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驊、無棣古貝殼堤是世界上三大古貝殼堤之一,位於沿海,自西向東分布著6條與岸線基本平行的古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市東南側無棣西北側,北起沈莊,向南過孫村南延1.5KM。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貝殼堤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濱州市河北省黃驊市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80480公頃
- 影響力:世界上三大古貝殼堤之一
- 組成: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等
- 貝殼質含量:達90%以上
介紹,海岸,環境保護,經濟價值,古貝殼堤現狀,
介紹
其他古貝殼堤
(1)沈莊--東孫村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市東南側,北起沈莊,向南過孫村南延約1.5KM。
(2)苗莊一同居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市東南約3KM處。
(3)許官--武帝台--沙井子貝殼堤。該堤從中捷農場三分場境內通過呈SN走向。北起天津巨葛莊,南抵黃驊的許官多呈埋藏狀態。
(4)脊嶺泊劉洪博貝殼堤。該堤位於黃驊關家堡以西的脊嶺泊西側,呈SN走向,綿延長達3公里多。
(6)歧口--趙家堡低潮貝殼堤。該堤位於歧口高頭村至趙家堡向海2.2KM的低潮灘貝殼堤。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於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誌。
古貝殼堤的歷史年代
地處河北省黃驊市.瀕臨渤海灣。廣袤無垠的灘涂潮帶上,有一條綿延76千米的古貝殼堤,抵擋著洶湧的潮水。千百年的海潮,塑造了這條神奇的天然大堤。如若將環渤海海岸帶比作一條靚麗的金項鍊,那么,位於魯北古縣沿海的貝殼堤,則宛如一顆燦爛的明珠.鑲嵌在這條金項鍊的顯要位置,閃現著耀眼的光芒。
位於山東省古縣城北60公里處的古貝殼沙堤,已有5000年的歷史。它綿延30公里,每年仍以10萬噸的速度生長,是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古貝殼灘脊海岸。被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是一條由40多個貝殼島連線而成的裸露型貝殼堤,總面積為80480公頃,。其貝殼質含量達90%以上,由完整貝殼、貝殼碎屑和貝殼砂組成的砂層厚度達到2.5米至5米,經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定,它形成於2500年至1100年之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罕見的海洋自然遺蹟。
貝殼堤組成
貝殼堤是由海生貝殼及其碎片和細砂、粉砂、泥炭、淤泥質粘土薄層組成的,與海岸大致平行或交角很小的堤狀地貌堆積體。形成於高潮線附近,為古海岸在地貌上的可靠標誌。距今1萬至5000年發生的海侵,滄州沿海平原一部份被淹。以後海面回降,河流沖積,逐漸成陸。貝殼堤就是這一歷史過程留下的遺蹟,為滄州沿海海岸帶頗具特色的海岸地貌類型,也是渤海灣古海岸的遺蹟,反映自陸向海方向的岸線變遷。堤上貝殼種類豐富,多為潮間帶或淺海泥沙海底軟體動物的現生種屬。堤高0.5~5米,寬幾十至幾百米,長數十米、上百米或延伸百餘公里。其橫剖面頂部上凸,兩翼減薄到尖滅。
海岸
古貝殼堤島與濕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山東省古縣北部,渤海西南岸,西至漳衛新河,東至套爾河,北至淺海-3米等深線,南至張山子—李山子—下泊頭—楊莊子一線。地理坐標為:37°54′30″~38°19′10″N,117°45′08″~118°05′37″E。境內北部分布兩列古貝殼堤,第一列在埕口鎮以北,位於張家山子—李家山子—下泊頭—楊莊子一線,長近40Km,埋深0.5-1米,貝殼層厚3-5米,形成於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年左右;第二列在埕口鎮東北,位於大口河—旺子堡—趙砂子一線,長近22Km,由40餘個貝殼島組成,島寬100-500米,貝殼層厚3-5米,屬裸露開敞型,形成於全新世晚期,距今2000~1500年。境內分布著兩列古貝殼堤,綿延76公里,貝殼儲量三億六千萬噸,該兩堤都與河北省的貝殼堤相連,組成規模宏大的世界罕見、國內獨有的貝殼灘脊海岸,國際上稱之為Chenier海岸。
貝殼灘脊海岸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既粉沙淤泥岸、相對海水侵蝕背景和豐富的貝殼物源。
