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偉:人·時代·電影》是由明報出版社在1993年出版的圖書,作者羅卡、黎錫。
基本介紹
- 書名:黎民偉:人·時代·電影
- 作者:羅卡/黎錫
- ISBN:9789629730994
- 頁數:195
- 定價:HKD338
- 出版社:明報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3
- 裝幀:精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海內外第一本詳細展示中國、香港電影拓荒者黎民偉一生業績的專書。其中收錄有珍貴圖片近四百幀,配以詳盡文字說明、親友追思、專家論述與黎氏自述、手稿、日記等,見證了香港電影的初生,中國電影的成長、繁榮和中國從國民革命到北伐、抗戰、勝利這半世紀的時代變遷以及個人滄桑。
美國史學家韋慕庭為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著傳名為:“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其實,孫中山的追隨者、被稱為“香港電影之父”的黎民偉又何嘗不是壯志未酬呢?他曾經寫過《失敗者之言》一文,從題目便可知悉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沮喪。身為中國電影界最早的演員、編劇、導演、製片、發行人的黎民偉,與張石川、鄭正秋等人一樣是中國電影最早的拓荒者。先入同盟會後入國民黨的他,很早就提倡以電影作武器,“為強國、教民奮鬥一生”,並“在孫中山的指導下,攝成革命工作紀錄片三十餘種,自製國產片四十餘部。”1994年,香港影界尊黎民偉為“香港電影之父”,就是對他的歷史功績給予的致敬與肯定。
1909年,一位名叫布拉斯基的俄裔美國人來到香港。少年時代便來中國遊歷過的布拉斯基,是一個在中國經營進出口生意多年的“老江湖”,當認識到電影放映的巨大潛力後,他從紐約買入一批舊影片和放映機,在上海成立了亞細亞電影公司。不過,在競爭激烈的上海影界他數度受挫,最後只好南下香港另覓發展。在這裡,布拉斯基認識了一群醉心於戲劇的年輕人,他們當中就有黎民偉和他的二哥黎北海。
1923年7月,黎民偉與黎海山、黎北海兩位兄長在香港創辦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開香港電影“新紀元”。而早在九年之前,他與二哥黎北海、妻子嚴姍姍一起拍攝了影片《莊子試妻》,這是香港影史第一部故事短片。1925年底,他赴上海組建電影公司,為當時神怪武俠盛行、烏煙瘴氣瀰漫的中國影壇注入了一股清新氣息。而在1930年,他與羅明佑合創聯華影業公司,樹起“復興國片”大旗,開創了中國電影第一個黃金時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作為中國電影一個分支的香港電影與美國、印度並稱世界三大電影製作中心,平均每年製作影片約200部,每年可為香港創造逾億港元的受益,被譽為“東方好萊塢”。這與八十多年前黎民偉等先驅的努力血脈相連。
醉心戲劇,熱衷革命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認識黎民偉。今天,在有“僑鄉”之稱的新會已尋覓不到黎家的故居,據研究者介紹,這是因為他的父輩很早就移居海外。“一百年來,華僑們順著江門河分散到海外,他們不僅向世人展示了新會純樸、善良的民風,還有不少人憑藉‘敢為人先’的鄉訓取得了不凡的成就。”研究地方志的新會景堂圖書館老館長李中壯告訴記者。黎民偉無疑是眾多新會驕子中熠熠發光的一個。
1893年9月25日,黎民偉在日本橫濱唐人街出世,父親黎思榮給他取了個秀旺的乳名。黎民偉幼年便隨父往香港定居,先後就讀於皇仁書院、聖保羅書院。他從小醉心於戲劇,9歲時開始對攝影產生興趣,十四歲時開始實習攝影。
少年時的黎民偉就極富革命理想,所以他的藝術觀也是“詩言志、文載道、愛國教民”。他於1909年在香港加入中國同盟會,從此積極演出《愛河潮》等文明戲宣傳革命。其實,“清平樂”劇社的名字也含有深意:“創辦清平樂劇社,暗喻掃平滿清,人民始得安樂之意”(黎民偉語)。據說,於1911年同盟會發動的“廣州起義”時,“七十二烈士”攻占廣州督署的槍械就有一部分是革命者利用“清平樂”的戲箱從香港運進廣州的。
