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縣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方案
按照國家、省、州關於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的總體部署,我縣於2011年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簡稱草原補獎政策)。三年多來,全縣上下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添措施強化落實,圓滿完成了2011年——2013年各年度草原補獎政策工作任務,為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國家、省、州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牧區廣大幹部民眾的歡迎和擁護。為進一步實施好2014年草原補獎政策,科學有序推進草原補獎政策深入實施,按照國家、省、州有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編制本實施方案。
一、編制依據
1.2010年10月12日國務院128次常務會議關於在全國8個主要牧區省(區)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的決定;
2.《國務院關於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1〕17號);
3.《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實施辦法》、農業部《草畜平衡管理辦法》、《四川省牧區草原禁牧管理辦法(試行)》、《四川省牧區草畜平衡管理辦法(試行)》等相關法律法規;
4.農業部、財政部《關於印發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農財發〔2011〕85號);
5.財政部、農業部《關於印發中央財政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農〔2012〕532號);
6.財政部、農業部《關於印發中央財政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績效評價辦法的通知》(財農〔2012〕425號);
7.財政部《關於提前下達2014年部分農業專項轉移支付指標的通知》(財農〔2013〕264號)
8.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牧區跨越式發展的意見》(川府發〔2012〕3號);
9.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2011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指導意見的通知》(川辦函〔2011〕179號);
10.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關於印發<四川省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川財農〔2012〕257號);
11.四川省財政廳、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關於印發四川省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績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的通知》(川財農〔2011〕133號)
12.四川省財政廳《關於安排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通知》(川財農〔2013〕403號);
13.農業部《天然草地合理載畜量的計算》(NY/T635-2002)、《四川省草原載畜量及畜平衡計算辦法(試行)》;
14.《四川草地資源調查》、《2013年四川省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報告》、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管理信息系統及基礎數據統計資料;
15.阿壩州財政局、阿壩州畜牧獸醫局《關於印發<阿壩州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通知》(阿州財農〔2013〕61號);
16.阿壩州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印發阿壩州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績效考核驗收辦法(試行)的通知》(阿州草補獎辦發〔2012〕20號);
17.《阿壩州實施<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實施辦法>的變通規定》;
18.《阿壩州草地資源報告集》(1986年);
19.阿壩州財政局《關於下達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通知》(阿州財農〔2014〕3號)。
二、基本情況
(一)自然社會經濟概況
黑水縣是半農半牧縣,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的高山峽谷地帶,地處岷山山脈中段,是岷江上游主要支流黑水河和毛爾蓋河的發源地。
全縣總幅員面積4356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積258.43萬畝,占總幅員面積的39.6%,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212.87萬畝,占草原面積的82.6%。全縣轄15鄉2鎮124個行政村,2013年底全縣戶數19534戶,總人口62000人,其中農牧業戶14119戶,人口52300人。
