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廟漢墓群
- 位於:郟縣白廟鄉黑廟村西北
- 墓群面積:約4萬平方米
- 屬於:大型墓群
- 發掘時間:2010.7—2011.5
發掘工作,其他發現,價值意義,
發掘工作
該墓群地勢為東高西低,東部土層較厚,西部土層較薄,墓葬開口於耕土層下。通過發掘發現,這批墓葬大部分被盜掘過,破壞嚴重。其墓葬形制,土坑豎穴墓約占5%,土坑豎穴空心磚墓約占30%,其餘為帶有長梯形斜坡墓道的小磚券室墓。其中小磚券室一般都建在墓道前方或兩側的洞室內。較大型或中型墓葬往往有石門、石門楣等畫像石類建築物,其正面大都雕刻有雙龍食魚、龍虎爭羊首、伎人樂舞、武士執盾守門、文吏迎客等內容。空心磚上大都模印有乳丁紋、樹葉紋、松樹紋、捲雲紋等;小磚絕大多數是長方體的平磚,也有少量的子母磚與楔形磚,不少磚的側面模印有五字形紋或重疊人字形紋。
在該墓群幾座未被盜掘過的畫像石墓中,有一座極具代表性,它不僅形制規模最大,而且出土有金、銀、銅、鐵、陶器等60餘件。按其規模推測,這是東漢時期一位莊園主的墓葬。該墓由長梯形斜坡墓道、甬道、前室、後室四部分組成,前後室皆設定有畫像石的墓門與室門。前室為橫長方形,後室分為並列的三個棺室。根據隨葬器物可推知中間棺室的墓主人為男性,南北兩個棺室的主人為女性,應是男性墓主人的嫡妻與侍妾。據發掘時對填土的觀察,此三具木棺應是先後分三次埋入這座墓葬中的。估計在為男性墓主人建造墓穴時,特意為另外兩個棺室預留了位置。前室主要放置陶罐、瓮、盤、豆、灶、井、釉陶盤口壺、銅簋、銅盤、銅樽、鐵劍等器物;後室中三個棺室的隨葬器物因性別的不同而有較大差異,中間的棺室內放置有一柄銅劍、鐵削、鐵刀等,墓主人戴有兩枚金戒指,兩旁的墓主人戴的是銀戒指、銀手鐲與水晶、瑪瑙、琥珀串聯而成的腕飾;三個棺室相同的是各隨葬有一面銅鏡和數十枚五珠銅錢。
其他發現
值得一提的是,在該墓群中還發現一座戰國晚期墓與一座秦人墓,戰國晚期墓中的鼎、盒、壺、盉陶器組合顯示出戰國末期的特徵,秦人墓所出小口廣肩陶罐明顯帶有秦代風格。從墓葬形制與隨葬器物可以看出,這批墓葬的埋葬年代始於戰國末年,歷經秦代、西漢早中期,至東漢時期。其墓主人的身份絕大多數是西漢至東漢時期的平民,也有個別富裕地主或莊園主。
價值意義
這次考古發掘,為研究郟縣一帶兩漢時期考古學文化面貌,與當時東漢時期的地主莊園經濟以及地主、平民的生活狀況提供了一批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為建立汝潁河流域平頂山地區的古文化編年譜系增添了一批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