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人石村

應人石村位於深圳石岩街道南部,東接羊台山,西連寶石公路與塘頭村相望,南邊與南山區的白芒村毗連,北面與石岩村、羅租村接壤,居鐵崗水庫上游。明末清初,因劉氏祖先自梅州興寧南遷至此開村立業,繁衍發展,形成現在村落。現村是1992年在原村址拆建和周邊擴建而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人石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石岩街道應人石社區
  • 地理位置:深圳石岩街道南部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人口民族,經濟社會,歷史文化,

地理位置

應人石村,位於石岩街道南部,應人石河東岸,距離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由過去的應人石和新圍仔兩個小村組成。相鄰自然村有塘頭村、南山區西麗街道白芒村。村東面是陽台山。該村山地多、平地少,居鐵崗水庫上游,屬二級水源保護區。始建於明末清初,現村於1992年在原村址拆建和周邊擴建而成。相傳此村原有一塊岩石,人們講話時有回聲,村落因該岩石而得名應人石村。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烏石岩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石岩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三區石岩鄉;1958年10月,屬超英公社;1959年,屬南頭公社白芒大隊;1961年7月,屬南頭區石岩公社;1963年1月,屬南頭公社上屋大隊;1975年8月,屬石岩公社上屋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石岩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石岩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石岩區塘頭鄉;1986年10月,屬石岩鎮塘頭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石岩鎮應人石行政村;2004年,屬石岩街道應人石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有劉、蔡兩姓。第一大姓為劉姓,明清時期從福建遷移至廣東梅州興寧;清朝初期從梅州興寧遷移至當地。其次為蔡姓,清朝中期遷此。2015年末,戶籍人口449人,其中男性225人,女性224人;80歲以上13人,最年長者95歲(女);海外0應人石村傳統民居(孫明攝於2016年)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9.8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7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加拿大。

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種植水稻、花生、黃豆、番薯。現經營工業開發區,發展工業經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大蕉(香薰)、鳳梨。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油角,清明節雞屎藤粄、糍粑粄,端午節粽子。特色工藝品有手工竹編籮筐等。瀋海高速G15線、南光高速S33線、松白路經過該村。村內1970年通電,1980年通電話,198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89年通自來水,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應人石育才學校,設9個年級,46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2500人,教職工126人。有金星幼稚園、德聰幼稚園、育才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共800人,教職工共60人。運動休閒設施有新村廣場、3個籃球場、幼稚園羽毛球場、1條健身路徑、沙嶺公園、新村公園、星光老年人之家、長者家園。還有應人石黨群服務室、文韜黨群服務室,藏書4000冊。

歷史文化

該村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由於受到廣府文化影響,祠堂建築、民居建築布局、裝飾藝術等都融入了廣府文化。房屋建築多為三開間,牆體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硬山頂,灰瓦覆面。現存宗祠有2座。
愛庭劉公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2015年。占地面積130平方米。坐東向西,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前堂正面清水磚外牆,2015年維修時外牆貼上瓷片,硬山頂,灰瓦覆面,黃琉璃瓦剪邊。現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劉氏聲振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283平方米;坐北向南,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前堂正面清水磚外牆,山牆使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硬山頂,灰瓦覆面,前堂博古脊。大門的對聯為“彭城世澤;祿閣家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該祠曾作為國小使用,現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
石陂頭水庫位於應人石村,1973年3月建成。集雨面積1.4平方千米,總庫容98萬立方米,正常庫容80萬立方米。主壩為均質土壩,最大壩高22米,壩頂長120米,壩頂寬4米,溢洪道寬3米。1998年對內外壩坡重新整治,屬深圳市小型水庫。
村民每年到宗祠祭祀祖先,到山墳祭拜祖先,民俗端午節游龍舟水,重陽節登山,形成於清朝,流行至今。
應人石傳說,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相傳,很久以前,陽台山下住著一對夫妻,丈夫叫劉善,妻子叫張勤,貌美,引起同村好色財主垂涎。為將張勤占為己有,財主設計強迫劉善去毒蛇猛獸出沒的陽台山深處采長生不老藥。行前夫妻約定,妻子每天傍晚呼喊丈夫的名字,前三天丈夫應了,後來只聽到山間回音。妻子冒險去山中尋找,夫妻倆再沒有回來,全村人到山上找他們,只看到兩塊人形的大石頭相對而立,人們稱之為應人石。
該村的石岩客家山歌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村民有傳統竹編技藝,形成於清朝至民國時期,一些村民利用山邊生長的竹子,自製籮筐等家庭日常使用的器具。
代表性人物:
劉源仔(1913-1948),又名劉耀元。1941年參加抗日游擊隊,1946年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北上山東,1948年12月病故,時為兩廣縱隊三團通訊連連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