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黃河攜帶大量細粒黃土物質,長時期周而復始的在渤海灣南岸、西岸遷徙,在此塑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淤泥質海岸。當黃河改道、河口遷徙到別處,隨著泥沙入海量的減少,海岸不再淤積增長,海水變得清澈,種類繁多的海洋軟體動物不斷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貝殼物源。最重要的是海浪潮汐運動,以侵蝕為主,將貝殼搬移到海岸堆積,隨著貝殼的逐年累積,也就形成了獨特的貝殼灘脊海岸。一旦黃河改道回遷,貝殼堤及以海水較淡而渾濁的淤泥岸不利於貝殼生長而停止。在貝殼堤外,泥沙淤積成陸,海岸線又向前伸,貝殼堤則遠離海岸,或棄與陸上或埋於地下。因此,由於黃河的來回遷徙,海岸線走走停停,淤泥與貝殼堤互動更替,在渤海灣南岸、西岸形成多條平行於海岸線的貝殼堤,也就成為渤海灣海岸線向渤海延伸的腳印。
環境保護
古貝殼堤與濕地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貝殼堤最完整、唯一的新老貝殼堤並存的以保護貝殼堤島與濕地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鳥類為主體的保護區。它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中轉站和鳥類越冬、棲息、繁衍的樂園,是研究黃河變遷、海岸線變化、貝殼堤島的形成等環境演變以及濕地類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國海洋地質、生物多樣性和濕地類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古堤奇觀,吸引著無數遊人和考古愛好者的到來。他們漫步海灘,沐海拾貝、踏灘逐浪,盡情享受大自然的賞賜。
經濟價值
古貝殼堤是在特定的地質條件和地理環境下形成的獨特地質地貌,古貝殼堤島與國內外同等類型的貝殼堤比較,有幾個獨特之處。一是貝殼質含量高,古古貝殼堤島無論是深埋地下的還是裸露於地表的,貝殼質含量幾乎達到100%,很少有其它雜質;二是新老貝殼堤並存,古貝殼堤島不但有距今5000—2000年的古貝殼堤,而且尚有新發育形成的新貝殼堤,並有形成第三條貝殼堤島的趨勢,國外與國內其它的貝殼堤都遠離海岸,沒有形成新貝殼堤的可能;三是典型的貝殼灘涂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的珍貴海洋遺產,具有重要的科研意義和實際生產價值。 對於研究古海岸線位置、推斷海岸環境演變歷史,具有重要的科研和經濟價值。如此大的古貝堤僅在美國和南美各發現一條。
古貝殼堤,綿延30公里,已有5000年的歷史,是中國國內獨有、世界罕見的古貝殼灘脊海岸。它與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古貝殼堤和南美蘇利南貝殼堤,並稱世界三大古貝殼堤。面對每年仍以10萬噸速度生長的貝殼資源,古人始終堅持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以貝殼為原料研製開發出世界上第三種新瓷型--貝瓷,使貝殼沙堤得到了有效保護,貝瓷產品也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貝殼堤豐富的貝殼資源,為貝雕加工、塑膠橡膠填充劑、動物飼料鈣質、海洋貝瓷製造等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來源。
古貝殼堤現狀
過去由於沿海乾部民眾對貝殼堤資源內在的科學價值缺乏了解,保護意識不足,保護力度不夠,特別是由於貝殼是一種很好的天然飼料添加劑及建築材料,開採容易,成本低,所以在黃驊境內的6條古貝殼堤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地上部分大多已不復存在。到1995年,尚存有地上部分的僅有後唐堡至張巨河之間的部分堤段,約長1KM左右。據科學考證,這些古貝殼堤是渤海灣西岸七千多年來成陸過程中產生的,它的發育規模、時間跨度和所包涵的地質古環境信息為世界所罕見,在國際第四紀地質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可為研究古海洋變遷、環境變化趨勢等提供天然本底。除供科學研究外,它還對風暴潮造成海水內侵起到保護作用。
古貝殼堤內遺留著一個個挖掘後的小土堆,其中一個土堆上還放著籮筐。記者注意到一片平整的地面上有好幾堆畜糞,顯然是人工堆放的,這意味著可能有過耕作的打算。有的地面已經草叢繁茂,另一些地方積了一窪窪淺水,長滿火紅的鹽鹼地植物。
這段殘留的古貝殼堤兩端都連線著平整,貝殼堤的開採有了商業色彩,而且越來越嚴重。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古貝殼堤一帶的大部分地面被開發為蝦池。工廠化養雞、養鴨場出現後,需要大量含鈣高的飼料。而貝殼堤富含鈣質,這一帶的人們挖出來後,以幾十元一立方的價格,用麻袋一裝就賣掉。這樣賣了好些年,地面上挖,地下的也挖。 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陳超英等6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關於貝殼堤保護的建議”。河北省海洋局、環保局等部門進行專門調查後,提出了儘快在典型區域或貝殼堤保存較完整的地帶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議。河北省政府於1998年9月批准建立“古貝殼堤省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