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參:一般體長20~30厘米,圓筒狀,兩端較細。口偏於腹面,周圍有觸手20個。背面疣小,呈管足狀,散生不規則。腹面管足小而密擠,排列不規則。體黑褐色或深褐色,管足末端為白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黑參
- 拉丁學名:ScrophulariahenryiHemsl.
- 別稱:玄台、黑陽參、太白陽參、太白參、煤參
- 界:植物界
- 科:玄參科
- 屬:馬先蒿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湖北
- 性味:味苦,性寒
外形特徵
植物形態
藥用價值
各家論述
- 張元素:黑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黑參升麻湯,治汗下吐後毒不散,則知為肅清樞機之劑。以此論之,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以黑參為聖藥。
- 《綱目》: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法宜壯水以制火,故黑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癧亦是散火,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
- 《本草正》:黑參,此物味苦而甘,苦能清火,甘能滋陰,以其味甘,故降性亦緩。《本草》言其惟入腎經,而不知其尤走肺臟,故能退無根浮游之火,散周身痰結熱癰。
- 《玉楸藥解》:黑參,清金補水,凡瘡瘍熱痛,胸膈燥渴,溲便紅澀,膀胱癃閉之證俱善。清肺與陳皮、杏仁同服,利水合茯苓、澤瀉同服。
- 《本草正義》:黑參,稟至陰之性,專主熱病,味苦則泄降下行,故能治臟腑熱結等證。味又辛而微鹹,故直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於經隧,而消散熱結之癰腫。寒而不峻,潤而不膩,性情與知、柏、生地近似,而較為和緩,流弊差輕。黑參賦稟陰寒,能退邪熱,而究非滋益之品。《別錄》所稱補虛益精等辭,已覺言之過甚,乃《日華》竟稱其補勞損,而景岳直謂其甘能滋陰,瀕湖且謂與地黃同功,俗醫遂用之於陰虛勞怯,則無根之火豈宜迎頭直折,速其熄滅?且當時並不顯見其害,甚且浮游之火受其遏抑,而咳嗆等證,亦或少少見瘥,昧者方且歸功於滋陰降火,而不知一線生陽,已漸消滅,從此不可救療矣。此陰柔之害,與肆用知、柏者相等,則滋陰二字誤之也。療胸膈心肺熱邪,清膀胱肝腎熱結。療風熱之咽痛,泄肝陽之目赤,止自汗盜汗,治吐血衄血。
- 《醫學衷中參西錄》:黑參,味甘微苦,性涼多液,原為清補腎經之藥。又能入肺以清肺家爍熱,解毒消火,最宜於肺病結核,肺熱咳嗽。《本經》謂其治產乳余疾,因其性涼而不寒,又善滋陰,且兼有補性,故產後血虛生熱及產後寒溫諸症,熱入陽明者,用之最宜。愚生平治產後外感實熱,其重者用白虎加人參湯,以黑參代方中知母,其輕者用拙擬滋陰清胃湯(黑參兩半,當歸三錢,生杭芍四錢,茅根三錢,甘草錢半)亦可治癒。誠以產後忌用涼藥,而既有外感實熱,又不得不以涼藥清之,惟石膏與黑參,《本經》皆明載治產乳,故敢放膽用之。然石膏又必加人參以鋪之,又不敢與知母並用。至滋陰清胃湯中重用黑參,亦必以四物湯中歸、芍輔之,此所謂小心放膽並行不悖也。《本經》又謂黑參能明目,誠以肝竅於目,黑參能益水以滋肝木,故能明目。且目之所以能視者,在瞳子中神水充足,神水固腎之精華外現者也,以黑參與柏實、枸杞並用,以治肝腎虛而生熱,視物不了了者,恆有捷效也。又外感大熱已退,其人真陰虧損,舌乾無津,胃液消耗,口苦懶食者,愚恆用黑參兩許,加潞黨參二、三錢,連服數劑自愈。《本經》: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明目。
- 《藥性論》:能治暴結熱,主熱風頭痛,傷寒勞復,散瘤癭瘰癧。
- 《日華子本草》:治頭風熱毒游風,補虛勞損,心驚煩躁,劣乏骨蒸,傳屍邪氣,止健忘,消腫毒。
- 《醫學啟源》:治心懊憹煩而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血滯小便不利。
- 《品匯精要》:消咽喉之腫,瀉無根之火。
- 《綱目》: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