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

黎族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代的黎族人民發現,楮樹樹皮--這種粗纖維的"樹皮布"可以當作製造衣服的好原料,便用它來製作蔽體的衣物、墊單、腰帶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族樹皮布
  • 所屬地區: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 遺產編號:Ⅷ-84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申報人/申報單位,遺產級別,簡介,起源,工藝,傳承價值,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遺產級別

國家級

簡介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穀皮布等。海南島黎族樹皮布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區,包括三亞、五指山、東方等市及瓊中、保亭、陵水、樂東、昌江、白沙等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曾給"樹皮布"定義為:"樹皮布是一種無紡織布,是以植物的樹皮為原料,經過拍打技術加工製成的布料。"古代人民在用麻和木棉紡織之前,曾經歷過相當長時期的"無紡織"年代,後來古代的黎族人民發現,楮樹樹皮--這種粗纖維的"樹皮布"可以當作製造衣服的好原料,便用它來製作蔽體的衣物、墊單、腰帶等等。

起源

樹皮布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由晉人裴洲東觀漢記》一書可知,漢代已有用樹皮布做冠的記載,當時邊疆少數民族還以樹皮布製衣裳、被褥。古代文獻中所稱的楮冠、谷布衣,就是用樹皮製成的衣冠產品。由於樹皮布本身容易腐爛,難以作為歷史證據久遠留存,唯有製作樹皮布的工具之一--石拍被遺留了下來。
宋代《太平寰宇記》、元代《文獻通考》和清代《黎歧紀聞》等書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績木皮為布"的記載。據清代瓊州定安縣知縣張慶長(1752-1755在任)《黎岐紀聞》載:"生黎隆冬時取樹皮捶軟,用以蔽體,夜間即以代被。其樹名加布皮,黎產也。"而且在今天的白沙、昌江、陵水、保亭等縣博物館均收藏有樹皮布。
海南島的黎族先民在掌握了棉紡織技術後,樹皮布技術並未完全讓位於麻、棉製品,依然有人用楮樹皮製作墊單、衣服、腰帶等生活用品。這主要是因為樹皮原料豐富且易採集,黎族對其技藝已相當嫻熟,而成品又十分耐用。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樹皮布早就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大概到了明代,海南沿海地區已經不再使用樹皮布;中部黎區則大約使用到清代以後。

工藝

黎族地區可以用於加工的樹皮有很多種,如厚皮樹、黃久樹、箭毒樹構樹等,其中構樹古稱"樹",學名"楮樹"。古代的黎族人民多用楮樹樹皮捶成布來製作衣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楮樹"意指"落葉喬木,葉子卵形,葉子和莖上有硬毛,花淡綠色,雌雄異株。楮樹樹皮是製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樹皮衣的製作有一套很繁瑣的工序,包括扒樹皮、修整、將樹皮放在水中浸泡脫膠、漂洗、曬乾、拍打成片狀和縫製。然後人們利用加工好的樹皮布剪裁縫製帽子、枕頭、被子、上衣、裙子、兜卵布、口袋等生活用品。儘管這一技藝分為若干工序,但所用工具並不多,其中以錘打工具最為重要,石拍是製作樹皮布的器具之一,也是樹皮布文化的標誌。

傳承價值

樹皮布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穿用樹皮布做的衣服,不是野蠻落後的標誌,而是文明進步的象徵。樹皮布在人類學及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為只有樹皮布才可證明,人類衣物從無紡布到有紡布的發展過程。用樹皮布製作衣服,是黎族人民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
但是,在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海南島上的樹皮布及石拍由生活中消失,而進入了博物館。更為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國內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竟然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這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在黎族地區,年輕一代已不知樹皮布為何物。因此,對於樹皮布製作技藝的保護和發掘整理具有重要意義。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簡陋的文化館裡,陳列著一件收集於解放初期的用樹皮布製作的樹皮被,上面落滿了灰塵,蟲蛀斑斑。由於缺乏文物保護資金,不能建成一間像樣的文物陳列室。如果保護不善,樹皮做成的東西很快就爛掉,對樹皮被和樹皮衣的保護迫在眉睫。
2005年,海南省政府公布"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其中"黎族樹皮布製作技藝"成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之一,這令海南島上的100多萬黎胞高興:他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國家的肯定和重視。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