作為香港第一個文明戲團體,清平樂劇社培養了大批演藝人才,如梁少波、羅永祥、黎北海、嚴姍姍等,此外,還有積累了服裝、布景、道具等大批“硬體”,這為此後香港電影製片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儲備。
一直以來,多數人都認為由黎民偉編劇、主演的《莊子試妻》是香港第一部電影,其實不然。真正的香港首部影片,是布拉斯基1909年來到香港,與黎民偉的二哥黎北海合作拍攝的滑稽默片《偷燒鴨》。這部由梁少波導演,黎北海、梁少波、黃仲文表演的短片描述了一名瘦弱的小偷如何千方百計在胖商販的燒臘檔前偷取一隻燒鴨。《偷燒鴨》是第一部由香港人參與拍攝的影片,而它比任景豐於1905年拍攝的內地第一部影片《定軍山》晚了不到4個年頭。
《莊子試妻》,連創第一
迫於上海電影業激烈的競爭,布拉斯基於1912年南下香港成立了華美影片公司。當時的黎民偉“正繼續辦著清平樂劇社,希翼在繼續粉墨登場中播下自由解放的種子予觀眾”。而且酷愛電影的他“體會到‘西洋奇畫’有移風俗、導民眾的功能”,這與他的藝術觀念和藝術理想非常吻合。於是,黎民偉抓住這一時機,在1913年以人我鏡劇社的名義與華美公司訂約,拍攝了故事短片《莊子試妻》。
這部影片的故事大意是莊子假裝身故入土,再化身患病美少年情挑其妻,並勸妻子開館取莊子之頭作少年治病藥引,莊妻敵不過引誘,棄舊愛新,最後真相揭曉,妻子羞愧不已,莊子則大徹大悟。該片由黎北海任導演兼飾莊子,黎民偉操刀劇本並反串莊妻,黎民偉的妻子嚴姍姍則扮演婢女。可放映15分鐘的《莊子試妻》全片採用實景拍攝,演員均著民初服裝。合作成功後,布拉斯基付給人我鏡劇社“數百元酬勞”,而影片著作權則歸華美公司。
《莊子試妻》攝製完成後,在皇后大道中的戲院上映,觀眾“盛極一時”。此後,透過布拉斯基的人脈,《偷燒鴨》和《莊子試妻》都曾運往洛杉磯公映。
作為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具有開創性意義。首先,該片在主題內涵方面勸善警世,表現傳統倫理道德;在藝術手法方面營造戲劇矛盾和衝突,以此為基礎進行電影敘事。此外,該片還使用了攝影特技來表現莊子的鬼魂,這在中國電影史中也屬首次。
其次,《莊子試妻》還催生出香港電影史同時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員嚴姍姍(1896-1951)。嚴姍姍原名嚴淑姬,又名絳貞、誠意,廣東南海人,畢業於香港懿德師範學校,1911年武昌首義後曾參加革命軍,赴南京、徐州等地救傷數月。1914年1月,嚴姍姍與黎民偉結婚,成為黎的第一任妻子。嚴姍姍在《莊子試妻》中飾演的婢女雖然戲份不多,但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當時雖辛亥革命已勝利,但是中國的封建思想仍濃,連劇院裡的觀眾席都是男女分座,用鐵絲網隔開。嚴姍姍開風氣之先在電影裡扮演角色,不僅反擊了當時反對女性拋頭露面的封建陋習,還打破了嚴禁男女同台演出的慣例。在嚴姍姍登上銀幕9年後,中國才有第二位女性殷明珠參與電影拍攝。
第三,《莊子試妻》還激發了港人拍攝電影的興趣,培養了香港第一批電影人,比如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一直跟布拉斯基學習攝影的羅永祥之後也成為了香港第一位電影攝影師。此外,這部影片對香港電影來說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即改編自粵劇。從此,香港電影便開始了與粵劇、粵語的歷史淵源,這也開啟了香港粵語電影的先河。
開辦“民新”,記錄時代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黎民偉的大哥黎海山在日本三井洋行任買辦,海山、北海、民偉兄弟三人聯合做生意,幾年間賺了幾十萬元。1921年,積蓄多年的黎氏兄弟在香港上環蓋建了新世界戲院,這是香港第一家全華資新型電影院。次年,黎氏三兄弟登報召股集資,加上原有的資金共籌得50萬元。1923年,他們在銅鑼灣開辦了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黎海山任董事長,黎民偉任總經理,由好萊塢回流的技師關文清任顧問,並吸納了羅永祥、梁少波等人。