2013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5192萬元,其中牧業產值1058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680元,其中來源於畜牧業收入1940元。
(二)草原畜牧業發展情況
全縣天然草原面積258.43萬畝,可利用草原面積212.87萬畝,占草原總面積的82.6%。全縣草地共劃分為5個草地類(高山草甸草地類、亞高山草甸草地類、高山灌叢草甸草地類、山地灌叢草甸草地類、乾旱河谷灌叢草地類),2個草地組,17個草地型。在5個草地類中,高山草甸草地類面積最大,約142萬畝,占全縣草原總面積的55%。高山草甸草地類廣泛分布在海拔3800米之以上的山原頂部、坡地、山脊和溝谷地帶,是半農半牧區夏秋主要的放牧地;此類草地草層不高,平均高度12厘米左右,植物群落不明顯,草群總蓋度平均在84%左右,植物群落主要以中生密叢型莎草科和中生叢生禾本科以及雜類草植物組成,平均畝產可食鮮草227公斤,每8.5畝草地養一個羊單位。亞高山草甸草地類面積約70萬畝,是我縣的主要畜牧業基地,此類草地草群層次多,覆蓋度較大,平均為95%,自然高度差異大,平均高度52厘米,最高可達1米以上,植物群落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蓼科和菊科等植物組成,平均畝產可食鮮草293公斤,每9畝草地養一個羊單位。近20年來,受地質結構變化、全球氣候變暖、草原鼠蟲害猖獗、地震災害、牲畜超載過牧和非法使用草原等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草原退化沙化越來越嚴重,草原生產力水平大幅度下降。2010年底全縣理論載畜量為27.32萬個羊單位,實際存欄牲畜33萬個羊單位,超載5.68萬個羊單位,平均超載率20.8%。
近年來,在國家、省、州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我縣不斷加強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與監督管理工作,特別是近年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於生態文明建設大局,全面推進天然草原植被恢復與建設、鼠蟲害防治工程、退牧還草和優良牧草示範種植推廣,大力開展草原法制宣傳活動,開展草原監理執法工作,加快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現代草原畜牧業,全縣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與監督管理工作成效顯著。
2013年,全縣草食牲畜肉產量1216噸,奶產量達522噸,各類牲畜存欄10.8萬頭(只、匹),其中草食牲畜存欄25.36萬羊單位、出欄4.09萬羊單位,出欄率達45.29%,畜牧業產值達1058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對我縣農村牧區保持穩定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貢獻顯著提高。
(三)2013年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情況
按照州政府批覆的《黑水縣2013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實施方案》,2013年,我縣到位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1203.35萬元,主要用於實施禁牧49萬畝,草畜平衡162.4萬畝,對8845純牧戶給予生產資料綜合補貼,實施3.2萬畝人工草地的牧草良種補貼,實施100頭氂牛種公牛的畜牧良種補貼和省級配套項目打貯草、暖棚等建設。通過全縣上下共同努力,我縣於2013年底基本完成了《實施方案》確定的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較好的預期工作成效。
一是全面落實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兩項制度”。實施草原禁牧49萬畝,草畜平衡162.4萬畝,全面落實禁牧、草畜平衡措施。健全完善草原監理執法體系,全縣鄉鎮設立了專兼職的草原監管工作人員;按照《阿壩州村級草原管護員管理辦法(試行)》聘用了121名村級草原管護員,認真開展草原管護巡邏巡查工作。制定了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考核驗收辦法,逐鄉逐村逐戶開展牧戶考核工作,並將考核情況予以公開公示。在牲畜出欄、牧草收割的高峰期,實行抓村組幹部、抓黨員、抓養殖大戶的示範帶動效益,鼓勵牧戶出售牲畜、貯備牧草,鄉村成立督查組督促牧戶出欄超載牲畜,核實牧戶開展超載減畜出欄情況、種草貯草情況,確保實現“增草減牧、肥畜增收”。
2013年底,全縣出欄草食牲畜折合4.09萬羊單位,存欄草食牲畜25.36萬羊單位,超載率7.8%,基本達到草畜平衡。
二是及時兌現發放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堅持“先驗收、再公示、後兌現、錢到戶”的原則,積極向考核合格牧戶兌現補助獎勵資金,兌現發放草原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以及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總計979.85萬元,占應兌現補助獎勵資金的100%,其中:兌現禁牧補助資金294萬元,草畜平衡獎勵資金243.6萬元,生產資料綜合補貼442.25萬元。採購、發放康巴垂穗披鹼草、川草1號老芒麥等優良牧草種子39.733噸,全部以草種實物形式發放80萬元牧草良種補貼,今年將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萬畝、多年生人工草地1.2萬畝,占完成任務的100%。組織牧戶完成引購氂牛種公牛90頭,占完成任務的90%。
