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約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在美國南方喬治亞鄉村,十四歲的黑人女孩西麗被後父姦污,生下兩個孩子。多病的母親不了解真相活活氣死了。她的孩子被後父搶走失蹤,她本人又被迫嫁給已有四個孩子的鰥夫。丈夫另有所愛,對她百般虐待,而她受舊思想舊習俗的影響只是自嘆命苦,從不反抗,只在給上帝寫的信里傾訴內心的痛苦。她對丈夫毫無感情,甚至不願意叫他的名字,只稱他為某某先生。善良的西麗發現後父和丈夫都對妹妹耐蒂不懷好心,便幫助她
離家出走。另一方面,她任勞任怨地把丈夫前妻的兒女撫養成人。
大兒子哈波結婚以後,想像父親那樣使喚打罵老婆,但兒媳婦索菲亞生性倔強,不肯對丈夫俯首貼耳唯命是從,在生了好幾個孩子以後還是離開了哈波。西麗丈夫以前的情人,歌唱家莎格患重病流落街頭。某某先生把她接到家裡,她在西麗的精心護理下恢復了健康,兩人成了知心朋友。莎格開導西麗要充分認識自己的聰明才智,要跟大男子主義思想作鬥爭,主動爭取女人應有的權利。
莎格的啟發開闊了西麗的眼界,她開始用新的眼光觀察世界、考慮問題。後來,莎格發現西麗的丈夫一直把耐蒂從非洲寫來的信件秘密收藏起來不讓她知道。西麗在憤怒之餘決定脫離某某先生,跟莎格去孟菲斯。她走出家庭學習縫紉,成為手藝精湛的裁縫,開起裁縫鋪,過上了獨立自主的生活。某某先生經過痛苦的思想鬥爭,認識到過去大男子主義思想的錯誤,向西麗作了誠懇的檢討,獲得了西麗的原諒。他們不再是夫妻,但成了知心朋友。西麗的妹妹耐蒂出走後到黑人牧師塞繆爾家幹活,又隨他們去非洲做傳教士。她發現牧師的一兒一女就是西麗失去的孩子。塞繆爾一家在非洲生活得很艱難,他妻子染上非洲
瘧疾不治身亡。
英國殖民者為種植橡膠肆意破壞當地奧林卡人民的土地和村落。塞繆爾和耐蒂趕到英國向教會求救,但遭到冷落和侮辱。他們返回非洲時當地人民對他們大為失望,紛紛投奔住在森林深處反抗白人的母布雷人。耐蒂此時已經跟塞繆爾結成夫妻,決心帶著兒子亞當、女兒奧莉維亞及兒媳婦塔希回國。
小說結尾處,西麗跟妹妹和兒子、女兒重新團聚,過上快樂的生活。
小說主題
反映了當時美國社會存在的許多重要社會問題——婦女問題、黑人種族問題、非洲殖民問題等;更多地是在探討黑人男女之間相處的地位問題及其解決的辦法。
創作背景
《紫顏色》發表於二十世紀,描寫中下層黑人女性的覺醒之旅。
女性主義開始於19世紀30年代。從19世紀持續到20世紀初的思想和活動被稱為女性主義第一次浪潮。它主要是致力於爭取女性在教育、政治、法律和經濟上平等權利的
女權運動,並對
父權制思想文化提出質疑。到20世紀60年代,第二次浪潮興起。它不單強調爭取女權,更重視男女兩性在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分析。經典之作是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
第二性》,它認為女性被置於第二性的從屬地位。從此女性主義批評走向 “婦女形象批評’’和“
女性寫作”的道路。而80年代以後,
多元文化凸現,這時的女性主義批評肯定男女差異,側重“身份批評”,把種族、性別和文化聯繫在了一起。這正是《紫顏色》出現的年代。對於《紫顏色》的研究分析,就多側重於它的婦女主義特色。
艾麗斯·沃克指出婦女主義之於女性主義就如同紫色之於淡紫色。就像紫色包含淡紫色一樣,婦女主義包含著女性主義。婦女主義是對女性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作品鑑賞
由於小說審視了對女人的嫌棄和暴力,新聞媒體對它評價很低,評論家們也大加攻擊,小說中有關宗教信仰的部分被忽視或有意予以忽略。