民新在銅鑼灣自建了一座三層洋樓,內設辦公室、員工宿舍、沖洗間、剪接室等,樓外空地闢為露天攝影場,這裡後來成為了香港人所皆知的“銀幕街”。同時,民新還從美國訂購了一大批當時最先進的攝影器材,包括攝像機、印片機、水銀燈、炭精燈等。
然而,作為香港第一家港人獨資的電影製片公司,民新卻受到了港英當局的“刁難”,他們關於建造攝影場用地的申請一直未獲批准。憤慨之餘,黎氏兄弟決定往廣州開設片廠。
正如當時很多熱血青年一樣,黎氏兄弟創辦民新一方面出於商業目的,但很大程度上卻是黎民偉要以此實現其“愛國教民”的理想。黎民偉認為,電影“有關揚善懲惡、移風易俗之功,可以作為輔助教育,改良社會之用。”他很早就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因此,孫中山先生也曾為黎民偉題詞“天下為公”。
同樣身為中國紀錄片先驅的黎民偉,在這一時期攝製了多部新聞紀錄片,如1923年他率攝影隊往日本攝製的《中國競技員赴日本第六屆遠東運動會》,旨在洗脫中國人“東亞病夫”的恥辱。同年,民新還為港英政府攝製了《香港風景》、《香港足球賽》、《香港龍舟賽》、《香港中西警察會操》等新聞紀錄片。
為宣傳革命,黎民偉與民新從1923年起開始拍攝孫中山及其重要的革命活動,這體現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先生北上》、《孫大元帥檢閱廣東全省警衛軍武裝警察及商團》、《黃花崗》、《孫大元帥誓師北伐》等數部珍貴的紀錄片中。這些影片中,還記錄了宋慶齡、蔣介石、胡漢民、許崇智、戴季陶、蔡元培、李濟深等中國政壇風雲人物的身影。
當時正逢孫中山聯絡西南各省成功回粵主政,籌備北伐。出發前,中山先生在廣州東郊場授旗誓師,黎民偉、關文清等人到場攝影。當天,攝影師羅永祥全身武裝,當他們入場時,觀眾見了以為是機關槍手,而那台攝影機必是從國外買來的“新式機關槍”。後來,孫中山向觀眾致詞,羅永祥的攝影機擺在他面前搖動、拍攝,觀眾大駭,後來才知“這傢伙”不是機關槍,卻又不知到底是什麼。
1924年初,黎民偉、羅永祥、梁林光三人攜攝影機北上,到北京拍攝京劇大師梅蘭芳的紀錄片,包括《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塵舞”、《木蘭從軍》中的“走邊”、《黛玉葬花》中的“葬花”。這些作品意在弘揚中國傳統民族藝術。返回廣州後,黎氏兄弟開機拍攝了《胭脂》一片。這部影片是香港影史上第一部故事長片,改編自《聊齋志異》中的故事,有導人向善的思想內涵。黎北海任編導,羅永祥任攝影,黎民偉與他的第二任妻子林楚楚則擔當男女主角。
《胭脂》在廣州拍攝,每日拍攝完畢後,菲林便即送抵香港沖印及剪接,因此拍攝周期與成本大大增加,綿延三月才攝製完成。影片在黎氏的新世界戲院上映後大受港人歡迎,獲得了“橋段新奇、光線玲瓏、配景精緻”的評價,首周便盈利6000港元。在片中飾演“胭脂”的林楚楚(1904-1979),原名林美意,廣東新會人,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1919年與黎民偉結婚。林楚楚在《胭脂》中的演出,讓中國電影第一次擁有了真正的女主角。
合創“聯華”,締造輝煌
雖然《胭脂》一片創下了不俗票房,但仍未能改善民新的經濟劣勢,而開支過大,放映渠道過少、拍攝周期過長等問題也讓民新難以為繼。但為了進一步宣傳北伐,黎民偉依舊奔赴前線拍攝北伐軍浴血奮戰的場面,製成大型新聞紀錄片《國民革命軍海陸空大戰》。片中,黎民偉把攝影機搬上飛機,從空中拍攝俯瞰戰場的鏡頭,開創了中國空中拍攝的先河。1925年,民新還拍攝了《歡迎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庭和加侖》、《孫中山先生出殯及追悼典禮》等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紀錄片。然而,這些並未為民新帶來什麼經濟收益,除了購買過一些拷貝,國民黨從來沒有給民新任何費用、津貼。
1925年的“省港大罷工”爆發後,香港電影工業遭受巨大打擊,香港電影人紛紛內遷廣州,黎氏兄弟的新世界戲院也因巨額虧損而被迫轉讓。與此同時,黎民偉與二哥黎北海的經營方針也出現分歧,民新遂分裂為二,香港電影史上第一家大型華資公司就這樣宣告終結。黎民偉把廣州的班底與器材交由黎北海處理,自己則攜同家眷遷往當時中國電影業的製作中心——上海。
