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金礦

黑龍江省金礦業在中國整個金礦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主要集中於黑河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河金礦
  • 集中於:黑河地區
  • 興起時期:清朝統治時期
  • 從事採金活動:數量達一萬數千人
  • 被掠奪的金額:約二十一萬九千餘兩
  • 榮譽:在整個金礦業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地理環境,興起,發展,民國時期,滿州國時期,

地理環境

黑河地處東北邊疆,歷來被看做為不毛之地,但清末金礦的發現大大提高了黑河在全國經濟中的地位。其發展過程也是黑河乃至黑龍江進一步開發和發展的過程。黑河金礦業為我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金礦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由於地理位置偏遠,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直到清末才逐漸被發現並探掘。從那時起,黑河金礦業受到多方的關注,並艱難的開發和發展起來。直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大規模的採掘才告一段落。整整持續了一個世紀,為中國的採金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興起

清朝統治時期,在很長時間內限制漢人進入東北,特別是黑龍江,因而,在清朝統治的大部分時間內,這一地區都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直至兩次鴉片戰爭之後,俄國人開始覬覦此一地區的金礦業,黑河金礦才被發現。
俄國人對金礦的掠奪
清同治年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後,中國失去大量領土,俄羅斯邊境靠近黑龍江,俄國人開始進出被視為弱國的中國之黑龍江省,巧妙利用土人契林族及朝鮮人開始進行金礦的探險、試掘,並由他們提供探金所必要的自衛的設備及防範中國軍隊清剿的武器裝備。經過十幾年采探,光緒初年發現漠河金礦,俄國人聚集於此達數千人。而清朝政府對這一地區的限制漸弛,漢人也逐漸北進到達這裡。光緒八—九年間(1882—1883年),俄國人、漢人聚集在這一地區從事採金活動的數量達一萬數千人。當時因地方行政官署不存在,耶爾都格河一帶中國領土上的砂金地,完全被俄國人所占有,俄國人在這裡自由組織成為一個獨立王國,二年間漠河被掠奪的金額約二十一萬九千餘兩。這種開發是一種掠奪式的開發,對當地的金礦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
因而,黑河金礦業始於自由式的、掠奪式的和破壞式的挖掘,並且伴隨著主權遭受侵害的屈辱歷史。這是初期的基本特點。
清政府對黑河金礦業的管轄與經營特點
俄國人為主導的開採及掠奪持續了近三十年的時間。在洋務運動的推動和影響下,清朝政府的一批官員認識到了礦產資源的重要意義,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光緒九年由璦琿派軍隊、將越境採金的俄國人驅逐出境,占領金礦,派得力官員收回了金礦的主權。任李某為北滿金礦總辦,光緒十五年置總局於漠河,漠河金礦收歸官營。這是中國官辦黑龍江金礦開發之嚆矢。
清政府接管金礦後,對金礦業的管理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完全採取官辦的壟斷方式,制定採金辦法,設金礦局,派遣檢察員到各地調查採金者及金礦,採金者限定中國人,封禁外國人的採掘。其經營方式與關內洋務派所辦的企業基本相似。因經營不善,採金方法拙劣,業績不佳,逐漸地衰落下去。義和團運動中,俄國軍隊占領這一地區,金礦也被其控制,採金工人被殺害者達三百名,大多數金礦被俄國人蹂躪、盜掘,給這一帶的金礦業帶來巨大的破壞。
第二階段,採取官督商辦的方式。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收回被俄國人占據的金礦,改為由北洋礦務總局直轄,然後由政府管轄、商人出資包辦採掘,但這種官督商辦在實施過程中屢屢變更。
無論官辦的方式還是官督商辦的方式,其基本特點是對金礦業的壟斷開發。但是,這種壟斷與資本主義的壟斷有本質上的區別:它是建立在極為落後的生產關係、管理制度和極為落後的生產技術之上的壟斷。兩種落後產生的結果是:金礦採掘業發展極為緩慢;金礦資源在採掘的過程中,粗糙的加工技術,浪費非常嚴重。所以,在清政府時代,黑河金礦業沒有能夠獲得較大的發展。