除此之外 ,小說中所描述的女性同性愛也是引來爭議和攻擊的原因之一。因為歷來受到社會攻擊和嘲笑的女性之間的情愛 ,在《紫顏色》中倍受讚賞,在
艾麗斯·沃克的筆下,女性之間的情愛充滿了蜜意柔情而毫無色情成分,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
史蒂文·史匹柏於1985年把小說改編成一部國際聞名的十分成功的電影以後,對它的爭論越來越多。
可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 ,《紫顏色》在不同膚色、不同階層和不同國家的婦女中都大受歡迎 ,十分轟動。80年代大部分時間裡,《紫顏色》是一部女性主義暢銷小說,上了《
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達一年半之久。
翻譯版本
陶潔所譯的《紫顏色》(1986、1998)
楊仁敬的《紫色》(1986、1987)
魯書江的《紫色—寫給上帝的信》(1986)
張建英的《紫色》(2001)
最為完整、準確、具有有代表性的譯本:
女性譯者陶潔所譯的《紫顏色》(1998年版)與男性譯者楊仁敬的《
紫色》
作者簡介
艾麗絲·沃克(1944~ )美籍黑人,曾受邀拜訪
馬丁·路德·金家中,並參與了《
我有一個夢想》演講,1972年至威爾斯利大學任教,開設了“婦女文學”課程,是美國大學中最早開設的女性研究課程之一。後受邀出任《女性》雜誌編輯,並在刊文中首次提出“Womanist”(
女權主義)一說。
艾麗斯·沃克(Alice Walker)是一位近年來在美國文壇頗有影響的、特色鮮明的黑人女作家。她出生於美國南方
喬治亞州的一個貧苦的佃農家庭,成長於60年代
美國黑人爭取種族平等的民權運動高漲時期。她在上大學期間和大學畢業後都曾積極投身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不僅如此,她還是美國婦女運動的積極分子,曾擔任婦女運動的喉舌《女士》雜誌的編輯。童年的貧困生活和政治運動經驗是她創作的源泉,同時還賦予她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她說:“因為我是黑人,我是女人,因為我在貧困中長大,因為我是南方人……我對世界的看法跟許多人對世界的看法很不一樣。我對社會只可能有非常激進的觀點……我對事物的看法可以幫助人們明白哪些東西需要改變……由於我在南方長大,我對不公正有十分敏銳的感受——非常迅速的反應。”她把爭取種族平等和婦女解放作為終身事業。她的作品大多以她熟悉的美國南方
喬治亞和密西西比農村為背景,以她的父母親友家鄉鄰里為原型,內容主要反映黑人,尤其是深受社會和黑人男性雙重壓迫的黑人婦女的愛與恨,表現她們追求自我解放和個性完整的鬥爭。自1968年出版第一部詩集《
一度》(Once)以來,沃克已經發表五部長篇小說、兩個短篇小說集、一部為兒童撰寫的有關黑人作家蘭士敦·休斯(Lanston Hughes)的傳記和五卷詩集。她還積極挖掘被湮沒的黑人女作家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的作品,為她編輯選集,從而確立她在黑人婦女文學傳統中的地位和對黑人文學的貢獻。沃克的作品曾多次獲獎,1982年出版的《紫顏色》(The Color Purple)更是受到讀者和評論家的一致好評,成為暢銷小說還被改編成電影。1983年,這部小說獲得美國文學界的兩項大獎——
普利茲小說獎和
美國國家圖書獎。
她提倡的以“百衲被”為象徵的婦女主義文學思想譽滿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