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光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官田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黎光村,位於石岩街道東南部,石岩河南岸,距離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塘坑村、龍眼山村、羅租村、官田村。過去叫泥崗村,因當地話“泥崗”與“黎光”發音相同,“黎光”寓意黎明陽光到來,20世紀80年代改稱黎光村。始建於清朝初期,現村於2005年之後在舊村西側較為平緩地帶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官田社區
  • 地理位置:石岩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烏石岩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石岩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三區石岩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59年,屬南頭公社官田大隊;1961年7月,屬南頭區石岩公社;1963年1月,屬南頭公社官田大隊;1975年8月,屬石岩公社官田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石岩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石岩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石岩區官田鄉;1986年10月,屬石岩鎮官田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石岩鎮官田行政村;2004年,屬石岩街道官田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廖姓。其先祖於宋代從福建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興寧,後遷東莞清溪;該村開基祖廖維新於清朝中期從東莞清溪遷移至當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451人,其中男性219人,女性232人;80歲以上21人,最年長者95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1.1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歸僑1人。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果為主。現時村集體經營工業區開發、物業管理。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特色農產品有沙梨、荔枝、龍眼、梅子、鳳梨、柿子、李子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油角、清明節雞屎藤粄、端午節粽子、十月糍粑粄等。
瀋海高速G15線、省道S359線、石觀路、官田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199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9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黎光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60人,教職工35人。還建有黎光村籃球場、黎光公園、黎光老人活動中心,並有黎光圖書館,藏書1500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黎光老圍依山勢而建,坐南向北,南高北低,多數牆體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少數使用清水磚牆;硬山頂,灰瓦覆面。黎光民居深受當地廣府文化影響,融合了很多廣府文化的元素。如黎光老圍43號民居,正面門罩彩色灰塑裝飾,華麗繁縟而又寫實,與廣府民居風格完全相同。
現存宗祠有2座。元貴家祠,始建於清朝末年,占地面積99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坐南向北,土木石磚建築結構,木結構框架,硬山頂,灰瓦覆面。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廖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建於1998年,坐南向北,占地面積13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磚混結構,仿古建築,外牆貼紅色瓷片,硬山頂,平脊,綠琉璃瓦覆面。
黎光碉樓,始建於1931年,坐南朝北,由一棟民居與一座碉樓組成,主牆體為三合土夯築:高四層,內部木板隔層,每層之間有木梯相連;西面牆上開有排水口;頂部護牆四面各設一射擊掩體;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黎光永慶門,始建於清代中期,重修於1997年,坐南朝北,單開間單進深;磚木結構,清水磚外牆;門額石匾上陰刻“永慶門”三字;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村中存有《廖氏族譜》,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纂修,纂修者不詳。
每年清明節組織族人到山墳祭拜祖先。有重陽節全村人吃大盆菜民俗。
該村舞麒麟形成於清朝,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黎光麒麟隊源自東莞清溪,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隨廖氏先祖帶入,中間中斷了30多年,2011年石岩街道辦支持重新組建,村民廖劍明任教頭,將傳統打擊樂樂曲嫁接廣東粵劇的鑼鼓曲調,音調優美,鏗鏘有力,樂感甚強。這兩種打擊樂曲的融合與眾不同。黎光舞麒麟已被列入寶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4年2月,該村被深圳市委評為文明小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