三是精心實施省級配套項目。我縣2013年草原補獎政策省級配套項目資金總計123.5萬元,主要建設人工打貯草基地0.5萬畝、推廣突破性優良草種5噸,牲畜暖棚40戶3200萬平方米,牲畜改良點2個。截止2014年4月,完成40戶牲畜暖棚建設任務,剩餘建設任務將在今年6月底以前全面完成。
四是有序推進草原確權承包以及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在鞏固以前草原承包成果的基礎上再核實再複查,完成草原確權承包補換髮承包契約和使用證工作,完成草原承包212.87萬畝,依法明確草原權屬。認真實施基本草原劃定工作,完成基本草原劃定工作的登記上圖、公示公告、設立標誌、建立檔案等工作任務,把已確定的禁牧區、草畜平衡區全部納入基本草原保護範圍,劃定基本草原211.4萬畝,將81.8%的天然草原納入基本草原保護範圍,加強基本草原保護。認真開展草原征占用管理,依法徵收草原植被恢復費和植被恢復保證金。
三、2014年工作思路及目標任務
(一)工作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堅持生態優先、以人為本,統籌兼顧草原生態、牧民生計、牧業生產,緊扣“草原增綠、牧業增效、牧民增收”目標,全面落實草原承包工作,全面完成基本草原劃定,進一步鞏固和推進草畜動態平衡,大力實施草原畜牧業增草肥畜、轉型提質工程,加快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綜合施策,切實建立適合我縣牧區的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促進我縣牧區又好又快發展,努力把黑水縣建設成為“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和“四川生態經濟成長極”。
(二)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協調發展的原則。立足生態安全,牢固樹立草原生態與牧業生產、牧民生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理念,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把草原生態保護與畜牧業生產發展、牧民增收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力求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統一,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畜產品供給,促進牧業增效、牧民持續增收。
——明晰責權,補獎到戶的原則。明確草原的使用權、經營權和管護責任,堅持草原國家所有、承包到戶、權責到戶。建立依法監管、社會監督、村民管護相結合管理制度。以鄉鎮或村組為單元確定禁牧草原和草畜平衡面積,並將草原面積、補獎內容、標準及責權利分解明確到牧戶,根據考核驗收結果將補獎資金直接兌現到戶。
——政策引導,多措並舉的原則。以國家補獎政策為引導,各級切實採取“減畜、增草、提質、轉人、轉變生產方式”等綜合配套措施,並將遊牧民定居、退牧還草工程、牧區扶貧開發等重大工程建設與補獎機制的建立有機結合,形成政策和投資合力,多措並舉,整體推進。
——因地制宜,科學實施的原則。充分尊重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進一步細化實化工作方案,創新工作方法,健全考核監管機制,接受社會監督,科學推進補獎政策的落實。
(三)主要任務及目標
2014年,全縣繼續實施草原禁牧補助49萬畝,繼續實施草畜平衡獎勵162.4萬畝;繼續實施3.2萬畝人工種草牧草良種補貼政策,補貼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萬畝,補貼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1.2萬畝(5年完成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6萬畝);實施8845戶純牧戶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補獎政策深入有效規範實施,草原承包經營責任制全面落實,基本草原劃定全面完成,草畜平衡得到鞏固完善,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全面推行,草原植被進一步修復,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牧民收入穩步增加,基本實現草畜平衡。
四、補獎政策實施內容
根據農業部、財政部指導意見、省政府實施意見和省財政廳《關於安排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通知》(川財農〔2013〕403號)、阿壩州財政局《關於下達2014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的通知》(阿州財農〔2014〕3號),結合我縣牧區草原生態、牧業生產和社會發展實際,我縣2014年實施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的具體內容有:
(一)草原禁牧補助
1.實施區域:在劃定的草原禁牧區實施,以鄉(鎮)或村組(場)為基本單元實行禁牧封育管理。共涉及全縣15個鄉鎮、6041戶。
2.實施面積:全縣繼續實施草原禁牧補助49萬畝,其中:沙石多鄉6.5萬畝;紅岩鄉1萬畝;洛多鄉5.97萬畝;瓦缽梁子鄉1萬畝;晴朗鄉5萬畝;慈壩鄉3萬畝;卡龍鎮5萬畝;蘆花鎮12萬畝;雙溜索鄉0.5萬畝;木蘇鄉1.03萬畝;龍壩鄉2萬畝;石雕樓鄉1萬畝;色爾古鄉1萬畝;扎窩鄉2.5萬畝;知木林鄉1.5萬畝。(分鄉鎮任務詳見附表3)
3.補助標準:每畝補助6元。
4.補助對象:承包草原並履行禁牧義務的牧戶。
(二)草畜平衡獎勵
1.實施區域:在劃定的草畜平衡區實施,以村組(場)為基本單元實行草畜平衡管理,落實草畜平衡制度。共涉及全縣18個鄉鎮(場)、13016戶。
