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女性主義

黑人女性主義(Black feminism),是基於黑人女性獨特經驗的女性主義。發端並主要活躍於歐美國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黑人女性主義
  • 外文名:Black feminism
  • 定義:基於黑人女性獨特經驗的女性主義
  • 產生時間:20世紀70年代
歷史,影響,

歷史

黑人女性主義探索黑人女性追求自由、平等和正義的獨特經驗。其發展歷程與歐美女權運動和美國黑人種族政治幾乎同步,與兩者構成對立共生的辯證關係
在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第一波歐美女權運動中,黑人女性積極參加婦女選舉權運動廢奴運動,湧現出M.W.斯圖爾特、哈莉特·塔布曼、M.C.特雷爾、M.M.白求恩、A.J.加維等社會活動家。S.特魯斯的《我不是女人嗎?》(1851)、A.J.庫珀的《來自南方的聲音》(1892)和I.B.威爾斯的私刑研究作品等被視為黑人女性問題的經典著述。這些先驅揭示出黑人女性遭受性別、種族和階級等多重壓迫,與黑人男性和白人女性的訴求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從而在認識論和社會運動等方面為黑人女性主義的勃興奠定了基礎。
在20世紀60~80年代第二波歐美女權運動和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中,黑人女性的邊緣化問題日趨尖銳,以T.C.班巴拉主編的文選《黑人女性》(1970)為標誌,黑人女性主義運動正式拉開帷幕。1973年,美國全國黑人女性主義組織(NBFO)成立。次年,康巴希河團體發布《黑人女性主義聲明》。T.莫里森、A.洛德、A.沃克、M.華萊士等作家和知識分子通過寫作與教學,致力於構建黑人女性的知識與話語主體地位,抵制歐美主流女性主義的文化霸權,同時反抗性別歧視和其他形式的剝削與壓迫。B.史密斯、B.胡克斯、A.戴維斯、P.H.柯林斯、K.克倫肖等學者對黑人女性主義的理論化貢獻卓著,其中交織性理論影響最大。

影響

黑人女性主義植根於黑人女性的獨特經驗,但力圖擺脫身份政治的窠臼,反抗一切形式的壓迫機制,帶動了有色人種女性主義、第三世界女性主義和後殖民女性主義等更大範圍的文化革新運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