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

像膠水或糨糊等所具有的,能使一個物體附著在另一物體上的性質:黏性、黏液、黏土、黏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黏
  • 拼音:nián
  • 注音:ㄋㄧㄢˊ
  • 釋義:粘連;膠合
  • 部首:黍
  • 部外筆畫:5
  • 總筆畫:17
基本釋義,詳細字義,詞性變化,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英文解釋,黏人粘人,

基本釋義

五筆86&98:TWIK
倉頡:HEYR
筆順編號:3123434241342125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9ECF

詳細字義

◎ 黏 nián
〈動〉
(1) 粘連;膠合 [adhere;glue;paste;stick]
黏,相著也。從黍,占聲。字亦作粘。——《說文
黏,合也。——《蒼頡篇
則無黏滯之音矣。——《禮記·樂記》
(2) 又如:黏貼(黏附張貼);黏帶(黏連牽掛);黏補(修補);黏接(黏合連線)
(3) 貼近;接貼 [press close to]。如:黏天(貼近天,仿佛與天相連);黏空(聳入高空,仿佛與天相連)

詞性變化

◎ 黏 nián
〈形〉
具有黏性的。這個意義同“粘” [glutinous;sticky]。如:黏米;黏土;黏濕(黏糊潮濕)

康熙字典

【亥集下】【黍字部】黏 ·康熙筆畫:17 ·部外筆畫:5
唐韻】女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尼占切,𠀤音䬯。【說文】相著也。【廣韻】黏麴。
又【韻會】亦作溓。【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注】鄭司農云:溓讀為黏。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縣。
又【正韻】尼欠切,聶上聲。【集韻】䵒也。【正韻】膠黏。又稠也。 俗作粘。

說文解字

【卷七】【黍部】黏
相箸也。從黍占聲。女廉切

英文解釋

stick to; glutinous, sticky; glue

黏人粘人

“黏”字是1988年3月25 日國家語委與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頒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的“說明”中確定恢復使用的15個曾被廢止使用的漢字之一。“黏”讀音為nián,意思是指像膠水或糨糊那樣能使一物體附著於另一物體的性質,其用法如常用詞語“黏蟲”“黏度”“黏稠”“黏膜”“黏液”“黏米”“黏土”“黏著力”“黏糊糊”等,一般情況下為形容詞。
“粘”字除作為姓氏字時仍保留“年”音外,日常用法只能讀“沾”音。其義項為:①帶黏性的物質互相連線或附著於他物上,如“糖塊粘在一起了”,“吃糖瓜很粘牙”,“和黏面很粘手”;②用膠水糨糊等將此物膠合在彼物上,如“粘信封”“貼上標語”“他嘴上粘上白鬍子真像老頭”等。從詞性上看,它只有動詞用法。
所以在語法上講,只有黏人”一詞,而無“粘人”一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