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黃郎雞
- 別稱:湘黃雞 黃郎貢雞 黃郎壽雞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 綱: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目:雞形目
- 科:雉科
- 屬:原雞屬
- 種:黃郎雞或者湘黃雞
- 分布區域:南嶽衡山周邊的衡南、衡陽、衡山、衡東、南嶽區等
原產地、中心產區及分布,中心產區自然生態條件,品種來源,外貌特徵,人文歷史,營養指標,
原產地、中心產區及分布
黃郎雞(湘黃雞)原產地為衡南縣的花橋、泉溪、雙林,中心產區為衡陽市全境,主要分布於以壽岳衡山為中心的衡南縣、衡陽縣、衡山縣、衡東縣、祁東縣、耒陽市、南嶽區等,周邊的永州、郴州、邵陽、長沙等市縣也有分布。
中心產區自然生態條件
主產區地理坐標東經110°32'16 "-113°16'32 ",北緯26°07'02 "-27°27'24 "之間;衡陽市位於湖南省中南部,八百里壽岳衡山之南,湘江中游,四周山丘圍繞,中部崗丘交錯,地勢高爽、空氣清新、水源清潔、綠樹成蔭且蟲蟻繁多,具有豐富的青草、蟲蟻、牧草籽等天然食餌資源;境內土壤以紫色頁岩為主,土壤中礦物質養分非常豐富,富含鐵、鈣、硒、磷、鋅等營養元素;產地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005.1-1836.2毫米,年平均氣溫18℃,年日照時數為1487.7-1723.1小時;主產區境內有河長5公里或者流域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的江河溪流393條,總境長8355公里,河網密度為0.55公里/平方公里。總言之,黃郎雞的主產區自然條件十分獨特。
品種來源
長期以來衡陽主產區有飼養黃雞的習慣。一般選擇羽毛為金黃色和淡黃色,羽色光澤鮮艷,冠和肉垂髮達,前胸較寬、體態雄壯的公雞,以及羽毛為金黃色和淡黃色,頸較細短、後軀深圓、腹部柔軟而富有彈性、體型稍小而清秀的母雞做種,逐漸形成黃郎雞這一地方品種。
外貌特徵
黃郎雞體型較小,體質結實,前胸較寬,背腰平直,體軀稍短,呈橢圓形。頭大小適中。喙黃色,少數青色。單冠直立,冠齒多為5-7個。冠、肉髯、耳葉、臉均為鮮紅色。眼大有神,虹彩呈橘黃色。公雞羽毛為金黃色和淡黃色,色澤鮮艷,頸部覆有金黃色羽毛,腹部羽毛較背部羽毛略淺,主翼羽和主尾羽為黑色。母雞全身羽毛為淡黃色,也有黃色。皮膚黃色。脛較短而無毛,呈黃色,少數青色。
黃郎雞性子燥,可以短距離飛,活動範圍大,最適合的方式是山林原生態散養,自由採食,自由飲水,尤其不適合籠養。衡陽當地群總利用山地、田園進行中小規模養殖,以五穀雜糧為主,青飼和野蟲為輔。
人文歷史
衡陽黃郎雞具有非常悠久的養殖歷史,並形成衡陽民俗中的“雞”文化,據(1905)年記載,始自漢代,明嘉靖年間《衡州府志》第四卷,“禽獣類”中就已有對“雉”的記載。清乾隆年間《清泉縣誌》卷六-食貨志中已有“雞”的明確記載,並於卷三十三中“祭文”內容中提到,用烤雞蘸酒祭奠已故先人。清同治年間《清泉縣誌》卷四-貢賦中物產部分,有“雞”的記載,說明當時清泉縣將雞作為貢物,向朝廷進貢。清光緒年間,“黃郎雞”被皇室列為“貢品雞”,由衡州府定期向朝廷進貢。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外經貿部於1979年將黃郎雞命名為“名貴項雞”,在港澳市場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1999年衡南縣黃郎雞原種場首次開始進行提純和保種,以後地方政府大力投入進行保種選育。
因黃郎雞具有一定的特徵特性、群體整齊、遺傳性能穩定、分布較廣等特點,2011年入選《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家禽志》。
營養指標
黃郎雞蛋白質和胺基酸總量2項指標與其他地方土雞基本持平。
值得指出的是,黃郎雞在呈味胺基酸尤其是谷氨酸方面比較突出,雞的鮮味濃郁。
呈味胺基酸(以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天門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之和計)≥8.8g/100g
牛磺酸 ≥ 21.5g/100g 硒 ≥ 0.18mg/kg
鐵≥ 17.5mg/kg 鋅≥ 9.5 mg/kg
脂肪≤ 4g/1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