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租村

羅租村,位於石岩街道中部,陽台山西北坡下、石岩河南岸,距離街道辦事處約1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黎光村、龍眼山村、浪心村、磚廠村。始建於清朝。舊時稱籮租村,村民為了生計而租耕浪心村人的土地,交租時以房屋的棟樑為計算單位,每一棟樑收一籮稻穀,故名“籮租”,後改名“羅租”。現村於1992年之後在原村址部分拆建,大部在村周邊擴建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羅租社區
  • 地理位置:石岩街道中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烏石岩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石岩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三區石岩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59年,屬南頭公社上屋大隊;1961年7月,屬南頭區石岩公社;1963年1月,屬南頭公社上屋大隊;1975年8月,屬石岩公社上屋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石岩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石岩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石岩區石岩鄉;1986年10月,屬石岩鎮石岩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石岩鎮石岩行政村;1996年7月,屬羅租行政村;2004年,屬石岩街道羅租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主要有廖、張、曾、黃、何、李等姓。第一大姓為廖姓,宋代從福建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康熙十年(1671年)從長樂遷移至當地。第二大姓為張姓,唐宋時期從河南光州(光縣)遷移至廣東韶關,後於明代遷至東莞;清代初期從東莞遷移至當地。第三大姓曾姓,南宋從江西遷移至廣東南雄珠璣巷,後遷至東莞;清朝初期0唐氏家祠(孫明 極於2005年)從東莞遷移至當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439人,其中男性700人,女性739人;80歲以上95人,最年長者95歲(女):海外留學5人。非戶籍外來人口48561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美國。
傳統經濟為農業,主要種植水稻、花生、荔枝、龍眼、芒果、黃皮、沙梨、柿子等。現村集體經營工業開發區、物業出租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陽台山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生長著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以及其他珍貴樹種,如野生樟樹、土沉香等。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油角、清明節雞屎藤粄、端午節粽子、農曆十月糍粑粄。
瀋海高速G15線、羅租大道經過該村。1960年通電,199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1年通電話,1998年通自來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羅租國小,設年級6個,班級24個,2015年在校學生1351人,教職工75人。有羅租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255人,教職工31人。還建有羅租社區籃球場、羅租嶺公園、街心公園、羅租老人活動中心,並有羅租圖書室,藏書4000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30餘間。代表性民居有羅租村3區61號,建於清朝,占地面積11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開間兩進布局,三門三戶,磚木石結構,清水磚外牆,山牆及後牆部分牆體為三合土夯築,牆裙、牆角使用麻石條加固。硬山頂,灰瓦覆面。門上部有門罩,保存較好。
廖氏宗祠,坐北向南,整體五開間,土、石、磚、木結構,牆體大部分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兩端形成小閣樓。該祠堂位於村口,地勢開闊,抗日戰爭時期曾作為王作堯領導的抗日游擊隊邱柏秀中隊的駐紮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用作羅租國小校址,20世紀60年代羅租村將此改建成大隊禮堂。現祠堂內還保存一塊“廖氏家祠”石匾。2009年,廖氏家祠被拆除重建廖氏宗祠。現在的廖氏宗祠占地面積30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磚混結構,仿古建築形式,硬山頂,綠琉璃瓦覆面。
羅租關帝廟,始建於清朝,民國時期重修;三開間兩進布局。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羅租碉樓,建於民國時期,坐西向東,由一座二層主體樓房和一棟附屬碉樓組成,中西結合的建築。主體樓房二層,三開間,主樓、碉樓牆體均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碉樓平面呈正方形,頂部女兒牆有灰塑裝飾。現在碉樓已經倒塌。
每年元宵節,村里會舉辦一場以元宵為主題的社區鄰里節,引導居民走出家門,猜謎、表演、玩遊戲,與街坊共度元宵佳節。吃大盆菜形成於清朝,延續至今,春節前的冬至邀請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吃大盆菜,孝敬老人。每年臘月二十八在廖氏宗祠祭祖及吃團圓飯,期間進行募捐活動,捐款主要用於維護宗祠及日常的支出。
舞麒麟形成於清朝,流行至今。
羅租村曾是陽台山抗日根據地重要據點。1940年王作堯領導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建立了以石岩羅租村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當時,王作堯率領的兩個中隊,分別駐紮在羅租村的廖氏宗祠和羅租書室內。
代表性人物:何運才(1919-1948),1944年5月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任二團一連一排副排長、支委。在遜母口戰鬥中,他帶一個班打反擊,迅速占領前沿陣地,繳獲衝鋒鎗一挺、美式步槍一支,背下一名傷員,榮立二等功。1946年6月,北撤山東。1948年6月28日,在豫東戰役攻擊杞縣范莊時,他帶領一個班的戰士追擊敵人,在距敵30米處,被敵人子彈射中,因傷勢過重而犧牲。
馬史(1923-1944),惠東縣白花鎮新墟街向南坊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三中隊指導員。1944年12月19日,駐紮在羅租抗日根據地的東江縱隊第三支隊和第一支隊的一部分隊員,在當地民兵的配合下,襲擊沙井的敵偽據點。戰鬥持續半個多小時,殲敵數十人。馬史率隊突擊,中彈犧牲。戰友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羅租嶺上。
廖虹雷(1946-),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老街》《熱土流蘇》《深圳民間節俗》《深圳民間熟語》《深圳風物誌·風土人情卷》等一系列專著。曾擔任深圳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助理巡視員、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