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熱病》是珍妮絲·拉法擔任執導、編劇,皮內洛皮·提斯麗卡、Dimitris Lalos、瑪利亞·阿里菲里、Lenika Arfani、Martin Benge主演的電影,於2020年上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熱病
- 外文名:Kala azar
- 上映時間:2020年
《黑熱病》是珍妮絲·拉法擔任執導、編劇,皮內洛皮·提斯麗卡、Dimitris Lalos、瑪利亞·阿里菲里、Lenika Arfani、Martin Benge主演的電影,於2020年上映。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蟲(黑熱病原蟲)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過去流行於長江以北地區。傳染源是患者和病犬(癩皮狗),通過白蛉傳播。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
黑熱病又稱內臟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經白蛉傳播的慢性地方性傳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蟲病人屬人獸共患疾病。臨床上以長期不規則發熱、進行性脾臟腫大、消瘦、貧血、全血細胞減少及血漿不熟蛋白增高為特徵。疾病名稱 皮膚型黑熱病 ...
皮膚黑熱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是由利什曼原蟲又稱黑熱病小體(LD小體)引起的一種慢性皮膚病。本病為黑熱病的皮膚表現,大多繼發於內臟黑熱病,少數原發於皮膚。主要侵犯皮膚淋巴網狀系統。診斷要點:1.皮損好發於頭面部,也可侵犯...
黑熱病性白斑(Kala-azar leukderma):皮損呈大小不一的色素減退性斑,直徑大小1~8mm,偶可融合成斑片,常先見於面、頸、前臂伸側等部位,最後可擴及全身,局部無自覺症狀。實驗室檢查:以局部組織培養於三N培養基,可有利什曼原蟲...
《黑熱病》是珍妮絲·拉法擔任執導、編劇,皮內洛皮·提斯麗卡、Dimitris Lalos、瑪利亞·阿里菲里、Lenika Arfani、Martin Benge主演的電影,於2020年上映。電影信息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荷蘭 / 希臘 語言: 希臘語 上映日期: ...
陽泉市黑熱病防治規定於2020年8月27日陽泉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2020年11月27日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批准。內容簡介 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黑熱病的發生與流行,...
黑熱病診斷標準 《黑熱病診斷標準》是2006年12月1日實施的一項行業標準。起草單位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包蟲病臨床研究所等。起草人 汪俊雲 、管立人等。
新訂黑熱病潰膿性下痢湯是一種藥品,由赤小豆、鴉膽子、銀花、地榆等組成,主治黑熱病。方名 新訂黑熱病潰膿性下痢湯 組成 赤小豆、鴉膽子、銀花、地榆、黃連、小青皮、紫雪丹、全當歸、制錦紋、槐花、桃仁、黃柏、川楝子。主治 黑...
抗黑熱病藥 抗黑熱病藥,屬於處方藥,運動員慎入,納入醫保。
黑熱病後皮膚利什曼病(post 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是2016年公布的地方病學名詞。定義 內臟利什曼病患者在銻劑治療過程中或治療後發生的,有別於皮膚利什曼病的一種皮膚損害。出處 《地方病學名詞》第一版。
又稱黑熱病。黑熱病一詞來自印度語,意為黑色的發熱,因嚴重感染患者在發熱後出現皮膚色素沉著,故名。由多氏利什曼氏原蟲引起。病原體因紀念1903年分別發現該蟲無鞭毛體的英國醫師W.利什曼和愛爾蘭醫現C.多諾萬而得名。類別 本病流行...
杜氏利什曼原蟲[ Leishmania donovani ( Laveran and Mesnil,1903) Ross,1903] 為內臟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或黑熱病( kala - azar)的病原體。生活史包括前鞭毛體及無鞭毛體兩個時期,前鞭毛體寄生於節肢動物(...
在我國流行的是杜氏利什曼原蟲(L.donovani),它能引起黑熱病,又名黑熱病原蟲。形態 無鞭毛體 無鞭毛體又稱利杜體,蟲體卵圓形,大小為(2.9~5.7) μm×(1.8~4.0)μm,寄生於人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巨噬細胞內。瑞特染液染色後...
黑熱病原蟲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於中國、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國家。新中國成立之初黑熱病被列為五大寄生蟲病,經過防治,於1958年全國基本消滅了黑熱病,但我國的新疆、內蒙古、甘肅、四川、山西、陝西等省(自治區)仍有新病例不斷出現。...
leishmaniosis,英語單詞,主要用作名詞,作名詞時譯為“利什曼病(等於leishmaniasis,由利什曼原蟲屬原生動物引起的各種疾病,尤指黑熱病)”。單詞用法 柯林斯英漢雙解大詞典 leishmaniasis /liːʃˌmeɪnɪˈəʊsɪs,...
甲類2種不變;原乙類中的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變為丙類;原丙類中的肺結核、血吸蟲病、新生兒破傷風變為乙類。因此,乙類傳染病共25種,丙類共10種。2008年5月2日,衛生部發布《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五大寄生蟲病 五大寄生蟲病,指血吸蟲、瘧疾、絲蟲病、鉤蟲病和黑熱病。1956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中明確提出,限期消滅血吸蟲病、瘧疾等五大寄生蟲病。
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手足口病、黑熱病以及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傳染病等...
動鞭亞綱Zoomastigina無色素體,寄生、腐生或吞噬營養(異養),如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黑熱病,白蛉子傳播),錐蟲Trypanosoma(昏睡病)、隱鞭蟲Cryptobia(寄生於魚鰓)、披髮蟲Ttrichonympha(共生於白蟻腸道,使其可以消化木材的纖維素)。物種...
3.7 中華白蛉為黑熱病的傳播媒介[4,20-22]依據是:①中華白蛉地理分布與黑熱病分布相一致,且為流行區內的優勢蛉種。②具有家棲習性,可叮人吸血。③在黑熱病人家中或病犬窩內,發現有自然感染細滴型鞭毛體的中華白蛉。④中華白蛉...
吳征鑒,字若水,祖籍安徽歙縣,畢生致力於人體寄生蟲病的防治研究,確定了中華白蛉是我國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長期深入病區,堅持調查研究,理論聯繫實際,提出綜合防治措施,為我國基本消滅黑熱病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證明了中華按蚊和微小...
利什曼蟲病 利什曼蟲病leishmaniasis 由利什曼蟲屬(Leishneania)原生動物引起的任何疾病,如黑熱病.口鼻黏膜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蟲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類皮膚及內臟黑熱病。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長期不規則的發熱、脾臟腫大、貧血、消瘦、白細胞計數減少和血清球蛋白的增加,如不予合適的治療,患者大都在得病後1~2年內因並發其他疾病而...
為中國流行病學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在闡明中國黑熱病病原學特徵。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方面以及開展人群防治方面做出傑出的成績。此外,在涼山彝族血吸蟲流行病學調查。疫病控制的信息和決策現代化方面也做出重要的貢獻。人物簡介...
楊述祖,病理學家,中國寄生蟲病病理學的開拓者。畢生從事病理學教學和病理活體組織檢驗工作。先後研究了中華分支睪吸蟲、薑片蟲、絛蟲、利什曼多諾萬原蟲、瘧原蟲等寄生蟲病的病理,闡明黑熱病患者的巨脾症是杜氏利什曼原蟲刺激脾臟,引起網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