轉戰上海的黎民偉很快就在大亨杜月笙與珠寶商李應生的資助下,組建了上海民新影片公司,並在當時法租界杜美路(今東湖路)建立片廠。為與外商競爭,上海民新先後拍攝了《玉潔冰清》、《西廂記》、《木蘭從軍》等影片,表達愛國情懷,抨擊社會不平,歌頌純真愛情,為上海影壇帶來了一股清新氣息。而他在1928年執導的影片《祖國山河淚》和《蔡公時》,更是充滿了反帝、愛國的進步思想。
1929年11月,“華北影院王”羅明佑決定撥資支持上海民新製作電影,成品得以在羅明佑旗下的院線上映。羅、黎二人都十分注重編劇和導演的水平,他們打出了“復興國片,改造國片”的旗幟,以“對抗外片壟斷”。隨後,上海民新拍出了《故都春夢》、《野草閒花》等進步電影。1930年,羅明佑與黎民偉合創了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在上海和香港兩地註冊,黎民偉就任聯華一廠廠長。
新成立的聯華具有濃重的政商背景,董事包括香港首富何東、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張學良夫人于鳳至、京劇大師梅蘭芳及粵劇紅伶馬師曾等商界、政界、藝界的大人物,可謂“政商結合、南北匯流”。同時,聯華還打出了“提倡藝術、宣傳文化、啟發民智、挽救影業”的進步口號,匯集了當時中國影壇堪稱豪華的編導、演員陣容。導演方面有蔡楚生、朱石麟、卜萬蒼、孫瑜等,編劇有田漢、金擎宇、鐘石根等,演員有阮玲玉、林楚楚、王人美、黎灼灼、陳燕燕、吳楚帆、黃曼梨、金焰等。
在中國影史上堪稱經典的《神女》、《大路》、《新女性》、《三個摩登女性》、《漁光曲》以及紀錄片《十九路軍抗戰光榮史》,都出自聯華。而在1932年,《十九路軍抗戰光榮史》與《故都春夢》兩片在美國舊金山公映,不僅迎合了僑胞愛國、思鄉的感情,也引起了海外赤子的“抗戰熱”。
在聯華全盛時期,號稱擁有七個製片廠,所拍影片在全國一半電影院均有放映,規模與影響力一時無兩。但可惜,羅明佑建立“電影王國”的夢想卻未能如願。這是因為聯華的名聲雖盛,卻連年虧本,而在媚俗的當下,聯華大量有追求敢表達的藝術作品卻盈利微薄。同時,在聯華後期公司內部也由於上海文藝界出現左右兩派之爭而造成了分裂。
1935年3月,陷入經濟困境的羅明佑和黎民偉赴南京向國民黨中央黨部請求協助,但得到的卻是主管陳立夫“不予表態”的冷遇。1937年的“八·一三”事變後,上海經歷了長達3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聯華影業公司的攝影廠由於接近戰區,而遭到炮火的“洗劫”,拍攝工作難以進行。羅、黎二人最終只好把聯華交給別的財團接管,自此,中國電影第一個黃金時代也隨著聯華的分崩離析而傷感落幕。在攝錄了紀錄片《淞滬抗戰紀實》後,為躲避日軍的追捕,黎民偉一家也隨中國電影重心一起從上海轉移香港。
尾聲
返回香港後,黎民偉一家艱難度日,但他還是借款負債組建了啟明製片廠,拍攝了《錦銹前程》《大地回春》等激勵國民士氣的影片。在日寇轟炸香港之際,他把六七十名職工接到自己的家裡避難,把家裡僅有的存糧分給大家吃,表現了仗義疏財、樂於助人的君子之風。1941年香港淪陷,黎民偉將片廠變賣,得款分給各人還鄉。因拒絕與日寇合作,他只得再次攜全家出走內地。在廣西,他參加了歐陽予倩主持的廣西省立藝術館,並積極從事戲劇宣傳抗日救亡。
抗戰勝利後,黎民偉到上海爭取聯華復廠未成,失望的他只好再返香港,在永華影業公司任洗印技術顧問,堅持於電影的技術革新。晚年的黎民偉身患淋巴癌,可他的電影之夢依然強烈,當得知北京電影洗印廠希望聘請自己當廠長的訊息後,他非常高興,可纏身的重病已經讓他無法再為中國電影盡一份心力了。1953年10月26日,黎民偉因病逝世,享年60歲。
黎民偉一生從事文化活動,無論演戲劇或拍電影,均以激發愛國思想,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他不僅書寫了香港電影的誕生史,也締造了中國電影第一個輝煌史。近十年間,香港乃至中國電影界對黎民偉進行了公正的歷史評價,先後出版了《黎民偉:人·時代·電影》、《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等書、影作品,並在香港及內地舉辦了多次主題圖片文獻展。