2.實施面積:全縣繼續實施草畜平衡獎勵162.4萬畝,其中:沙石多鄉27.54萬畝;紅岩鄉2.71萬畝;洛多鄉6.24萬畝;瓦缽梁子鄉3.94萬畝;晴朗鄉20.84萬畝;慈壩鄉0.82萬畝;卡龍鎮13.58萬畝;縣牧場10.56萬畝;蘆花鎮47.75萬畝;雙溜索鄉1.52萬畝;木蘇鄉3.72萬畝;龍壩鄉1.41萬畝;石雕樓鄉5.98萬畝;色爾古鄉3.03萬畝;扎窩鄉2.78萬畝;知木林鄉6.4萬畝;麻窩鄉1.99萬畝;維古鄉1.59萬畝。(分鄉鎮任務詳見附表3)
3.獎勵標準:每畝獎勵1.5元。
4.獎勵對象:承包草原且未超載或履行超載牲畜減畜計畫的牧戶。
5.減畜計畫:根據草原載畜能力逐戶核定天然草原合理載畜量,對超載放牧的區域和牧戶按照“穩步推進、三年到位”的原則,實行超載減畜,制定減畜計畫和目標,分年落實減畜計畫和任務,分步推進草畜平衡。據統計核定,截止2012年底,我縣已把實際載畜量控制在合理載畜量的±10%範圍內,基本實現草畜動態平衡,沒有減畜任務。
(三)牧民生產性補貼
1.牧草良種補貼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五年達標”的要求,集中資金開展建設,五年內採用分步建設的辦法,將多年生人工草地全部更新,確保建成一片,見效一片;每年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確保當年建設,當年見效。
(1)實施區域:現有人工種草保留面積並納入2014年度實施計畫的慈壩、卡龍、蘆花、木蘇和色爾古5個鄉鎮。
(2)實施面積:繼續實施牧草良種補貼3.2萬畝。2014年,完成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萬畝、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1.2萬畝。(分鄉鎮任務詳見附表3)
(3)補貼標準: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每畝每年補貼10元的草種;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每畝一次性補貼50元的草種。
(4)補貼對象:按規劃要求建植人工草地的牧戶。
2.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
(1)實施對象:2009年底統計的已承包草原且目前仍從事草原畜牧業生產的純牧戶。全縣總計補貼牧戶8845戶,其中:沙石多鄉378戶;紅岩鄉861戶;洛多鄉576戶;瓦缽梁子鄉816戶;晴朗鄉824戶;慈壩鄉273戶;卡龍鎮257戶;蘆花鎮1439戶;雙溜索鄉188戶;木蘇鄉399戶;龍壩鄉266戶;石雕樓鄉911戶;色爾古鄉269戶;扎窩鄉865戶;知木林鄉523戶。(分鄉鎮任務詳見附表3)
(2)補貼標準:每戶補貼500元。
3.畜牧品種改良補貼
按照農業部、財政部2014年畜牧良種補貼項目實施指導意見和省、州畜牧、財政部門印發的年度實施方案執行。
五、補獎資金安排
(一)資金安排計畫
2014年國家下達我縣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資金總計1059.85萬元(不包括畜牧良種補貼資金),具體分配安排如下:
沙石多鄉99.21萬元;紅岩鄉53.115萬元;洛多鄉73.98萬元;瓦缽梁子鄉52.71萬元;晴朗鄉102.46萬元;慈壩鄉44.38萬元;卡龍鎮81.72萬元;縣牧場15.84萬元;蘆花鎮254.575萬元;雙溜索鄉14.68萬元;木蘇鄉37.21萬元;龍壩鄉27.415萬元;石雕樓鄉60.52萬元;色爾古鄉29.495萬元;扎窩鄉62.42萬元;知木林鄉44.75萬元;麻窩鄉2.985萬元;維古鄉2.385萬元。
1.草原禁牧補助:49萬畝×6元/畝=294萬元,其中:沙石多鄉39萬元;紅岩鄉6萬元;洛多鄉35.82萬元;瓦缽梁子鄉6萬元;晴朗鄉30萬元;慈壩鄉18萬元;卡龍鎮30萬元;蘆花鎮72萬元;雙溜索鄉3萬元;木蘇鄉6.18萬元;龍壩鄉12萬元;石雕樓鄉6萬元;色爾古鄉6萬元;扎窩鄉15萬元;知木林鄉9萬元。
2.草畜平衡獎勵:162.4萬畝×1.5元/畝=243.60萬元,其中:沙石多鄉41.31萬元;紅岩鄉4.065萬元;洛多鄉9.36萬元;瓦缽梁子鄉5.91萬元;晴朗鄉31.26萬元;慈壩鄉1.23萬元;卡龍鎮20.37萬元;縣牧場15.84萬元;蘆花鎮71.625萬元;雙溜索鄉2.28萬元;木蘇鄉5.58萬元;龍壩鄉2.115萬元;石雕樓鄉8.97萬元;色爾古鄉4.545萬元;扎窩鄉4.17萬元;知木林鄉9.6萬元;麻窩鄉2.985萬元;維古鄉2.385萬元。
3.牧民生產性補貼:總計522.25萬元,其中:沙石多鄉18.9萬元;紅岩鄉43.05萬元;洛多鄉28.8萬元;瓦缽梁子鄉40.8萬元;晴朗鄉41.2萬元;慈壩鄉25.15萬元;卡龍鎮31.35萬元;蘆花鎮110.95萬元;雙溜索鄉9.4萬元;木蘇鄉25.45萬元;龍壩鄉13.3萬元;石雕樓鄉45.55萬元;色爾古鄉18.95萬元;扎窩鄉43.25萬元;知木林鄉26.15萬元。
(1)牧草良種補貼:總計80萬元,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0萬元,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60萬元,其中:慈壩鄉11.5萬元;卡龍鎮18.5萬元;蘆花鎮39萬元;木蘇鄉5.5萬元和色爾古鄉5.5萬元。
①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2萬畝×10元/畝=20萬元,其中,慈壩鄉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3萬畝,補貼3萬元;卡龍鎮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5萬畝,補貼5萬元;蘆花鎮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1萬畝,補貼10萬元;木蘇鄉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1萬畝,補貼1萬元;色爾古鄉建植一年生人工草地0.1萬畝,補貼1萬元。
