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唇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草食性皮、肉、藥、觀賞兼用的小動物。為兔形目、鼠兔科,別名高原鼠兔,嗚聲鼠。藏醫稱“阿鳥那”。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VU)。已被入列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唇鼠兔
- 拉丁學名:Ochotona curzoniae (Hodgson)
- 別稱:高原鼠兔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目:兔形目
- 科:鼠兔科
- 屬:鼠兔屬
- 種:黑唇鼠兔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保護級別,防治方法,
外形特徵
外形:體型與川西鼠兔相近,惟體重較輕。體長120-188.4毫米,亦較川西鼠兔略短,耳較大。
毛色:夏季毛色,鼻尖及唇周黑色,眼周具窄的淡棕色眼圈,耳背面黑棕色,內面沙黃色,有明顯的淡色耳緣,兩耳後具明顯淡色區。背毛色自吻端至尾基為沙黃褐色,體側色澤較淡,近於沙黃棕色;腹毛污白色以皮膚淡黃色,頸下、兩腋及腹中部具一個“y”形棕黃色縱條區。足背淡黃,腹面淡棕。冬毛較夏毛淡白,整個體背呈沙黃色;腹面污白,中部“Y”形縱條呈淡棕黃色。耳緣呈白色。
頭骨:側面觀,呈弧形,眶前區鼻骨後緣微凹,額骨隆起。腦顱部前1/3較為隆起,後部乎坦,具人字脊。顴弓粗壯。門齒孔與齶孔融合成一三角形大孔。聽泡大而鼓凸,平均長為12.5毫米。
成鼠體重200克,身長12厘米左右,面似兔,耳朵比兔短,它的軀背毛色呈黃褐色,頸背有白色或黃色斑腹面灰白色,唇部四周及鼻端黑褐色,尖端呈白色。黑唇鼠兔是典型的高山草原鼠類。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於黑龍江、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國外分布於尼泊爾、錫金。
生活習性
黑唇鼠兔棲息于海拔3200米-5200米植物疏稀的懸岩亂石堆和農田附近土坡上活動,營洞生活。生活習性不冬眠,站起來吃食,一年四季每天上午8-10時,下午17-19時最活躍,活動範圍一般離中心洞20米左右,夜間休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見到人時,喜歡身體直立,站在洞口,“吱、吱、吱”地叫個不停,似有相互聯絡,提高警惕或壯膽之意。如再接近,就逃入洞內,但很快又會到洞口伸出頭來探望。鼠兔性情溫順、活潑可愛、樣子精明,經人工馴化可作表演動作,非常喜人。鼠兔繁殖快,妊娠期28天,一胎產仔4隻-8隻,早產的鼠兔可參加當年繁殖群。
保護級別
防治方法
可用踩夾、鼠籠捕打。踩夾支放時,須在緊接洞口前方掏一適當的坑安置踩夾,並使其踏板的高度與洞道下壁一致或略高,然後將踩夾予以偽裝即可。鼠籠安放時,同樣也要在洞口前方掏一適宜的槽,支起籠門,蓋嚴前上方洞口,兩側亦應封嚴,以不影響籠門靈敏度為準。另外亦可用5%-8%磷化鋅、0.5%-2%鼠甘伏毒殺。
滅殺時,可將毒餌直接投入洞內,也可10-20m處投。在地廣人稀的地區,如條件允許還可用飛機投放。近年來,青海一些地區套用此法收到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