在重新認識黎民偉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在中國電影史上聲名顯赫、名人輩出的“黎氏家族”。除了黎民偉、黎海山、黎北海三兄弟外,黎民偉的兩位妻子嚴姍姍、林楚楚,侄女黎灼灼也同樣是中國電影早期著名的女演員。黎民偉的女兒黎萱、四子黎鏗也是中國電影史中的著名演員,其中四歲便登上銀幕的黎鏗是早期中國影壇最有名的童星,他先後拍攝過《神女》、《人道》、《城市之夜》等19部影片。此外,黎民偉的孫女黎姿也是香港影壇九十年代頗有影響力的女星。
當記者請黎姿評價自己聲名顯赫的祖父黎民偉時,她說:“我很崇拜我的祖父,我覺得他是一個好厲害、好有耐心的人。他不僅拍了很多電影,更難得的是他一直致力於中國影片的研究和外國電影的教育工作,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比起他來,我覺得自己在電影上做得並不好,好對不起他老人家。希望我們能拍出好的電影,這樣才不會讓我祖父他們那一代人失望。”
黎民偉一生從事文化活動,無論演戲劇或拍電影,均以激發愛國思想,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他不僅書寫了香港電影的誕生史,也締造了中國電影第一個輝煌史。他很早就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孫中山先生曾為黎民偉題詞“天下為公”。
"天下為公“題字出處
由香港明報出版的《黎民偉:人·時代·電影》是一部有關香港電影拓荒者傳奇一生的大型畫冊,由黎民偉之子黎錫與資深電影工作者羅卡手機整理而成。書中披露了鮮為人知的一些史料。其中有孫中山先生的手書“天下為公”的題字。過去很多人不知道這四個字的出處,讀了《黎民偉:人·時代·電影》這本畫冊後,才揭曉。
這是30年代孫中山先生贈黎民偉的手書。“天下為公”的上款題了“民偉先生屬”,下款署名“孫文”。黎民偉是何許人也,相信今天大多數華人諱莫如深。他是能夠使孫中山先生親筆題贈如許重要墨寶的人,足見這個人物誌不簡單了。
黎民偉早年已深諳電影的巨大作用,撰出“欲強中國,非普及教育補課。然推行電影事業,亦普及教育之一大助力也。”在尚未出現電影文化之前,電影深入民間、偉民眾所喜見樂聞的文化。黎民偉通關過電音這一宣傳媒介。廣泛宣傳革命民主精神,追隨孫中山,以攝影機見證北伐,還把孫中山的實際拍成新聞紀錄片《建國史之一頁》。黎民偉所做的一切,與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念相一致。這就是為什麼孫中山把“天下為公”墨寶送給黎民偉的原因。
作者簡介
黎民偉(1893-1953),1893年3月25日出生於日本橫濱市唐人街,祖籍廣東新會。
●1907年:開始實習攝影。
●1911年:與胡展堂、陳少白、高劍父等人在香港組織“清平樂白話劇社”,倡導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4年:與嚴姍姍結婚。同年,夫妻合作拍攝香港第一部故事短片《莊子試妻》。
●1919年:與林楚楚結婚。
●1923年:與大哥黎海山、二哥黎北海一起組成“民新製造影畫片公司”。
●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拍攝國民黨全國代表第一次大會紀錄片。同年,拍攝香港第一部故事長片《胭脂》。
●1925年:赴廣州拍攝孫中山追悼會紀錄片。同年,攜家遷往上海,組建上海民新影片公司。
●1930年:與羅明佑一起合組聯華影業製片印刷有限公司。
●1933年:當選中國電影文化協會執行委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返回香港,建立啟明製片廠和影劇院。
●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香港恢復民新影片公司和經營仙樂電影院。
●1953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享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