②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1.2萬畝×50元/畝=60萬元,其中:慈壩鄉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17萬畝,補貼8.5萬元;卡龍鎮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27萬畝,補貼13.5萬元;蘆花鎮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58萬畝,補貼29萬元;木蘇鄉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09萬畝,補貼4.5萬元;色爾古鄉更新多年生人工草地0.09萬畝,補貼4.5萬元。
(2)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8845戶×500元/戶=442.25萬元,其中:沙石多鄉18.9萬元;紅岩鄉43.05萬元;洛多鄉28.8萬元;瓦缽梁子鄉40.8萬元;晴朗鄉41.2萬元;慈壩鄉13.65萬元;卡龍鎮12.85萬元;蘆花鎮71.95萬元;雙溜索鄉9.4萬元;木蘇鄉19.95萬元;龍壩鄉13.3萬元;石雕樓鄉45.55萬元;色爾古鄉13.45萬元;扎窩鄉43.25萬元;知木林鄉26.15萬元。(分鄉鎮資金安排詳見附表3)。
(二)資金髮放方式
在有農村金融網點的地方,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民生產資料綜合補貼資金採用“一卡通”或“一折通”方式,將補獎資金直接發放兌現到履行義務、考評合格的牧戶。牧草良種補貼由州組織指導、分縣採購,以草種實物形式直接分發到建植人工草地的牧戶。
六、實施進度安排
(一)2014年3—5月:編報、批覆2014年度實施方案。
(二)2014年6—12月:下撥資金;簽訂責任書;全面完成基本草原劃定工作,6月底以前在完成縣級自查、州級檢查驗收的基礎上申請省級抽查驗收;全面落實草原承包工作,全面完成草原承包契約、使用證補換髮到戶(聯戶)並進行全面總結;補充、完善管理信息系統,提交審核;組織指導草種採購;開展草原執法監督檢查、監測;開展牧戶考核驗收;發放兌現補獎資金及實物等。
(三)2015年1—6月:開展2014年度收尾總結工作和績效考評工作等。
七、主要措施
(一)工作推進措施
今年是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的第四年,要圍繞年度工作任務,明確工作重點,制定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科學有序推進。
1.落實草原承包,完善基礎工作。一是全面深化完善草原承包工作。按照《四川省進一步落實完善牧區草原承包經營制度工作推進方案》,對實地核實、村級公示、證書發放、建檔驗收等草原承包各環節的工作進行查漏補缺,達到草原承包每戶每宗地的人、地、證相符,圖、表、冊一致的工作目標,力爭年底前取得重大進展,為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工作打好基礎。二是全面完成基本草原劃定工作。按照省畜牧食品局《關於印發牧區2013年基本草原劃定工作推進方案及技術要點的通知》要求,對照基本草原劃定各階段工作任務查漏補缺,規範整理完善基本草原劃定檔案資料,6月底以前完成縣級自查、州級檢查驗收,申請省級抽查驗收。三是更新完善管理信息系統。在2011年、2012年管理信息系統通過省級審核的基礎上,結合2013年補獎政策的實施,填寫、上報相關信息,於8月底以前提交審核2013年管理信息系統數據,10月底以前提交審核牧草良種補貼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加強系統的日常維護和管理,確保系統順利運行。全面完成數位化上圖工作。四是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縣、鄉結合實際,進一步制定完善有關配套辦法和規章,確保政策實施有章可循。
2.落實禁牧管理,確保禁牧成效。繼續對禁牧草原採取強制禁牧措施,嚴格禁牧管理,確保禁牧效果,加快嚴重退化草原生態恢復。一是全面落實禁牧責任。按照“誰禁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把禁牧管理責任落實到鄉、村、戶,層層簽訂禁牧責任書(契約書),明確雙方責權利。二是嚴格執行禁牧制度。嚴格執行《四川省草原禁牧管理辦法》和縣、鄉、村實施禁牧管理的有關規定,實施強制性禁牧管理,依法處理在禁牧期內違反規定私自解除禁牧、擅自放牧、偷牧、破壞禁牧圍欄及禁牧標示等行為。三是切實加強禁牧監管。進一步把禁牧制度的相關規定和禁牧保護的相關措施,納入“鄉規民約”和“村規民約”,並逗硬執行,強化牧民對禁牧管護的自我約束;進一步完善村級草管員管理制度,加強管理培訓,明確管護職責,充分發揮村級草管員的作用;切實健全完善村民自我管護、縣鄉巡查抽查、業務部門監理監測的禁牧監管聯動機制,加大違反禁牧行為的查處力度,真正把禁牧管護責任落到實處。四是落實工程治理措施。實施禁牧補貼的草原要結合退牧還草工程、川西藏區生態保護建設規劃退化草地治理項目,採取草原改良、草原補播、沙化退化治理等綜合措施,發揮綜合治理效果。結合牧區扶貧開發、現代草原畜牧業試點示範項目等,探索牧民轉移安置、轉產創業的有效途徑和方式,確保禁牧草原“禁得下、穩得住、不反彈”。
