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婆》是一本202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郁龍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黃道婆
- 作者:郁龍余
-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248639
- 類別:傳記
- 裝幀:平裝
《黃道婆》是一本202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郁龍余。
黃道婆(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原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幼時為童養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居約40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
舞劇《黃道婆》講述的是13世紀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在海南島生活、學習和改良黎族人民的棉紡織技術並帶回中原的動人故事。劇目介紹 全劇分為序、《三月三》《七月七》《五月五》《正月正》《九月九》和尾聲7個部分,通過黃道婆和黎族青年阿山、紡織能手巧兒之間的感情糾葛,細膩地表現出了人性的美好以及各民族間團結...
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 《黃道婆—中國紡織之母》是林永康創作的油畫。重要展覽 2014年,該作品在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中展出。
黃道婆是遊戲《江南百景圖》中的角色。黃道婆天賦為良織,稀有度是天。為改進織布技術、發展織布業奉獻了一生。背景故事 不呆了。黃氏一把扯下圍裙,朝地上一扔。太師椅上坐著的老爺猛地睜開眼睛:反了你,剋死我兒子的災星,趕緊去幹活。聞聲而來的夫人抄起掃把就要朝黃氏身上砸,黃氏反手握住掃把一用力,便將...
黃道婆(約1245—?)又稱黃婆,元代女紡織技術家,松江烏泥涇(今上海華涇人),出身貧苦,幼為童養媳,因不堪家庭虐待。流落崖州(今海南崖縣),從黎族人民學得紡織技術。1295——1296年間返回家鄉,著手改革紡織生產工具,對中國古代植棉和紡織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黃道婆銀幣 面額:5元 ;重量:22克; ...
上海黃道婆墓位於徐匯區華涇鎮東灣村。黃道婆在流落崖州30年後返回故里,傳授紡織技術,為鄉民所崇敬。黃卒後,鄉民為之舉行公葬,建冢立碑、修造祠堂、供奉塑像。黃墓幾經修葺,墓院內設兩層台梯,花崗岩石鋪地。墓冢加砌50厘米高的大理石護圈,墓碑前置長條型石質供桌,三面白色圍牆,整個目的簡潔、素樸、莊重。
黃道婆 《黃道婆》是一部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連環畫,繪者是陳成斗。出版信息 出版年: 1981年7月 頁數: 88 定價: 0.12 裝幀: 平裝 叢書: 科學家的故事
黃道婆 《黃道婆》是2004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玉山、錢笑呆。該書是一部歷史人物故事連環畫。
《黃道婆文化的歷史解構與當代建構》是2022年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黃道婆文化的歷史解構與當代建構》站在長三角地區傳統棉染織史的維度,運用調查研究法、文獻研究法以及比較研究法,對黃道婆文化的產生背景、萌芽與發展的嬗變過程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全書分為文化起源篇、技術核心篇、社會外延篇...
黃道婆在崖州的傳說 黃道婆在崖州的傳說,三亞市民間文學,三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2023年7月10日,《黃道婆在崖州的傳說》經三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三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Ⅰ-5-1,保護單位為三亞市民眾藝術館、三亞市非遺保護中心。
《文化失憶與記憶重構:黃道婆文化解讀》是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曉靜。內容簡介 《文化失憶與記憶重構:黃道婆文化解讀》指出黃道婆文化記憶在海南的重構,引發了一場或明或暗的文化資本競爭。它不是一個特例,是當下名人文化資本爭搶中的一個較典型的個案。文化是一個符號,如今變成一種資本,發揮強大...
《中國巧姑娘之黃道婆》是國產卡通片。為促進國產電視卡通片精品創作生產,充分發揮優秀國產電視卡通片的示範帶動作用,經省級廣播電視行政部門、中央電視台初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邀請相關播出機構、專家和觀眾代表進行審看終選,確定《熊貓和小鼴鼠》《犟驢小紅軍》《中國巧姑娘之黃道婆》等7部國產卡通片為2016年第...
《文化失憶與記憶重構——黃道婆文化解讀》是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曉靜。內容簡介 《文化失憶與記憶重構:黃道婆文化解讀》完成了黃道婆由歷史人物到棉紡織行業神再到歷史名人文化三重角色的描述和解析。接著對黃道婆文化記憶的保存、失憶及重構給予了多視角的詮釋,依次分析了黃道婆文化記憶在上海的保存...
