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霽(1904~1972),又名黎琴南,也作晴嵐。1904年出生於寧羌州城北一官吏名仕家庭。少年隨父到福建寧化讀國小。1917年到上海,先後就讀於中華工業專門學校附中、復旦公學預科和文學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光霽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4年
- 逝世日期:1972年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學生時期在上海積極從事革命活動,曾與同學組織“中華文藝研究會”及“大中華學社”等團體,參與進步刊物《秦鐸》的編輯工作。1923年回陝西。次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在“五卅”運動中,任陝西省各界雪恥會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省學生雪恥會主席、省工商學聯合會主席,主編《雪恥》、《熱血》等刊物,動員和組織人民民眾投入反帝愛國鬥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國民聯軍駐陝總部”政治宣傳團主任、“陝西人民自決會主席”、 “陝南人民自衛軍”參謀團主任、國民黨西安市黨部宣傳部部長等職,同年6月任西北人民慰勞宣傳團團長兼黨團書記,率領全團30餘人赴鄭州、開封等地慰勞北伐軍將士。
大革命失敗後,於1927年7月下旬被中共中央派往河南工作,任開封市委書記,他著手恢復黨組織,復興工農運動。9月29日,省委制定了全省暴動工作大綱,他在開封南關發動工人罷工、學生罷課,以配合全省農民武裝暴動。1928年初,省委為加強宣傳理論工作,作出辦好機關報《猛攻》的決定,調他任編輯部主任。2月,他在中共河南省第三次黨員代表大會上被選為省委常委和中共“六大”代表(因事未出席)。會後,他兼任豫中特委書記,立即著手組織農民進行武裝暴動,恢復、加強鐵路沿線的工作。4月底,當他得知省委被破壞的訊息後,立即由許昌趕回開封組建了臨時省委,並任書記,以堅持省委工作。5月7日,主持召開了臨時省委和團省委聯席會議。此次會議制定了《河南最近各地工作方針(麥暴決議案)》,分析了形勢,總結了各地武裝暴動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新的鬥爭方針和任務。會後他赴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在得到指示後於5月底返回開封。河南省委正式成立後,他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此後,根據省委的安排,他赴豫南發動民眾,建立革命武裝。他召開各縣聯席會議,成立了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了水屯起義。9月中旬,他在羅山縣楊店主持召開了豫東南7縣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豫東南特委。
正當河南革命運動順利向前發展,各級黨組織不斷恢復壯大和鞏固的時候,從10至12月,河南省黨組織又遭到嚴重破壞。他在河南無法存身,於1929年初離開河南去上海。不久,中共中央派他到蘇聯莫斯科黨校(中國共產主義勞動者大學)學習。同年秋參加“聯共反對派”—托派。1937年停止托派活動。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等地任大學教授。1950年4月至1952年12月,任西北農學院農經系教授、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西農分會主席等職。1954年以 “歷史反革命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1972年9月病故。1978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撤銷原判決議,為其恢復名譽。
1931年回國回到上海,,但因托派問題被黨中央拒接組織關係。從此黎光霽便脫離了中共黨組織。因黎光霽作為曾經擔任過黨內較高職務,受黨的培養和教育多年的愛國知識分子,憑著自己的愛國熱情和良知,後來仍然做了大量有益於民族、有利於人民的事。1933年夏,黎光霽在北京被何應欽逮捕,後經楊虎城將軍保釋出獄回到西安。在西安創辦中學並自任校長,利用學校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抗戰時期,他是“左翼作家聯盟”陝西負責人,經常發表進步文章,宣傳無產階級文藝思想,抨擊時政。1940年初,他回到闊別18年的故鄉寧羌,參與縣“經濟調查團”,,踏遍寧強的山山水水,調查了各種自然資源,經濟人文,編撰成書《寧強縣經濟調查報告》,為寧強的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1942年9月,任寧強縣立中學(今寧強一中)建校委員會主任委員。當進正值抗戰最艱難階段,資金相當困難,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並將自己老墳地里的百年大樹捐出作為校禮堂大梁,深得民眾稱頌。還興辦實業,組建“嶓冢製革廠”、“昌寧造紙廠”。
主要成就
1944年11月,黎光霽以其才德人望被指定任寧強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在負責漢中飛機場寧強承修部分還給地方節餘錢折合黃金500兩,在縣城玉帶河上修建五孔石橋1座,掘井數口,並開設了寧強旅外學生補助費、資學金等項目。他在任期內,為興修水利,減免向民工攤派的地方款和保護寧強中學師生免遭國民黨十八醫院傷兵迫害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深受當地民眾的依賴和擁護。1946年春,因在省城報端揭露寧強縣選舉舞弊醜聞,遭通緝,遂被迫南下去香港,擔任達德學院等校教授。1947年又返回內地,先後任西京圖書館編纂、漢口豐成貿易公司顧問、海南大學教授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