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風內障

黃風內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風內障
  • 又名:黃風
  • 出自於:《證治準繩·雜病》
  • 相關:《世醫得效方》
簡介,類別,歷史,現代,

簡介

黃風內障,病證名。又名黃風。
①為五風變內障之一。《證治準繩·雜病》於綠風內障證指出:“久則變為黃風。”類似今之青光眼絕對期。
②見《世醫得效方》。為高風雀目內障失治所致。參見高風內障條。

類別

青風內障、綠風內障、黃風內障Ⅲ烏風內障及黑風內障都是屬於現代醫學中的青光眼,以前二者多見。屬中醫學之“五風”內障。 青光眼,是一種由於眼內壓升高而引起視乳頭凹陷,視野缺損,最後可導致失明的嚴重眼病。臨床上分原發性、繼發性和先天性三類,以前者常見,為本節討論之重點。據我國部分地區統計,發病率為0.89%~2.6%之間,致盲率達19.62%。原發性青光眼的發病,解剖因素是基本原因,但情緒不穩、過勞、用眼時間過度等均為誘發因素。西醫多採用手術和縮瞳藥物治療,但迄今為止尚不能使已遭器質性損害的視神經與視功能再度恢復。

歷史

早在唐代王燾的《外台秘要》中,即有綠翳青盲的敘述,並認為系“眼內肝管缺,眼孔不通所致也”。至宋代《太平聖惠方》,具體記載了青、綠、烏、黑風內障的治療方藥。約成書於宋元時代的我國著名的眼科專著《秘傳眼科龍木論》,首次提出了五風變內障之名,並分別就病因病機、臨床症候、治療方藥(包括針刺)均加以詳論,特別是肝風為本說,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至明清時期,醫家們對本病的認識更趨深入。明代傅仁宇在《審視瑤函》中指出本病病因:“陰虛血少之人,及竭勞心思、憂鬱忿恚、用心太過者,每有此症。”對症候描述頗為細緻,如青風內障:“瞳神內有氣急昏朦,如青山籠淡煙也,然目視尚見,但比平時光華則昏蒙日進。”在治療上,均強調早治,“急宜治之,免變綠色,變綠色則病甚而光沒矣”(《證治準繩·七竅門》)。如喪失時機,“若神耗散盡,總為不治之症”(《秘傳眼科七十二全》)。古人在本病用藥上也作了探究,早在金元時代《東垣十書》中於瞳子散大症指出,火主散溢,致瞳神散大,茺蔚子辛散,辛主火,故不宜用;青葙子助火,亦不宜用。明代的《證治準繩》也有類似記載。總之,古代醫家所積累的豐富的實踐經驗,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現代

現代中醫治療本病,首篇臨床文獻見於1956年,系以針灸治療單純性青光眼的個案報告,而套用中醫藥的資料則晚至60年代中期。值得注意的是,在已開始大樣本觀察的基礎上,對原發性青光眼進行中醫分型的探討和治療。自70年代中期起,有關報導迅速增多,內容涉及亦廣,除辨證論治,重視中西醫結合治療外,還試用傳統的針撥術治療惡性青光眼。近年來,辨證分型漸趨統一,強調從肝論治,專方治療受到重視。在治療範圍上,還進一步擴大到抗青光眼術後併發症的中醫藥辨治。在藥物方面,發掘了檳榔鹼和丁公藤鹼製劑等,成為有前途的局部用藥藥物。針灸治療,除體針外,還配合耳針,或套用冷凍針灸等,不僅有較好的效果,而且無藥物的副作用。目前中醫針灸治療本病的總有效率在75%~80%之間。這些年還開展了實驗研究,包括對四子(牛蒡子、車前子、女貞子、青葙子)降眼壓的藥理研究,對丁公藤大樣本臨床研究等,以及通過青光眼患者眼血流圖的變化,探索針刺治療機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