廣州市黃道婆紡織品有限公司於2017年01月03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羅麗平,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紡織品、針織品及原料批發;服裝批發;貿易諮詢服務;貿易代理;商品批發貿易(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商品零售貿易(許可審批類商品除外);貨物進出口(專營專控商品除外);技術進出口;服裝輔料批發;頭飾批發;鞋批發;帽批發;化妝品及...
杭州黃道婆紡織有限公司 杭州黃道婆紡織有限公司於2003年01月15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章建軍,公司經營範圍包括:紡織品織造等。
南通黃道婆紡織品有限公司 南通黃道婆紡織品有限公司做的面料品種是比較多的。原料上有化纖、有棉麻的以及混紡和交織的。品種上面剪花、泡泡、彈力、紗羅、色織、金銀絲、爛花、印花、塗層,好像還做家紡布。我們通常是服裝和面料一起下給他們做的,貨期、質量我很放心的。在對待客戶某些方面來講是很周到的。
黃道婆評傳 《黃道婆評傳》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羊中興。
黃道七二泉 黃道七二泉是以其所在地名、特徵屬性而命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相傳西神頭村北洪濤山曾住一神婆,名黃道婆,此泉由二處大泉組成,故名。 歷史沿革 因洪水淹沒已不存在。
電視劇《天涯織女》中的黃道婆,原名黃巧兒,出生在南宋動盪飄搖的時代。父親早逝,母親文若蘭身染重病,生活窘困,將巧兒託付給自己的同門姐妹容秀滿。她初入錦繡坊為五彩繽紛的絲線和琳琅滿目的各類布匹而神迷,後不斷鑽研技術,使錦繡坊因技藝出眾被招進皇宮的霓裳閣當織。巧兒在痴迷織布和創新縫製衣物的方法之時...
烏泥涇被,通過黃道婆推廣和傳授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之法,後來松江一帶織工發展的技術更加精益求精的織被方法。簡介 黃道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絜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帨等棉織物,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
宋末元初,黃道婆回到故里松江府烏泥涇鎮。將海南的棉紡織技術與江南原有的先進麻紡和絲織技術相結合。經過革新與創造,形成了一套與棉纖維相適應的手工棉紡織工藝與工具。促進了以松江為中心的江南棉紡織業的蓬勃發展。黃道婆及手工棉紡織技術和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經歷了革新、發展、鼎盛、衰退和轉型階段。革新時期 南宋...
《中國歷史人物(三)》2006年6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李廣等人編寫。本書為繪畫本“中國歷史人物”之三,講述了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李廣、鄭成功、戚繼光、林則徐、黃道婆、祖逖、秋瑾、詹天佑、閻應元、夏完淳的故事。內容簡介 《李廣》李廣是西漢時候的名將。他平時愛護部屬,與士兵同甘苦,深得士兵的...
松江棉布:泛指松江及其附近地區出產的棉布。松江府地處長江下游三角洲,在今上海市境內。宋元之際,棉種自廣東、福建向北傳播,松江及其鄰近地區得風氣之先,棉花種植髮展很快。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松江烏泥涇人黃道婆由崖州(今海南崖縣)帶回的先進紡織工具和技術,推動了松江地區棉紡織業的發展。經元明兩...
《黎之錦》是在2010年5月10日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關於民族文化的紀錄片。簡介 名 稱:《黎之錦》集 數:5 首播時間:2010-5-10 首播頻道:CCTV-1 產 地:中國大陸 年 份:2010 出 品:中央電視台 語 種:漢語 欄目簡介 黃道婆從黎族人那裡學習紡織技術後傳入中原,她是中國紡織業一個很重要的革新家。
《被更烏涇名天下》是2007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澄泉宋浩傑。內容介紹 《被更烏涇名天下:黃道婆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共收論文60餘篇,分別論述了黃道婆的行跡、歷史地位、對後世的影響,以及當今應當怎樣弘揚黃道婆婆精神,保護其留下的文化遺產。此書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全面論述黃道婆的論文集,對研究黃道婆極具參...
元後宮,1940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元後”指紡織始祖黃道婆,元朝人。被紡織業尊為“元後”;“宮”指封建時代專指帝王的住所。此指黃道婆供廟。歷史沿革 民國六年(1917年),有花行、布莊、紡織作坊等紡織業者,尊黃道婆為祖師爺,共同集資在黃家灣旁臨江修建元後宮。民國29年(1940)6月,日軍飛機三次...