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基本信息,
概述
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定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在市場糧價低的時候,適當提高糧價進行大量收購,不僅使朝廷儲藏糧食的大穀倉一太倉和甘泉倉都充滿了糧食,而且邊郡地方也,倉廩充盈。在市場糧價高的時候,適當降低價格進行出售。這一措施,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防止了“谷貴傷民”,對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民眾的利益和願望。
基本信息
黎陽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極為便利。從河北地區剝削來的租米,都先集中於此,然後再由永濟渠或黃河運往洛陽、長安。用兵東北時,由江淮運來的軍糧,也先儲藏在這裡,然後由此運往東北,是河北地區唯一重要糧倉。隋唐二代統治階級對黎陽倉的管理一貫是很重視的。隋末幾次征遼,都曾派人在此督運漕糧。楊玄感據黎陽反隋,經濟上即憑藉了倉內的儲糧。徐世勣曾對李密說:“天下大亂,本為饑饉。今更得黎陽倉,大事濟矣。”後李密據有黎陽倉,“開倉恣民就食。浹旬間,得勝兵二十餘萬”。其後,竇建德陷黎陽,盡有山東之地”。可見黎陽倉在河北地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隋朝,隋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唐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匯報:“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崩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由此可見當時隋朝的富裕與強盛,以及農業、運輸、倉儲的發達。
黎陽倉是隋唐時期大運河沿岸重要的國家官署糧倉,其遺址長期以來備受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關注。2011年11月,濬縣文物旅遊局聘請文物鑽探隊,對文獻記載的黎陽倉所在的大伾山北麓近10萬平方米區域進行鑽探調查。經過三次考古勘探,發現了黎陽倉有關的主要遺蹟有倉城的城牆、護城河、倉窖、夯土台基、大型建築基址、路、墓葬、灰坑等。
2011年12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黎陽倉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掘。截至目前,已發掘黎陽倉大小探方25個,探溝4條,總面積2200多平方米。清理出大型建築基址3處,倉儲坑2個,墓葬11座,灰坑83個,路1條,灶14個。出土陶、瓷標本殘片萬餘件,其中建築材料板瓦、筒瓦占90%以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和建築材料標本500多件,帶“官”字款板瓦200餘件(片)。
據現場考古專家介紹,黎陽倉倉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東西約260米,南北約280米,總面積約78800平方米,已探明糧倉中心區倉窖84座,占倉城面積的五分之四。總體上看倉窖排列規整有序,大小不一,小的直徑8米左右,大的14米左右,最常見的10米左右,現距地表最淺4.5米左右,最深7米左右。由於倉窖依山而建,部分倉口遭到嚴重破壞。倉窖口一般處於大型夯土台基之下,倉體皆成圓形,口大底小。
以目前勘探已確定的84個倉窖平均容積計算,黎陽倉總儲量約3360萬斤,可供8萬人吃1年。考古專家表示,限於實際條件和民房所壓,還有未勘探區域,實際倉窖數量可能會超過這個數量。
根據文獻,黎陽倉在隋朝建立,主要是隋唐時期使用。這次發掘還發現,到北宋時期,隋唐黎陽倉倉窖之上,又曾建造了地上糧倉,地上糧倉約廢棄於北宋末年。至於唐代中晚期黎陽倉因何而廢,尚無科學依據。
黎陽倉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佐證鶴壁濬縣隋唐大運河歷史和大運河(永濟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