3.落實減畜計畫,實現草畜平衡。通過2011—2013年三年的努力,全縣牲畜超載率下降到7.8%,實現了草畜動態平衡。一是嚴格執行草畜平衡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四川省<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實施辦法》以及《農業部草畜平衡管理辦法》、《四川省牧區草畜平衡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建立牲畜出售激勵機制,強制出欄超載牲畜;認真落實休牧輪牧制度,推行草畜改良、舍飼圈養、增草肥畜等綜合措施,嚴禁超載過牧,切實減輕天然草原的放牧壓力。二是認真開展人工種草貯草工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科學規劃實施草原補播、抗災保畜打貯草基地、戶營打貯草基地等人工草地建設項目,明確項目建設地點、建設方式以及建設面積,確保全縣人工飼草地總量只增不減。要實施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牧草良種補貼、戶營打貯草基地等正在實施的人工種草項目,為草食牲畜舍飼半舍飼養殖提供充足的飼料,降低天然草原載畜量,實現和維護好草畜平衡。三是認真開展草畜平衡巡查考評。將出欄減畜納入“村規民約”,明確出欄減畜目標和責任,監督管理草畜平衡工作,認真開展草畜平衡考評和減畜目標考核,嚴格逗硬考核工作,確保年度減畜目標任務完成,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四是拓寬畜產品銷售渠道。抓好畜產品加工和促銷,發揮畜產品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行銷大戶和農牧民經紀人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提高牧區畜產品加工能力,積極拓展畜產品外銷市場和渠道。
4.落實生產補貼,轉變生產方式。認真落實生產性補貼政策,著力轉變生產方式,切實解決禁牧和草畜平衡牧民的生計和發展問題,確保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一是實施好畜牧品種改良補貼。按照國家和省實施畜牧良種補貼的要求,編制《2014年畜牧良種補貼實施方案》,並按方案和任務要求,認真組織種畜鑑定、採購、發放和建卡登記工作,指導牧民科學有序開展品種改良,加快牲畜改良點建設,加大對牧戶的養殖技術培訓,推廣良種良法,提高牲畜生產性能,縮短飼養周期,提高養殖效益。二是實施好牧草良種補貼。實行縣統籌、州監管、省指導的機制。各鄉鎮按照批覆的年度實施方案,牧草良種由州組織指導、分縣採購,各鄉鎮負責草種分發,縣補獎辦負責技術指導、督促種植和檢查驗收工作,確保人工種草任務完成和建設效果。結合落實牧草良種補貼,加大投入,完善配套措施,認真實施國家、省和州安排的人工種草項目,管理運行好打貯草基地,大力開展優質牧草繁育推廣,切實建立高產優質人工飼草基地,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增加飼草料供給,減輕天然草地負載,增強牧區抗災保畜能力。三是落實好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確保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直補到戶,減少牧民生產成本。四是結合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牧區扶貧開發工程、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資金項目以及川西藏區生態保護建設規劃項目,大力開展牲畜棚圈、現代家庭牧場等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推行舍飼半舍飼養殖方式,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推廣規模養殖新技術,提高牧區科學養殖水平。五是按照《四川省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規劃》、《阿壩州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大力推進牧區現代草原畜牧業發展進程,鼓勵、引導牧民由“靠天養畜”的傳統方式向科學養畜、健康養畜的現代畜牧業經營方式轉變,加快牧區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步伐。
(二)保障措施
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政策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強牧惠牧工程和民生工程,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保障,確保政策平穩有效運行。
1.加強組織協調,建立行之有效工作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草原補獎政策實施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縣、鄉人民政府及時調整充實落實草原補獎政策工作領導小組,由政府“一把手”任組長,黨委和政府的分管領導任副組長,財政、畜牧、發改、司法、公安、統計、審計、監察、宗教、信用聯社等相關部門為成員,負責組織、管理、協調、督促、檢查、指導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從畜牧和財政等部門抽調精幹力量,專門負責補獎政策的落實推進和監督管理工作,形成統一組織領導、統一協調指揮、統一推進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統一考核評價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格局,做到組織領導到位、監督管理到位、考核獎懲到位,形成強大工作合力。領導小組認真研究制定年度補獎工作推進方案,明確工作重心和主攻方向,落實工作舉措。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基層實情和最新工作動態,協調解決基層困難,著力破解政策落實過程中的難點、焦點問題。
