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3年,成立黑崮國小。1982年,黑崮國小合併到高家中心國小。2000年,在校學生達到139名。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2名。 村重視科技人員的培養,有高級農藝師1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糧食2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380公斤,全村總收入23萬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117輛,機車38輛,電話135部,彩電37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僅5.5平方米。1980年,建造了1幢2層科研樓,占地1500平方米。1980年以來,全村共建新房40多幢、160餘間,均為玻璃門窗,青紅瓦房。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92年,村集體投資15萬元,全村吃上了自來水。1993年,投資8.5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2年3月,姜兆順由張匯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同年10月,成立黨支部,姜兆順任黨支部書記,姜明獻任組織委員,喬廷松任宣傳委員。在黨支部的領導下,村里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1945年,組織村民190人,支援萬第戰鬥。1948年,組織234人參加
淮海戰役。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姜兆順、姜玉友、姜兆奎、姜福山、姜玉代、姜玉民、姜永生、姜仙臣、姜從強、姜善良、姜從明。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8個,黨員52名。 1990年,村黨支部被評為海陽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5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保、婦女、青年等組織。曾任村行政組織主要負責人的有姜廷義、姜兆奎、姜玉瑞、姜兆荀、姜書柏、姜從民、姜富海、姜善竹、姜從山、姜恩正、姜從明。 1994年、1996年,村委會被評為海陽模範村民委員會。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