發展

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對金礦業的管理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金礦業由於某些原因獲得了快速發展。
1、經營方式的變化。民國建立後,政府允許私人經營金礦的開採業務,遂以黑河為中心迅速興起大量採金企業。在黑河周圍諸流域登錄無數採掘權,大大小小的金礦公司相繼成立,總數達三十餘個。當然,在眾多的金礦公司中,不乏泡沫性質的投機小廠,旋起旋滅。但也有一些實力雄厚的金礦公司,經營規模較大,如逢源金廠,位於黑河上流法別拉河南岸,黑河西南方150華里。民國五年發現並開始採掘,民國八年和民國十二年兩次改組,擴張業務,成為典型的民辦金礦,有資本金十萬元,技術員:1名,事務員:140名,礦丁:630名。逢源金廠的產金量自民國九年至十二年的四年間合計產金七萬一千八百七十兩;自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的三年間總計產金二十七萬八百五十六兩。民國十六年產金量達約一萬六千兩。記錄稱為當時中國全國最大的金礦。由此可見經營方式的變化所帶來的巨大效果。其他如德源金廠、德安金廠、阿凌河金廠、古溪金廠、凌源金廠、裕邊金廠等,均具有較大或一定規模。
另外有興安金廠不屬於黑河管轄,但在經濟上完全依賴於黑河,在民國時期金礦業中有較大規模。開始為商辦,後因資金問題改為官商合辦,再後由呼瑪縣長孫燕堂動用官銀收買,組織資本金大洋十四萬元,成立興安金廠公司。產金盛時有苦力二萬人。
2、技術與勞動力的變化。俄國革命暴發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採金業停頓,原聚集在那裡的數千中國礦工返回國內,這些回來的礦工把在俄國礦山學習得來的技術及知識,帶到黑河,當時璦琿、黑河為這些華工的集合地點。新的採金技術和熟練勞動力,為黑河金礦業注入新的活力。使黑河採金事業得到發展。
雖然民營商業對黑河金礦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點。一是存在大量的投機者及投機行為,在礦業開發的過程中,根本沒有長遠的規劃,沒有科學的採礦意識,急功近利,不能很好地進行科學的採掘,極大地浪費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二是民營企業採金技術仍然比較落後,在發現的金苗較富的礦區遭到掠奪式開發之後,含金量豐富而且採掘容易的礦區大部分被掘盡,小的金礦企業投機的泡沫式經營(以當地土著小商人、官吏、礦夫等為股東,只有十元乃至百元的極小資本)紛紛倒閉,使剛剛發展起來的黑河金礦開發熱很快冷了下來。只有一些較大的公司仍在支撐。到民國十八年中東路事件暴發後,蘇聯軍隊占領了東北的部分地區,對黑河金礦業的發展是一致命打擊,使黑河金礦業陷入幾近破滅的境地。其後,暴發九一八事變,黑河金礦業即此淪落。

滿州國時期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逐漸侵占東北,首先覬覦黑河金礦業。康德元年日本侵略者設定採金會社,黑河地方的官有礦區均被採金會社所霸占,實行包辦經營。對商辦金礦,也採取各種方式予以控制。實際上黑河地區的所有金礦業均置於日本採金會社的控制之下。
日本侵占黑龍江後,早就覬覦黑龍江金礦的日本侵略者對黑河金礦的分布和含量進行了大規模詳細的調查,從日本人所記載的黑河金礦業的經營情況看,其經營特點與偽滿洲國之前相比較,不同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開發經營的系統性。日本人在占領黑龍江及接管黑河金礦業後,首先對金礦業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包括分布區域、砂金礦地帶及砂金含量,位置、交通、地質情況,不同的礦帶所採用的採金方法。在開採過程中如何進行安全保衛工作。
2、開發經營的科學性。在對黑河金礦進行開發前,日本人對黑河的整體情況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地理、氣候(包括溫度、降水量、氣壓)、人口及組成、金融機構、商業、貨幣等無所不包。在調查的基礎上,全面接收黑河金礦業。日本侵略者於1934年5月15日在黑河等地成立了偽滿洲採金株式會社,壟斷了黃金生產。逢源、啟源、德源、裕利、古溪、裕邊、振興、源利、至誠、大吉、宏業、麒麟崗等12家金廠被其強迫“委託”經營,興安、德安、復升、復興、阿凌河、洪源、開泰、德利、福源、奇利、鬧達罕等11家金廠則由其強行直接經營。在將金礦業統治、重新組織後,對採金方法進行改良。1935年,日本侵略者為加速掠奪黃金資源,首先在黑河使用採金船採掘。到1942年建成11條,8年間至少從區內掠走黃金182688兩(含原屬各縣)。
這種開發經營的科學性,加大了對黑河金礦的開採力度,加重了對黑河金礦業的掠奪。但也是黑河金礦業乃至全國金礦業採用機械技術的開始,在客觀上為建國後我國採金業的技術進步,大力地使用機械採金做了一定的鋪墊。
在日本人占領時期,黑河採金業在客觀上有相當大的發展與進步,從現有的比較完整的史料(《滿洲年鑑·黑河省》昭和十五年(1940年))來看,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科技的進步、組織體系的進步、科學性的進步等幾個方面。我們在痛斥侵略掠奪的同時,就如我們看待鴉片戰爭的歷史一樣,從客觀方面做出相應的評價。
綜上所述,從黑河金礦業興起,到初步發展,到日本侵略時期的進一步發展,採金量的持續增長、與其他地區採金量的對比等方面分析,黑河金礦業在全國金礦業中所占有的地位是極為重要的,這種經濟上的因素直接提高了黑河政治上的地位,為後來黑河的發展指明了一條重要的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