影片如VCD版之《銀漢雙星》、《火山情血》、《新女性》、《神女》,DVD版之《一剪梅》和《國風》,以及中國電影資料館監製的VCD版之《小玩意》。
目錄
導論:1922~1936年中國國產電影之流變——以現今公眾能看到的影片文本為例
個案讀解
1920年代:
1.現在公眾能看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國國產故事片——《勞工之愛情》(《擲果緣》1922年):舊市民電影個案讀解之一/1
2.外來文化資源被本土思想格式化的體現——《一串珍珠》(1925年):舊市民電影及其個案讀解之二/8
3.傳統性資源的影像開發和知識分子對舊市民電影情趣的分享——《西廂記》(1927年):民新影片公司的經典貢獻/17
4.積極搶占道德制高點,而且要把戲做足——《情海重吻》(1928年),表里如一:舊市民電影讀解之四/27
5.新時代中的舊道德,老作派中的新氣象——《雪中孤雛》(1929年):舊市民電影及其個案讀解之五/36
6.陳舊依舊,依舊綠肥紅瘦——《兒子英雄》(《怕老婆》,1929年):舊市民電影及其個案讀解之六/44
1930年代:
7.配角比主角出色,女兵勝俠客百倍——《一剪梅》(1931年):1930年代初期的舊市民電影樣本讀解之一/51
8.舊模式的慣性遺存和新信息的些許植入——《桃花泣血記》(1931年):1930年代初期的舊市民電影讀解之二/58
9.這艷麗,一半來自落日,一半來自朝霞——《銀漢雙犀》(1931年):1930年代初期的舊市民電影讀解之三/67
10.從舊市民電影愛情主題向左翼電影政治主題的過渡——《野玫瑰》(1932年):早期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一/75
11.暴力意識的政治性轉化和暴力模式的初步建立及其歷史傳承——《火山情血》(1932年):早期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二/86
12.大眾審美、知識分子話語與新電影市場需求的時代共謀——1932年:“新”《南國之春》與“舊”《啼笑因緣》的對比讀解/95
13.“明星”版左翼電影的市場化嘗試、失敗及其歷史意義——《春蠶》(1933年):早期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四/106
14.庸俗的力量:新技術、新路線、新思想,舊觀念——《脂粉市場》(1933年):新市民電影樣本讀解之一/115
15.市場經濟中的雅、俗文化互滲與高票房國產影片——《姊妹花》(1933年):新市民電影樣本讀解之二/124
16.革命與暴力的道德激情和階級意識灌注的左翼電影——《天明》(1933年):完全意義上的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一/133
17.階級意識、血統論的先行植入與人性的挖掘和遮蔽——《母性之光》(1933年):完全意義上的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二/144
18.民族主義立場的激進表達和藝術感染力的超常發揮——《小玩意》(1933年):完全意義上的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三/l55
19.現實政治的圖解和稀缺信息的影像傳達——《惡鄰》(1933年):跟風而起、順勢而作的左翼電影/165
20.左翼精神、市民電影“體格”與知識分子審美情趣的融合——《體育皇后》(1934年):變化中的左翼電影之一/172
21.左翼精神強力貫穿下的製作模式硬化與知識分子視角的變更——《大路》(1934年):變化中的左翼電影之二/181
22.左翼理念與舊市民電影結構性元素的新舊組合——《新女性》(1934年):變化中的左翼電影之三/192
23.向新市民電影靠攏:超階級的人性觀照和電影新視聽模式的構建——《漁光曲》(1934年):變化中的左翼電影之四/20l
24.天賦“神”權,女“性”無罪——《神女》(1934年):無聲片時代左翼電影的高峰與經典絕唱/211
25.以舊市民電影為依託、以左翼元素為賣點的有聲大片——《女兒經》(1934年):新市民電影樣本讀解之三/220
26.批判、否定、抗爭、毀滅——《桃李劫》(1934年):有聲片時代經典左翼電影樣本讀解之一/229
27.主流政治話語對1930年代電影製作的介入及其藝術轉達——《國風》(1935年):中國電影歷史中的“反動”標本讀解/235
28.政治話語情結與傳統倫理文化讀解的雙重錯位——《天倫》(1935年):中國電影歷史中“消極落後”的樣本讀解/247
29.宣傳性、思想性、藝術性及其基於市場性的敘事策略——《風雲兒女》(1935年):有聲片時代經典左翼電影的巔峰絕唱和文化遺產/255
30.用庸俗面對市場,以技術取代思想——《都市風光》(1935年):新市民電影樣本讀解之四/272
31.以“左翼”之名,行“新市民”(電影)之實——《船家女》(1935年):新市民電影讀解之五/2SO
32.左翼電影的轉型、分流與新市民電影的趁勢崛起——《新舊上海》(1936年):新市民電影讀解之六/289
33.新浪潮——1930年代中國電影的歷史性快閃記憶體——《浪淘沙》(1936年):電影現代性的高端版本和反主旋律的批判立場/300
34.國防電影的三個特徵及其對左翼電影元素的繼承——《狼山喋血記》(1936年):國防電影讀解之一/312
35.在國防電影運動和新市民電影潮流中存留的《孤城烈女》——“泣殘紅”:1936年左翼電影的餘波迴轉與部分基因的隔代傳遞/320
36.左翼電影思想元素與表現模式在國防電影中的成功轉型——《壯志凌雲》(1936年):國防電影讀解之二/330
後記:“陽光燦爛的日子”/340
參考資料/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