2.嚴格資金監管,規範安全發放補獎資金。按照財政部、農業部《中央財政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省財政廳、省畜牧食品局《四川省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以及州財政局、州畜牧獸醫局《阿壩州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資金管理實施細則》要求,制定補充規定,嚴格執行專賬管理、專賬核算、封閉運行、專款專用的要求,切實加強資金管理,推行“一卡通”“一折通”發放方式,規範資金髮放程式,強化資金髮放過程中各環節的監督監管,特別要加強“一卡通”“一折通”兌現補獎資金的後續監管和檢查,確保補獎資金安全到戶,資金髮放對象、發放金額零誤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套取和虛報冒領。政策實施中各項資金如有結餘,須逐級上報省級財政部門同意後可結轉下年同科目使用,不得自行跨科目調劑或挪作他用。將補獎資金納入“州審縣”範圍,實行州級審計,強化資金專項審計,保障資金使用安全和資金使用效益。
對照2013年省審計廳開展2011年至2012年度草原生態建設資金的專項審計調查報告,按照審計要求逐一整改落實,嚴格規範資金管理、使用、核算以及專項資金統籌規劃,切實加強草原生態建設項目管理和資金監管,杜絕今後發生類似行為。特別是牧戶戶號重複、銀行卡號重複、戶籍信息不準確等問題,要在全縣範圍內進行全面清理,認真核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牧戶基礎信息,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清理整改,嚴格規範執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3.配套政策制度,保障補獎政策有效實施。縣、鄉人民政府研究制定改善畜牧業生產條件、轉變畜牧業生產方式、發展牧區現代草原畜牧業等措施,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資金投入,加強項目配套,並注重與國家天然草原退牧還草工程和牧區扶貧開發等現有工程和政策銜接,形成政策和投資合力,最佳化生產布局和畜群結構,提高科學飼養和經營水平,加快牲畜出欄周轉,增加生產效益,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收,為補獎政策實施提供有力的政策和投入保障。結合草原補獎政策中期評估情況,及時調整完善配套政策制度,為下一步政策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4.加強培訓宣傳,營造補獎工作良好氛圍。通過舉辦專題業務培訓會以及工作交流座談會,加強對縣、鄉、村政策實施管理人員的培訓;採取農牧民民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向牧民民眾宣講政策培訓技術。及時採集報送工作動態、工作成效、先進事例和鮮活經驗,在政府入口網站、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等媒介廣泛宣傳工作動態以及成效,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縣、鄉設立補獎工作專題簡報,各鄉鎮要保證每個月向縣補獎辦上報1—2條工作信息,每月報送工作進展報告,按時報送“雙月報”、“半年報”,確保補獎工作下情上知、信息暢通。
5.加大督導考核,強力推動工作有效開展。一是逐級簽訂目標責任。堅持補獎政策目標、任務、責任、資金“四到縣、鄉、村、戶”,縣、鄉、村、戶層層簽訂年度目標責任書,將補獎政策的落實納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重要內容,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落實年度目標考核制度。鄉鎮人民政府與村民委員會和牧戶簽訂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及減畜責任書(契約書),嚴格逗硬獎懲。二是建立健全監督檢查機制。採取政府監督檢查、社會公開監督、牧民自我監督和依法查處相結合的方式,對查出的問題要及時糾正並督促限期整改,切實加大政策實施監督檢查力度。繼續開展牧區牲畜出欄和種草貯草競賽活動,要採取有力措施鞏固全面禁養成果。三是認真開展牧戶考核驗收。建立科學有效的牧戶考核驗收制度,堅持“先驗收、再公示、後兌現、錢到戶”的原則,認真組織開展考核驗收工作,在完成對政策實施牧戶考核驗收和村級公示後,及時將資金足額直補兌現到完成任務、履行責任的牧戶。四是嚴格逗硬績效考核驗收工作。建立健全縣自查驗收、州考核驗收、省考核評價的績效考評制度。績效考評在省、州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由縣鄉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實施,認真負責開展年度補獎政策落實情況績效考評工作,依據考評結果,逗硬有關獎罰措施。縣領導小組要制定績效考核辦法,科學合理設定考核考評細則,開展對鄉鎮的績效考核工作,完善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在績效考核結束後通報績效考核結果,向鄉鎮兌現績效獎勵資金,用於落實草原補獎政策工作日常辦公經費。
6.加強監理監測,保護補獎政策實施成果。要高度重視和切實加強草原監理監測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州、縣、鄉、村四級草原管護聯動網路,在工作力量、工作條件、工作經費等方面強化保障,確保政策順利實施。縣鄉草原監理機構加大對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巡查禁牧區、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況,核查草畜平衡實施區放牧牲畜數量,依法查處和及時糾正違反禁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規定的行為,嚴厲打擊各種破壞草原、損害牧民合法利益的草原違法案件,確保政策實施效果。認真開展草原征占用管理,嚴厲打擊非法征占用草原行為,依法徵收草原植被恢復費和植被恢復保證金,各級草原監測機構建立規範化草原監測和調查制度,建立固定監測點,採用遙感監測與地面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定期開展草原監測工作,及時發布監測信息,實現監測工作的常規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為開展中期評估、科學評估政策實施效果提供技術支撐和科學依據。
