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袋鼠(黑尾沙袋鼠)

黑尾袋鼠

黑尾沙袋鼠一般指本詞條

黑尾袋鼠(拉丁學名:Wallabia bicolor)是袋鼠科中黑尾袋鼠屬中唯一的一個種。與其它小袋鼠相比它在身體結構和繁殖方式上有所不同,因此自成一屬,而沒有被列入大袋鼠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尾袋鼠
  • 拉丁學名:Wallabia bicolor
  • 別稱黑尾沙袋鼠、Black-tailed Wallaby、Swamp Wallaby
  • :動物界
  • :脊椎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 :哺乳綱
  • 亞綱:後獸亞綱(又稱有袋亞綱)
  • :有袋目
  • 亞目:袋鼠亞目
  • :袋鼠科
  • :黑尾袋鼠屬
  • :黑尾袋鼠
  • 分布區域:澳大利亞
  • 學科:生命科學
形態特徵,繁殖,生活習性,種群分布,保護現狀,引申閱讀,經濟價值,相關醫學,

形態特徵

黑尾袋鼠面部有一條淺色帶紋,腳爪和尾端常黑色。體長66~85厘米、尾長64~86厘米、體重10~21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眼大、耳長、前肢小、後肢長、尾粗長、體毛呈赤黑色雌獸的腹部有一個育兒袋
形態特徵形態特徵
它們的毛長而粗,背部頭部為紅棕色,腹部橙色,兩側有時為黑色。從有一道白色的線條。黑尾袋鼠與其它大多數袋鼠一樣它們有一條長而有力的肌肉發達的後腿和短的前腿。雄獸比雌獸明顯重得多。

繁殖

雌獸有一向前開的袋,裡面有四個乳頭。懷孕期為33~38天,此後幼獸出生,一胎一般只有一隻幼獸。雌獸在幼獸出生三至七天前就重新交配。新的胚胎首先留在子宮內,一直等老的幼獸斷奶後才出生,或者墮胎。通過這個方式黑尾袋鼠可以很快地生產,每八個月可以產一胎。幼獸在袋內呆八至九個月,15個月後性成熟。估計黑尾袋鼠最長可以活到15歲。
黑尾袋鼠黑尾袋鼠

生活習性

喜歡生活在森林沼澤地帶,單獨或成小群一起生活,夜間覓食;行動敏捷,能迅速地躲避猛獸
黑尾袋鼠黑尾袋鼠
黑尾袋鼠是夜間活動的,不喜成群的動物。它們居住在固定的領域中,但是互相之間不進行領域鬥爭,因此在有些地方可以有許多黑尾袋鼠生活。在運動時它們低頭跳動,在覓食時也會四爪爬行。它們是食草動物,以草類、樹葉樹皮為生。

種群分布

黑尾袋鼠主要分布在澳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從昆士蘭州東部至維多利亞州和南澳洲的東部。它們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上!
黑尾袋鼠

保護現狀

雖然人類的活動縮小了黑尾袋鼠的生活環境,但是它們依然非常常見和廣泛分布。它們不容易受威脅
黑尾袋鼠

引申閱讀

袋鼠的起跑方式
現代競技跑步中的起跑技術分為站立式和蹲踞式兩種,而短跑運動中最好的起跑技術是蹲踞式。蹲踞式起跑又可分為:普通式(自1888年開始採用);長子彈式(自1930年開始採用);子彈式(自1911年開始採用)。
以上幾種起跑技術,無論哪一種,都是從蹲踞式起跑技術沿革而來的。那么,蹲踞式起跑又是怎樣產生的呢?
1888年,澳大利亞短跑運動員舍里爾在觀察黑尾沙袋鼠的奔跑時發現,它們在起跑前總是先彎曲一下身子,腹部幾乎貼進地面,然後靠其強有力的後腿一蹬,便以子彈出膛般的神奇速度奔跑起來。舍里爾由此受到啟發。在仔細分析袋鼠的起動特點以後,他認為這種起跑方式若能運用到短跑技術中也會帶來奇蹟。於是是,他就模仿黑尾沙袋鼠的起跑姿勢,並結合短跑運動的特點,發明了在當時被認為是“短跑技術革命”的起跑技術——蹲踞式起跑。舍里爾首先採用了這種起跑技術,從而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短跑成績。此後,蹲踞式起跑技術風靡一時,對現代短跑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那么蹲踞式起跑技術為什麼能提高速度呢?人們在研究了黑尾沙袋鼠的起跑狀態後得到了啟迪。原來,黑尾沙袋鼠身體高大,有時還攜帶幼仔,體重就更大了。如果黑尾沙袋鼠採用站立式起跑,就很難克服本身偌大的體重所產生的靜止阻力,即使跑動起來,其初速也不會太大。但是,當它們的身體彎曲下去之後,就產生了兩個有利因素:一是袋鼠的身體重心降低了,這樣在起動、奔跑和跳躍時就增加了向前的水平分力和衝力。二是充分利用了自身形態結構上的特點,特別是很好地發揮了其強有力的後腿的蹬伸作用,使其能迅速地擺脫靜止狀態,獲得較大的起動速度(因為後蹬力越大,地面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獲得的初速度也就越大)。所以,黑尾沙袋鼠奔跑起來就能疾馳如飛。
黑尾沙袋鼠的這種起動姿勢是符合生物力學原理的。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分析,肌肉在收縮前先拉長,可以提高肌肉的張力,有利於發揮肌肉的收縮能力。蹲踞式起跑能使臀肌、大腿前面的股四頭肌和小腿後面的三頭肌被拉長,使這些肌肉群處於收縮前的“繃緊”狀態。在後蹬起動的一剎那,就會產生相當大的爆發力。再加上蹲踞起跑時,其身體重心低,支撐反作用力向前的分力大,所以能產生巨大的前衝力,提高了起動時的初速度,從而提高短跑運動的成績。

經濟價值

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徵之一,袋鼠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澳大利亞現有6000萬隻野生袋鼠,袋鼠肉製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市場每年可帶來1.72億美元的收益。
黑尾沙袋鼠黑尾沙袋鼠
袋鼠皮具有獨特的纖維結構,是製革的優良原料,袋鼠皮的張幅約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袋鼠皮的膠原纖維束與一般哺乳類動物皮(如牛皮)的膠原纖維束相比,編織形式不同,大部分膠原纖維束平行於皮面呈波浪式層狀編織,不同層次間相互交錯連線,層與層之間的交錯角小於90°,各部位膠原纖維的編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緊密程度上稍有差別,一般臀部和頸部較厚,而腹部較薄,袋鼠皮的彈性纖維較小,但分布比較均勻。
澳大利亞之所以讓袋鼠作為國徽上動物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永遠只會往前跳,永遠不會後退。希望人們也有像袋鼠一樣,永不退縮的精神。

相關醫學

有趣的是,袋鼠媽媽這一套奇妙的育兒方法,還引起了醫學家的興趣。1984年,兩位美國醫生從袋鼠的育兒方法得到啟示,發明了一種養育人的早產嬰兒的新方法。早產嬰兒的生活力很差,過去都是放在醫院的暖箱裡養育的。沒有暖箱,早產嬰兒很容易死亡。這兩位醫生掛一個人工製造的育兒袋,嬰兒放在育兒袋裡,又溫暖,又能及時吃到媽媽的奶。而且,嬰兒貼著媽媽的身體,聽著媽媽的心跳,生活力可以大大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