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山中澗村

後山中澗村位於海陽市中部,朱吳鎮東南部,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1.3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後山中澗村
  • 面積:約4平方公里
  • 人口:998人
  • 耕地:131.3公頃
基本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組織建設,

基本概況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楊姓從溝楊家村遷來建村定居。因此處群山環抱,並有一條小河自東向西穿村而過,故命名山中澗村。1962年分為兩個行政村,因本村居北,遂稱後山中澗村。 後山中澗村位於海陽市中部,朱吳鎮東南部,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53′。東與仙人盆村為鄰,南與九嶺夼村接壤,西接煙鳳公路,北與黑崮村、上孫家村相交。隸屬朱吳鎮。 村四周群山起伏,最高海拔518米,素有“海陽屋脊”之稱。從煙鳳公路入村西道約200米處,有一巨石,上刻“鎮妖石”三個大字,是為拍攝著名電影《地雷戰》而立。
沿村道向東至村西頭約1.5公里的山溝,溪水清清,怪石嶙峋,山林茂盛,因拍攝《地雷戰》而聞名。村東北有遠近聞名的跑馬嶺山脈,傳說秦始皇東巡蓬萊時,曾在此跑馬,故名跑馬嶺。山上約有2000平方米的開闊場地,電視轉播台、電信局、聯通等多家單位,均在此地建房設塔,傳遞信息。 全村轄區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31.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芋頭、蘋果、大櫻桃等。 2002年,全村有320戶,998人,全屬漢族。自然增長率為-2.5‰。除張姓、辛姓各2戶外,其餘均為楊姓。

大事記

1940年10月日軍掃蕩,用刺刀挑死本村婦女1人,傷2人。 1941年八路軍進駐,本村解放。 1946年第一個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6年煙臺市電視台在跑馬嶺上建起轉播台。 1997年投資10萬元,安裝自來水。 同年投資12萬元,建起高標準教學樓1棟。 1998年投資30餘萬元,硬化村內街道。 同年引進外資20餘萬元,建起朱吳鄉第一個水果冷風庫,庫容300噸。 1999年3月投資15萬元,拓寬了村通煙鳳公路的道路。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75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30公斤。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提高到380公斤,比1978年增長150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達到549公斤,總產33萬公斤。 1993年以來,村黨支部、村委會發動民眾栽植水果、乾雜果,以大櫻桃為主。2000年,果品收入80萬元。 2002年,全村第一產業總收入430萬元,其中農業250萬元,畜牧養殖業150萬元,其它收入30萬元。 第二、三產業1993年,開始發展第二、三產業。2002年,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320人,總收入665萬元,其中工業215萬元,建築業350萬元,運輸業25萬元,商飲業75萬元。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成立後山中澗國小,學生來自前山中澗和後山中澗兩村。1973年,成立聯合中學,後併入樂畎聯中,村只設立國小。2000年,國小併入樂畎完小,村僅留幼稚園。自建國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學生33人。 村重視科技教育。1993年以來,多次組織人員外出參觀學習,聘請專家來村授課。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只能靠半年糠菜半年糧食維持生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60公斤。1978年,人均糧食400公斤,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改革開放後,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糧食達到750公斤,人均存款餘額2000元,全村有各種機動運輸車165輛,機車32輛,電話158部,彩電220台,電冰櫃45台,洗衣機10台,液化氣灶270餘套。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房屋破爛不堪,住房以草房為主。建國後,經村里統一規劃,大街進行了整修。1998年,村黨支部、村委發動民眾硬化街道路面,並安裝了路燈,有6戶村民住上了樓房。1994-2000年,修成了本村所有的盤山路,人力物力總投資約60餘萬元。 集體福利1983年,村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1995年,投資5萬元,安裝了閉路電視。1997年,建起自來水。後因水源不足,再建蓄水池,解決了村民的吃水問題。1994年開始,逢年過節,村集體對65歲以上的老人都送給款物;對不滿18歲的獨生子女,每年都予以一定的物質獎勵;對考取大專以上的學生,每人獎勵200元。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8年,楊春芳在蜜蜂澗村其親戚家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2年2月,成立黨支部。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9人。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53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楊吉智、楊振林、楊連鳳、楊志坤、楊立法、楊桂君。楊桂君擔任黨支部書記期間,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8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5月,始設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楊明仁、楊俊卿、張還德、楊殿興、楊志敏、楊桂福、楊立法、楊立國、楊桂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