7.開展中期評估,收集信息完善政策內容。結合省對州縣開展草原補獎政策績效考評結果,認真梳理,深挖根源,指導、督促各鄉鎮全力抓好整改完善,規範政策實施,確保政策效果。全面翔實收集整理草原補獎政策實施相關資料數據,抽調精幹力量開展草原補獎政策實施中期評估自評工作,全面、科學總結草原補獎政策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配合農業部、省、州中期評估專家組開展草原補獎政策評估調查,根據評估結果總結經驗教訓,科學合理提出下步工作措施,為下一輪更好地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奠定基礎。
八、效益分析
(一)生態效益
黑水縣位於長江上游,廣袤的草原是青藏高原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空氣、固碳儲氮等多種生態功能,貫徹落實草原補獎政策,推行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能有效保護草原資源,改善草原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為維護草地生態安全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恢復植被,遏制退化。實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可使草地植被覆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通過5年的政策落實,全縣草原植被平均覆蓋率可達到80%。其中:禁牧區草原植被覆蓋率平均達到70%,逐步變成休牧區;通過減畜等綜合措施,使草原超載過牧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並逐步實現草畜平衡,草原得到休養生息,植被平均覆蓋率達到85%以上,使之變成輪牧區或優質的割草地。草原“三化”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生態惡化現狀得到遏制,草原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軌道。二是防沙固土,涵養水源。實施草原禁牧、草畜平衡能加快草原植被的恢復,牧草茂密的莖葉和發達的根系,形成“生物地毯”,大幅度降低地表徑流,減輕降水對表層土壤的沖刷,以及颳風造成的土壤表層的風蝕,有效防止風蝕、水蝕對地表的侵害,從而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有效恢復的草地植被對降水有較好的攔截作用,再加上地表的枯枝落葉經腐爛後有很好的吸水作用;與此同時,草地在自然狀態下,土壤表面分布著無數的孔隙,降雨後雨水可以通過這些孔隙迅速滲入土壤中。在減少地表徑流的同時有效增加地下徑流,逐漸補給江河的水源,對構築長江、黃上游綠色生態屏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三是儲碳固氮,淨化空氣。我縣草原作為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環境狀況世界矚目。通過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恢復良好的草原固碳儲氮和淨化空氣的能力和水平將極大提高。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在進行物質轉化的同時為人類提供潔淨的氧氣,通過固氮作用把空氣中的N2固定下來為自身生長提供原料,從而減少空氣CO2和N2濃度,抑制溫室效應。據有關資料,每畝天然草原年固碳水平可達到66—133公斤,我縣258萬畝天然草原,年可固碳2.58億公斤左右。
(二)經濟效益
1.國家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發放補獎資金979.85萬元,實現牧戶政策性增收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2.建設人工草地3.2萬畝,按每畝新增鮮草1000公斤,年增產鮮草3200萬公斤,每公斤0.2元的價格測算,年可新增效益近64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實施牧草良種補貼,加強人工種草,將大幅度增強飼草生產能力,增加牧民收入。
(三)社會效益
一是有利於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落實科學發展觀。黑水縣屬於邊遠地區、落後地區和生態脆弱區,與內地農業相比,牧業抵禦風險的能力更弱;與農民相比,牧民的增收渠道更單一;與農區相比,牧區統籌城鄉發展的難度更大。草原生態惡化、承載力下降,牧民增收緩慢,還將使我縣牧區經濟社會發展與農區差距進一步拉大。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從增加牧民收入、促進牧業發展入手,可以有力增強牧區發展後勁,為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二是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牧區穩定,促進構建和諧社會。我縣是藏民族聚居區。貫徹落實草原補獎政策,改善牧區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有利於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利於牧民和睦相處,安居樂業,能夠為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主義新牧區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